公交车公共自行车与有轨电车接驳运营方案设计(附件)

淮安地处南上北下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随着淮安经济迅速发展,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交通需求日益提升。目前淮安市为解决城市中心交通拥挤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线网,投入建设运营有轨电车。然而,仅靠有轨电车并不能使运载能力充分发挥,还需要其他交通协调运行,互惠互助,使得整个淮安市的交通体系得到优化。本文在整合优化公交线网以及变更换乘点这俩个关键方面研究城市公交车、公共自行车与有轨电车的整合问题。论文先分析有轨电车与城市公交车、公共自行车各自的特性,阐明协调优化的内容和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关键问题研究。再结合淮安市个交通接驳现状,在有轨电车的吸引范围内,在不影响当前城市公交车服务范围的前提下,对公交线网进行优化,减少重复系数,提高交叉条数,变更公交车与公共自行车站点。令有轨电车吸引范围内的居民基本都处在三者的服务范围下,让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出行距离选择交通工具而不是只能选择单一的出行方式及繁杂的出行路线。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对促进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营方面有着不错的参考意义。关键词:有轨电车 城市公交车 公共自行车 协调 接驳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
1.4 技术路线 4
2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协调运营基本理论 5
2.1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的理论分析 5
2.2 城市公交车、公共自行车、有轨电车客流特性分析 9
2.3 本章小结 13
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5
3.1 淮安市有轨电车与城市公交车和公共自行车的接驳现状分析 15
3.2 城市公交车、公共自行车与有轨电车接驳运营设计方法 20
3.3 本章小结 26
4 淮安市交通走廊城市公交车、公共自行车与有轨电车协调优化设计研究 27
4.1 城市公交线路及换乘点的调整 27
4.2 公共自行车站点与常规交通线路和有轨电车线路的调整 30
4.3 本章小结 32
结论 33
致谢 3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轨电车接驳运营设计方法 20
3.3 本章小结 26
4 淮安市交通走廊城市公交车、公共自行车与有轨电车协调优化设计研究 27
4.1 城市公交线路及换乘点的调整 27
4.2 公共自行车站点与常规交通线路和有轨电车线路的调整 30
4.3 本章小结 32
结论 33
致谢 34
参考文献 35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然而,淮安市经济迅速发展,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城市中心拥堵问题也日益严重。另外,淮安市城镇人口开始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居民的出行距离也随着城市圈的延伸而增加,这直接导致了淮安市交通需求量的急剧攀升。面对一直增长的交通需求,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就滞后了许多,这也就引发了交通供给需求矛盾。
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淮安市开始大力修路建路来提高某地区的道路通行能力。然而道路通行能力的提升远不能满足机动车数量的增长,交通需求迅速增长但受滞后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制约,淮安市交通供给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淮安市开始投建有轨电车,并配有合理的出行结构。国内外研究表明,城市公共交通人均能耗低、资源少、污染低。发展淮安市公共交通,可优化淮安市交通线网结构、缓解淮安市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城市公交车、公共自行车、有轨电车等。随着人们出行范围的扩大,城市公交车运输能力已不能满足淮安市的交通需求。有轨电车作为淮安市交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兼具了安全准点,运输量大,耗能低,节省用地等特点,改变了原先淮安市的交通格局。
目前,淮安市有轨电车周边城市公交车线网及公共自行车站点调整较小,有轨电车及城市公交车之间重复路段较多,换乘站点不能协调衔接,配套信息服务不周全,这影响了淮安市人民出行的便利性和有轨电车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对淮安市有轨电车与公共自行车、城市公交车整合协调,扩大服务范围,优化交通体系,做到在有轨电车吸引范围内,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出行距离选择出行方式,满足淮安市多样化的客运交通需求,对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在交通接驳方面的研究要晚于国外,因而研究成果也远小于国外。国外发达
国家优先投资并建设地铁,且部分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己具有一定规模。且国外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优化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线网优化、接驳站点变更、运营调度)均较重视。国外通过推行公共交通多种方式协调运营的宏观政策来完善公共交通管理体系。
加拿大的BRIAN[1](1980年)介绍了目前加拿大市轻轨在交通规划和运营中的主要工作。尽管加拿大人收入相对较高并且有着高的汽车拥有率,但他们还会选择公交出行。轻轨交通因其快速廉价无污染且能在混合交通和分级交通中运行,所以在温哥华的大受青睐,其服务的质量和运行的经济性也为它塑造魅力。加拿大当局通过优惠学生老人票价,出售家庭出行套餐等成功吸引客流,让轻轨交通成为了当代人外出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
北美的Thomas [2]( 1981年)对旧金山的BART线路分析:常规公交与BART在政策因素、技术因素方面存在协调问题。他将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协调归结为三个层次的问题:1、现有线路及规划新增、延伸线路与接驳城市公交体系的收益协调;2、在外围区域轨道线路的接驳线路规划;3、轨道线路与常规公交的无缝换乘。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大城市陆续开始规划、建设和运营轨道交通,与此同时,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的衔接研究也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导,最核心内容是要与其他交通协调发展。国内开始对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的协调、同步、一体化等问题开展相关的研究。
方晓丽[3](2013年)在《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路布设及优化方法研究》中对比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特性,分析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所有的功能定位和实际作用,并简要介绍了其接驳理论。创建基于轨道线路网络优化模型——考虑出行费用、运营利益及接驳效率,选择遗传算法,进一步优化新增和调整后的接驳公交线路。
乐宜春[4](2011年)在《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线路接驳优化研究》中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探讨轨道走廊常规公交线路优化设计,研究将常规公交系统分为直达公交和接驳公交两类,并假设在轨道走廊内居民的出行需求为多对一、均匀分布,从而建立模型分析路线密度、班距、服务范围以及车辆配置,并对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田志慧[5](2014年)在《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研究 》中建立一个最小乘客出行时间与最大服务覆盖率为目标双目标模型。根据模型的非线性与双目标的特点,采用NSGA- II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在论文最后,将该模型带入大连地铁系统中,将得到的接驳公交线网与目前服务中的进行对比分析。
黄文娟[6]( 2004年)在《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研究》中运用协调理论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进行分析,得出其协调所包含的内涵和表现出的特征。他的规划协调方案中,给出了俩者的协调规划模型,并建立了基于轨道交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csgh/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