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足迹核算初步研究

水资源污染与短缺问题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时空分布不均是横亘在全球多个缺水国家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虚拟水战略的提出有望改善这一情况。科学实施该战略的前提是通过分析计算生产、生活等各领域水足迹以全面认识水资源的利用和消费情况。本文首先通过基尼系数的计算探索与总结南京市水资源与人口、GDP空间分布的数理关系,接着利用相关公式计算2006-2015年间各年度南京市的区域水足迹、水足迹强度与人均水足迹等指标,并就2015年南京市各区的水足迹进行横向比较与分析,总结全市水资源利用地域分布的基本特点。其次在观察比较数据图表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水足迹评价体系,从虚拟水与水足迹角度对南京市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量度与评估。最后,综合搜集与计算得出的一系列水足迹数据为南京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设性意见与对策,并对未来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与利用做出展望。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绪论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动态 2
1. 国外水足迹研究现状 2
2. 国内水足迹研究现状 2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3
(四)研究内容 3
(五)研究方法 3
1. 文献分析法 3
2. 规范分析法 4
二、概念辨析与数学方法 4
(一)概念辨析 4
1. 虚拟水 4
2. 水足迹 4
3. 虚拟水与水足迹的联系 4
(二)水足迹核算方法 4
1. 区域水足迹的计算 4
2. 水足迹强度 5
3. 人均水足迹 5
(三)区域差异研究方法——基尼系数法 5
(四)部门用水效率评价法 6
(五)水足迹相关评价指标 6
1. 区域水足迹结构指标 6
2. 区域水足迹效益指标 6
3. 区域水资源生态安全指标 7
4. 水资源可持续性指标 7
三、南京市水足迹初步探究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研究区概况 7
1. 南京市概况 7
2. 南京市水资源特点 7
(二)南京市水足迹分析 8
1. 20062015年南京市水足迹核算结果 8
2. 20062015年南京市水足迹强度与人均水足迹 9
3. 20062015年南京市水足迹空间差异 10
(三)南京市水足迹评价 11
1. 区域水足迹结构指标 11
2. 区域水足迹效益指标 12
3. 水资源生态安全指标 13
4. 水资源可持续性指标 14
四、研究成果 15
(一)研究结论 15
1. 水足迹核算结果 15
2. 水足迹评价指标 15
(二)对策与建议 16
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6
2. 运用生态化技术体系 16
3. 遵循生态法则,合理利用水资源 16
五、不足与展望 16
(一)研究不足 16
(二)研究展望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7
南京市水足迹核算初步研究
引言
水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作为从古至今各个时代的战略性资源,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她不仅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还牵动着整个地球的命脉。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的今天,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与不正确的用水方式导致的水资源污染和短缺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虚拟水与水足迹的概念开始为人们所重视,作为水资源利用及相关研究的新视角、新窗口,这一新兴课题的落地有望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作出革命性突破。本文即以水足迹理论为基础,通过总结前人经验与科学创新,对南京市历年的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简单的数理分析,为后续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了一定
科学基础。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水是生态环境的基本组分,是人类生息发展的必要所需,更是维系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首要条件。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不可否认的沉痛事实。现如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时空分布不均是横亘在全球多个缺水国家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南京市经济发展迅猛,人口数量增多,虽然本土水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但过度的地下水开采和人为的面源污染使得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再加上缺乏完善的水资源监管制度和有力的政策落实,更让南京市水资源利用的前景蒙上了阴影。水资源紧缺问题的解决虽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有效突破,但从长远角度看,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改进。一是出于改进技术手段的考虑,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二是从根本上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控制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过程中,如何测度水资源的消费、贸易及其他利用情况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所在。由此,水足迹的概念应运而生。
(二)研究动态
1. 国外水足迹研究现状
“水足迹”(Water Footprint)由Hoekstra于2002年基于“虚拟水”(Virtual Water)的概念提出(Hoekstra,2003),即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真实水资源量。[1]该观点创新性地将生产与生活用水纳入产品的制造与供应链,将人们的生产和消费与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相联系,为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方向,在社会与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水足迹”研究的权威书目《“水足迹”评价手册》基于虚拟水理论,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直接用水和间接用水,为水足迹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战略性指导。书中提出的蓝水、绿水、灰水足迹分别代表生产过程中,产品所需的总耗水量、农作物等产品的雨水蒸腾量及消纳污染物所需的淡水量。[2]
水足迹理论奠基人Chapagain和Hoekstra (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全球层面来看,2003年所有国家的总体水足迹达7.45*1012m3/年,人均水足迹约1240m3/年;从国家层面来看,该年度印度的国家水足迹达9.87*1011m3/年,为世界之最;而从人均角度而言,美国以2480m3的人均水足迹量位居首位,其后为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在内的部分欧洲国家。[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csgh/3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