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农业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石,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需求。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以后,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成为新的热门议题。如何达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是土地可持续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后者更被人们看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笔者将以江苏省近年来耕地资源的使用现状为评价对象,从可持续的角度加以分析。文章主要架构如下首先提出耕地资源可持续评价的相关概念,从耕地面积总量、人均耕地面积等方面指出江苏省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其次,通过2000-2009十年间江苏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从人口、经济、科技和城市化角度分析其变化的社会驱动因素;接着,对江苏省的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状做出评价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为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目标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一、绪论 5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意义 5
(三)研究动态 5
1.国外研究进展 5
2.国内研究进展 5
(四)研究内容 5
(五)研究方法 6
1.文献分析法 6
2.规范分析法 6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6
(一)土地与耕地 6
1.土地 6
2.耕地 6
(二)可持续利用 6
(三)理论基础 6
1.区位理论 6
2.人地协调发展理论 6
3.稀缺性理论 7
三、实证研究 7
(一)江苏省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7
1.耕地面积总量 7
2.人均耕地面积 7
(二)江苏省耕地资源利用变化 8
1.耕地面积总量 8
2.人均耕地面积 9
(三)江苏省耕地资源利用变化的经济驱动因素 10
1.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0
(1)人口 10
(2)经济 10
(3)城市化 10
(4)政策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四、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评价 11
(一)耕地资源可持续评价指标的选取 11
1.生态因素 11
2.经济因素 11
3.社会因素 11
4.资源因素 12
(二)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 12
五、研究结论 12
六、研究不足与后续探索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引言
作为人类发展的根基,耕地资源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不可谓不重要。在当前人多地少、耕地质量低下且利用效率不高的基本国情下,如何通过调整耕地资源的内部结构和有效配置,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为社会经济的良性结构调整和人们生活品质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基础,成为了举国关注的焦点。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社会焦点的当下,如何以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承接与推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所实现的社会发展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与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指的是人地关系的和谐以及人文与自然的协调。
耕地是土地资源中的一个分类,其定义是一种具有生产力的土地[1]。在“人多地少”的当前国情下,作为提供众多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耕地的战略性意义不言而喻。江苏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要塞之一,人地矛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近些年来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生态压力之大已不能被忽视。合理有效达到耕地资源可持续的目的已成为研究的焦点。
(二)研究意义
首先,从经济角度而言,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社会与生态的约束条件下,其利用效益或者经济产出实现最优化。从统计资料来看,江苏省的耕地面积总量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且仍在不断下降,因此,重视对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能够对其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又能为土地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贡献。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粮食产量充沛是社会维稳的重要与必要条件。耕地资源的减少势必带来土地生产力的下降,从而引起粮食产量的降低,而与此同时,社会人口不断增加,粮食供给将逐渐满足不了需求,由此产生各种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不稳定性因素。因此,维持耕地资源与人口数量的动态平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三)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研究较少,也缺乏对这个议题的统一定义,但是提出的相关研究思想很有进步意义。从70年代美国的Dregne[2]的土壤分类系统开始,到21世纪初美国的Marshall[3]正式提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问题,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渐受到重视。在调控机制的研究上,学者Fridonlin[4]以奥地利耕地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其19501990年的数据变化,说明该国耕地面积正不断减少的事实。但是,学者Michael认为土地流转与城市版图扩张不会对耕地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在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国外学者Yang[5]认为中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阻碍一定程度上源于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布朗等[6]通过中、日、韩三国耕地面积年减少量达35%52%的事实阐明工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造成耕地消耗的主要原因。
2.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多集中于内涵、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王叔华[7]认为耕地资源可持续的内涵体现在当下土地经济的持续产出和后代耕地利用的不断延续。龚丽芳[8]提出耕地可持续的内涵主要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杨扬等[9]以浙江省耕地资源利用情况为例,提出只有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的政策方式遏制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张月蓉[10]认为,产业结构的改变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新时期第二、三产业将占更多比重,土地资源等的重新配置无法避免。刘玉[11]通过测算国内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度,认为相关影响因素为:耕地质量低下、保护监管不力以及土地制度不健全。徐宪立[12]的研究表明,我国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原因在于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的影响。评价体系方面,最为普遍的评价系统是“压力状态响应”即PSR模型和“生态经济社会”模型,徐梦洁[13]在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耕地资源时就采用了后者。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一、绪论 5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意义 5
(三)研究动态 5
1.国外研究进展 5
2.国内研究进展 5
(四)研究内容 5
(五)研究方法 6
1.文献分析法 6
2.规范分析法 6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6
(一)土地与耕地 6
1.土地 6
2.耕地 6
(二)可持续利用 6
(三)理论基础 6
1.区位理论 6
2.人地协调发展理论 6
3.稀缺性理论 7
三、实证研究 7
(一)江苏省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7
1.耕地面积总量 7
2.人均耕地面积 7
(二)江苏省耕地资源利用变化 8
1.耕地面积总量 8
2.人均耕地面积 9
(三)江苏省耕地资源利用变化的经济驱动因素 10
1.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0
(1)人口 10
(2)经济 10
(3)城市化 10
(4)政策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四、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评价 11
(一)耕地资源可持续评价指标的选取 11
1.生态因素 11
2.经济因素 11
3.社会因素 11
4.资源因素 12
(二)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 12
五、研究结论 12
六、研究不足与后续探索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引言
作为人类发展的根基,耕地资源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不可谓不重要。在当前人多地少、耕地质量低下且利用效率不高的基本国情下,如何通过调整耕地资源的内部结构和有效配置,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为社会经济的良性结构调整和人们生活品质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基础,成为了举国关注的焦点。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社会焦点的当下,如何以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承接与推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所实现的社会发展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与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指的是人地关系的和谐以及人文与自然的协调。
耕地是土地资源中的一个分类,其定义是一种具有生产力的土地[1]。在“人多地少”的当前国情下,作为提供众多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耕地的战略性意义不言而喻。江苏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要塞之一,人地矛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近些年来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生态压力之大已不能被忽视。合理有效达到耕地资源可持续的目的已成为研究的焦点。
(二)研究意义
首先,从经济角度而言,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社会与生态的约束条件下,其利用效益或者经济产出实现最优化。从统计资料来看,江苏省的耕地面积总量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且仍在不断下降,因此,重视对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能够对其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又能为土地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贡献。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粮食产量充沛是社会维稳的重要与必要条件。耕地资源的减少势必带来土地生产力的下降,从而引起粮食产量的降低,而与此同时,社会人口不断增加,粮食供给将逐渐满足不了需求,由此产生各种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不稳定性因素。因此,维持耕地资源与人口数量的动态平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三)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研究较少,也缺乏对这个议题的统一定义,但是提出的相关研究思想很有进步意义。从70年代美国的Dregne[2]的土壤分类系统开始,到21世纪初美国的Marshall[3]正式提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问题,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渐受到重视。在调控机制的研究上,学者Fridonlin[4]以奥地利耕地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其19501990年的数据变化,说明该国耕地面积正不断减少的事实。但是,学者Michael认为土地流转与城市版图扩张不会对耕地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在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国外学者Yang[5]认为中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阻碍一定程度上源于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布朗等[6]通过中、日、韩三国耕地面积年减少量达35%52%的事实阐明工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造成耕地消耗的主要原因。
2.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多集中于内涵、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王叔华[7]认为耕地资源可持续的内涵体现在当下土地经济的持续产出和后代耕地利用的不断延续。龚丽芳[8]提出耕地可持续的内涵主要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杨扬等[9]以浙江省耕地资源利用情况为例,提出只有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的政策方式遏制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张月蓉[10]认为,产业结构的改变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新时期第二、三产业将占更多比重,土地资源等的重新配置无法避免。刘玉[11]通过测算国内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度,认为相关影响因素为:耕地质量低下、保护监管不力以及土地制度不健全。徐宪立[12]的研究表明,我国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原因在于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的影响。评价体系方面,最为普遍的评价系统是“压力状态响应”即PSR模型和“生态经济社会”模型,徐梦洁[13]在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耕地资源时就采用了后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csgh/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