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的土地利用规划公众感知模型研究与实证分析

公众对社会各项公共事务发展的感知和态度是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方面。优秀的土地利用规划应该给公众传递未来美好的愿景,并联合和激励各方力量来实现它。将公众感知引介至规划领域,有助于考察公众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认知、价值判断以及参与程度。本文以消费者行为学中的态度ABC理论为基石赋予了公众感知在规划领域的理论解释和实际意义,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的特征,构建了土地利用规划感知模型,采用SEM结构方程模型,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地区公众对规划的预期质量与实际感知质量间的差异较大;公众对参与地方土地利用规划工作过程及结果的综合感知效果不佳;公众将前期的认知转变成实际参与行为的倾向性比较低。苏南、苏中、苏北三区感知差异度方面的得分差异较明显,公众满意度和持续行为倾向度的结果在三区内均呈现苏中地区高,苏南地区次之,苏北地区较低的趋势。结论与建议(1)公众对信息获取渠道和利益诉求平台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应提高公众获取信息渠道公示内容的更新频率,加强相关信息公布权威网站的建设;(2)认知层面,公众期望和感知质量对感知差异的作用相反且公众期望的影响程度更大,规划部门在向公众进行规划愿景描述时应注重承诺的实现度,从自身控制和外部影响两方面提升感知质量,缩小公众感知与期望值间的认知差距。(3)情感层面,感知有用、主观规范和感知易用对公众满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感知差异显示出反作用力。(4)行为倾向层面,公众的持续参与意图随感知有用、主观规范及感知易用的提高而提高,政府公布的规划信息应“易理解,易学习”,畅通利益诉求通道,积极引导有效的公众参与,重建公众信任。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2
引言 2
一、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3
(一)分析视角与概念模型 3
(二)结构方程模型基本原理 4
1.测量模型 5
2.结构模型 5
(三)基于SEM的变量选择 5
二、 研究区域概况 6
(一)样本选择 6
(二)样本个体特征描述 6
(三)规划感知渠道使用倾向分析 6
三、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样本科学性检验 7
(二)模型拟合 7
(三)模型路径系数结果 8
(四)结果分析 9
四、 结论与建议 10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基于SEM的土地利用规划公众感知模型研究与实证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引言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公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公众参与的推进,公众对社会各项公共事务发展的感知和态度逐渐成为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方面。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础概念,感知(Perception)是一种心理过程,有关感受的记忆以至于感知过程本身都是—种‘同在’的体验。这种‘同在’既是感知的主体,也是被感知到的客体[1](Erwin Strauss)。感知周围世界所获得的对自身的体验是人凭借感觉器官获取对客观对象相关信息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2]。它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了联系,使人们完成了对变迁与延续的感知过程。
目前,公众感知广泛的应用于公共服务质量评价、风险感知及旅游感知影响因素分析等研究中。国外最早对公众感知在服务质量领域的探索是对关系管理方面顾客感知质量的研究,通过维度划分建立感知质量测评模型[3、4]。随后开发出地方政府质量[5]、图书馆服务质量等测评维度。国内在相关公平理论研究[6、7]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集中在公众对特定服务质量描述或面向感知水平的影响因素探究[8、9]、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不同公众群体间的感知差异等方面[10]。关于公众风险感知的研究起源于心理学领域,多根据风险感知过程、方式等本质特征构建的心理测量范式研究框架[1113]。尔后学术界出现了有关自然灾害、环境污染[1416]和食品安全[17、18]等多视角的风险感知研究,探索风险感知与个体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政治经济等因素之间的关系[1921]。而对于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旅游地居民和游客的视角展开,在当地居民感知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2223]、影响因素分析[2426]以及相应的理论解释[2728]。游客感知方面,在具体感知内涵界定和理论解释[2930]的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差别化探究,并将其应用至实际案例[3132]。
“公众感知”作为行为学领域的舶来品,在对影响公众未来行为方面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目前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公众感知的引导调控机制无实质性进展,公众感知概念在公共事务领域的拓展研究也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将公众感知引介至规划领域,以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措施为例,考察公众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认知、价值判断以及参与程度。在公众感知理论解读上,试图用消费者行为学中的态度ABC理论解释规划的公众感知,并据此构建涵括更多人文关怀型考察指标的土地利用规划感知结构方程模型,了解各感知维度对规划整体公众感知度的影响,为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利用效益、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强调公众的“服务主体”地位以及加速土地利用规划的社会化进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分析视角与概念模型
人在生活中会对周围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感知即是对事物存在的直接形象反映。而感知具有两面性,影响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的评价性的心理倾向,是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准备状态,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形成过程即为感知过程。消费者行为学中ABC态度理论模型认为态度是由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成分组成,这三个要素既是态度的组成要素,也可以反映感知的塑造过程。具体到特定态度目标层面,三要素的内涵界定更具有指向性,情感是指公众对参与或持续参与规划的情绪倾向;认知是指公众对多轮规划的累积信息以及本轮规划的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所形成的认识或信念;行为则是指公众对某种感知采取参与或持续参与规划行动的意向。态度的三大组成要素构成规划中公众感知的基本框架(图1)。
这里公众感知的内涵包括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公众对认知信息进一步的情绪化处理以及向后续的行为意向转化过程(即包含公众感知模型的三项核心元素:认知、情感、行为意向)[33]。在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感知中,这三项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呈现出影响机制多元化的层级效应,即符合一般认知行为反应规律的标准学习层级:认知→情感→行为=基于认知信息的加工处理的感知;缺乏信息处理能力的低介入层级:认知→行为→情感=基于学习过程积累的感知;依赖过往既存印象的经验层级:情感→行为→认知=基于经验主义的感知。在一轮规划编制过程中,结合公众感知三要素呈现的层级效应归纳出三种感知模式(图2),不同感知模式下知识获取与情感干涉因素的比较作用大小有所差异。考虑随时间推移本轮规划对次轮规划的影响作用,多轮规划中公众与规划部门交互作用实际上是用旧的感知结果递推新的感知结果将结果不断传递的迭代交互过程。该过程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式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csgh/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