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数据的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目的计算分析我国主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从横向和纵向视角,探究我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熵值法,面板数据回归法。研究结果2000-2014年我国主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持续增加,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等东部、中部城市增幅较大,太原、兰州等西部城市增幅较小;区位条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化,城市等级等对我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会产生不同影响。研究结论中、东、西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的起点不同,增长速度不同,且差异明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影响曲线呈正U型;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曲线呈倒U型;城市等级越高,规模越大,有利于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分析框架 2
(一)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分析 2
(二)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 2
(三)理论分析 2
二、实证研究 3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3
(二)研究方法 3
1.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3
2.确定各城市每年所占的权重 3
3.计算各城市每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度 4
4.确定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4
(三)研究结果 5
1.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 5
2.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三、结论与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基于面板数据的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等各方面资源需求增大,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一系列变化,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的土地低效利用的特点以及人多地少的国情,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成为解决“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两难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李嘉图(DavidRicardo)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3],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则在《农业区位论》中提及对土地集约利用规律的研究[4],近年来,由于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突出,国内外诸多学者将注意力放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研究上,且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中涉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也比较多。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方面,乔陆印、尹君[5][6][7]等通过构建恰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在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研究方面,陈莹 [8] 等人运用GIS方法,雷广海[9]等人通过构建合理的具有三级层次结构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吴郁玲、王晓艳、马贤磊[10][11][12]等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进行实证研究,建立恰当的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合理建议。虽然我国学者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进行的研究众多,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在城市之间土地集约利用度的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难进行,研究较少。
本文以全国3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从横向和纵向视角揭示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对于改变我国土地低效利用,完善土地管理机制,为土地集约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一定依据。
分析框架
(一)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分析
从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多方面考虑,结合本文参照的诸多文献,选取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均非农GDP、地均工业产值、地均财政收入、地均劳动力、人口密度、人均建设用地和土地开发强度等指标,建立全国主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改进过后的熵值法确定每个城市每年所占权重,进而计算全国各城市每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度,根据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进而分析各城市在土地集约利用度上的差异。
(二)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
分析现有关于土地集约利用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选取城市区位条件、城市等级、城市经济总量、城市化率、城市居民经济水平和城市产业结构等指标作为面板数据分析的变量条件,结合20002014年全国主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数据,建立合理的回归方程,运用STATA对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处理,确定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横向和纵向角度揭示处于不同区域、不同发展程度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和规律,为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一些依据。
(三)理论分析
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质是通过增加对单位面积土地的其他要素投入、优化存量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管理制度等,来提高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0],而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的依据则是:合理的布局、用地结构的优化以及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13]。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改进,人们对于改造世界的欲望以及对各类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面临着紧缺、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对于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需要借助土地利用主体的决策过程来影响土地要素配置,是供给、需求和制度等各种激励与约束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14]。
由此,本研究经过大量文献阅读以及分析,总结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种影响因素,即城市等级,经济总量(GDP),城市化率,经济水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经济结构(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例),运用STATA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分析框架 2
(一)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分析 2
(二)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 2
(三)理论分析 2
二、实证研究 3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3
(二)研究方法 3
1.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3
2.确定各城市每年所占的权重 3
3.计算各城市每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度 4
4.确定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4
(三)研究结果 5
1.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 5
2.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三、结论与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基于面板数据的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等各方面资源需求增大,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一系列变化,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的土地低效利用的特点以及人多地少的国情,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成为解决“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两难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李嘉图(DavidRicardo)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3],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则在《农业区位论》中提及对土地集约利用规律的研究[4],近年来,由于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突出,国内外诸多学者将注意力放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研究上,且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中涉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也比较多。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方面,乔陆印、尹君[5][6][7]等通过构建恰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在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研究方面,陈莹 [8] 等人运用GIS方法,雷广海[9]等人通过构建合理的具有三级层次结构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吴郁玲、王晓艳、马贤磊[10][11][12]等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进行实证研究,建立恰当的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合理建议。虽然我国学者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进行的研究众多,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在城市之间土地集约利用度的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难进行,研究较少。
本文以全国3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从横向和纵向视角揭示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对于改变我国土地低效利用,完善土地管理机制,为土地集约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一定依据。
分析框架
(一)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分析
从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多方面考虑,结合本文参照的诸多文献,选取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均非农GDP、地均工业产值、地均财政收入、地均劳动力、人口密度、人均建设用地和土地开发强度等指标,建立全国主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改进过后的熵值法确定每个城市每年所占权重,进而计算全国各城市每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度,根据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进而分析各城市在土地集约利用度上的差异。
(二)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
分析现有关于土地集约利用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选取城市区位条件、城市等级、城市经济总量、城市化率、城市居民经济水平和城市产业结构等指标作为面板数据分析的变量条件,结合20002014年全国主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数据,建立合理的回归方程,运用STATA对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处理,确定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横向和纵向角度揭示处于不同区域、不同发展程度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和规律,为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一些依据。
(三)理论分析
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质是通过增加对单位面积土地的其他要素投入、优化存量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管理制度等,来提高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0],而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的依据则是:合理的布局、用地结构的优化以及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13]。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改进,人们对于改造世界的欲望以及对各类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面临着紧缺、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对于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需要借助土地利用主体的决策过程来影响土地要素配置,是供给、需求和制度等各种激励与约束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14]。
由此,本研究经过大量文献阅读以及分析,总结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种影响因素,即城市等级,经济总量(GDP),城市化率,经济水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经济结构(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例),运用STATA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csgh/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