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时空差异分析

人居环境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变化愈发复杂,面临的挑战也愈发严峻。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劣及其演变趋势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从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角度出发,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环境4个为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在2005年、2010 年和2015年各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质量特征和时空差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研究时间断面上,江苏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增幅显著,但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排名在各时间断面上波动较小,其中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一直处于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排名的前三位。对比最远邻元素聚类结果综合分析江苏省城市人居环境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苏南、苏中、苏北间人居环境质量存在差距且差异显著,各区域间差距变化速度也呈现不均等的分化走势。此外,通过对江苏省城市人居环境子系统的研究分析表明各城市人居环境子系统也存在显著的质量和时空差异特征。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3
(一)研究区域概况3
(二)数据来源3
二、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3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3
(二)研究方法4
1.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4
2.指标权重的确定4
3.城市质量评价总和得分计算4
三、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时空差异分析5
(一)江苏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时空差异综合评价5
(二)江苏省城市人居环境子系统质量特征与差异分析7
1.自然环境质量评价7
2.经济环境质量评价7
3.社会环境质量评价8
4.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环境质量评价8
四、结论与建议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表1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4表2熵值法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5表3江苏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合得分5表 4 江苏省区域人居环境质量平均得分6
表 5 江苏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聚类结果7
表 6 自然环境质量评价结果7
表 7 经济环境质量评价结果8
表 8 社会环境质量评价结果8
表 9 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环境质量评价结果8
江苏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时空差异分析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导向,城市人居环境构成要素不断变化且趋于联系复杂化。人口增多、住宅密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增大等问题突出,人居环境随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变迁同趋于复杂化、不确定化,面临的挑战也愈发严峻。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涉及多系统、多要素的综合,是衡量城市核心“人”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及潜力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对于引导城市创新、协调、健康、持续、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指示意义。
“人居环境”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建筑规划学家、“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创立者——道萨迪亚斯的著作《人类聚居学》[1]。1976年《温哥华宣言》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人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的概念[2],把人类社会各要素的集合统称为人居环境,包括所有社会、物质、组织、精神和文化要素,涵盖城市、乡镇或农村。在道氏“人类住区”概念基础上[3,4],我国吴良镛院士开始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与理论体系的构建,2001年发表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将人居环境划分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五大空间层次[5],自此,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开始步入理论向实践的转变阶段,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跨越式的进展和一系列辉煌的成就[6]。
我国政府把人居环境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核心要务,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新型城镇化道路、国际合作方式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需具备的三个核心要素[7]。过去20年,我国在城市开发、规划、建设等方面实现了长远的发展与提升。城市供排水、电力、燃气、邮电通讯、交通路网等城市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各系列惠民、便民的设施服务水平都有了跨越式的提高;城市信息化体系、数据库系统、服务平台的构建也渐趋先进、成熟,城市整体运营环境有序、高效、健康发展;城市绿化率、人均园林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森林湿地面积等自然环境指标值大幅增长,城市人均“绿色面积”及人与自然邻近度增加;医疗卫生、科教文体、社保养老、社会救济等基本公共服务供需良好,服务范围逐步扩展、水平明显提高[8],城市各要素不断深化开放、繁荣共享,人口身体素质及心理素养不断提高。虽然我国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并且取得了一定理想的效果,但不可否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仍会出现人与自然相矛盾、不协调、不科学等问题。新城开发、旧城改造、城市遗产保护等使得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的解决仍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时代特征。
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其演变趋势如何描述、评估和预测,综合体现了城市人本主义理念的外现,指明了城市持续、健康发展道路应努力的方向及未来的前景。我国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16],人居环境研究发展了30多年,在人居环境概念认识、尺度、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上仍处于理论探索、发展阶段。目前,人居环境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和多门学科,与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美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相互交织,不同学科对人居环境定义、基本内涵及外延特征的认识有较大不同,所关注的侧重点也都不一,有关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城市等方面。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有住区(微观)、社区(中观)和城市(宏观)三种尺度[15],国内研究以城市尺度居多,中微观尺度和省区、特殊区域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指标因子的选择也多集中于对单一城市环境系统构成要素的反映,因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单一,缺乏相对宏观性及横向可比性。我国学者在研究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分级、分类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评价的质性、定量方法也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利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组合定量研究人居环境质量,并由此展开了多尺度、多范围、多角度的人居环境相关实证研究,此外GIS空间分析法、遥感数据方法、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等新型研究方法的应用,也逐步成为研究国内外人居环境研究的新趋势[26~30]。现阶段,国内关于人居环境质量中包括过程演化、未来状态等的动态研究相对缺乏,多集中在对唯一对象或单一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质量的比较研究,未能进行相对完整的空间系列探索和时间序列实证,而人居环境演变过程研究,揭示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动态规律性及其阶段特征性,是人居环境状态评价、发展动力揭示和预警、调控的重要基础[31~36]。
本文以江苏省省域为研究尺度,根据城市人居环境的内涵特征,统筹区域发展宏观背景,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构建江苏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考虑数据来源及获取完整度的基础上,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时间断面上,进行相对较完整的空间系列探索和时间序列实证,探究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基本特征、差异特征、存在问题及可能原因,从而把握江苏省人居环境整体质量状况,为城市人居环境整治及优化提供依据前提和参考建议,引导城市创新、协调、健康、绿色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csgh/5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