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多规合一实现机制初探来自的经验
我国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的规划种类较为丰富,由于不同规划目标、工作职责、编制重点的不同以及多规之间法理差异等,导致在规划组织上经常出现各自委托、各自编制、各自实施的“规划分治”现象,为了解决规划内容重叠,协调不周,管理分割和指引混乱等问题,“多规合一”是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关注的新方向。本文在梳理“多规合一”概念的基础上,从基础理论探索、实施方法研究和实践经验等三个方面对“多规合一”的国内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对“多规合一”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多规合一”重在规划机构的统筹与数据平台的共享。梳理江苏省三个试点城市“多规合一”的实践成果,分析其落实“多规合一”规划思想在部门合作、数据平台、审批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总结“多规合一”的实现机制,分析“多规合一”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探索出“多规合一”的有效实现路径。将“多规合一”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对“多规合一”解决城市空间规划发掘土地利用潜力的前景进行思考。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一、文献综述2
(一)”多规合一”的概念2
(二)国内“多规合一”研究进展2
1.基础理论探索2
2.实施方法研究3
(三)对“多规合一”的自我见解3
二、国内主要城市“多规合一”的经验与教训3
(一)国内主要城市多规合一的主要做法3
(二)主要经验与教训4
1.经验总结4
2.教训不足4
三、江苏省试点城市“多规合一”的实现机制5
(一)试点城市“多规合一”的主要做法5
1.淮安市5
(1)淮安市发展背景5
(2)淮安市开展以规划局为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多规合一”协调机制6
2.镇江句容市6
(1)淮安市发展背景6
(2)淮安市开展以规划局为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多规合一”协调机制6
(3)“多规合一”的探索性成果7
2.泰州姜堰区7
(1)泰州姜堰区城乡空间发展现状7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泰州姜堰区“多规合一”空间布局,引导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发展7
(二)试点城市“多规合一”的运行机制探讨8
四、对江苏省“多规合一”运行机制的思考8
(一)值得借鉴的经验8
(二)需要进一步提升之处9
五、对江苏省“多规合一”运行机制的思考9
(一)结论9
(二)政策建议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城市“多规合一”实现机制初探——来自江苏省的经验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李月
引言
为了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多规矛盾,统筹城乡空间资源,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发布,提出要“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2] 2014 年 12 月 5 日,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确定在28个试点城市开展的“多规合一”的探索实践工作, 四部委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工作,鼓励了地方政府开展对“多规合一”的积极探索。
本文综述国内外多规合一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现状。对国内在多规合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实践成果进行回望和总结。通过梳理江苏省各地“多规合一”的典型案例,分析其落实“多规合一”规划思想在部门合作、数据平台、审批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汇总出“多规合一”的实现机制,找出“多规合一”的有效实现路径。将“多规合一”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对“多规合一”与城市规划,组织机制,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相互关系进行思考。
一、文献综述
(一)“多规合一”的概念
国外没有“多规合一”的说法,大部分发达国家经历了从管制城市到管制土地的规划体系变革过程,最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缘起于“三规合一”,“三规”,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下文简称“经规”)、城市总体规划 ( 下文简称“城规”) 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下文简称“土规”),这三个规划是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规划。[4]通常“多规合一”的内涵是在统一的空间基准上统筹经规、土规、城规,以及环保、交通、水利和农业等多部门的规划,通过建立数据信息平台,形成一个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依靠空间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协同规划,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和高效。
“多规合一”并不是单指某一项规划任务,它是一项系统工作,[4]是一种协调性的规划方法,是促进空间布局的合理衔接,协调不同社会集体利益分配、平衡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引导城镇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同时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6]
(二)国内“多规合一”研究进展
1.基础理论探索
从起源上,由于西方工业革命带动的城镇化,针对早期出现的城市发展问题,一些热心的社会学家主动担当了城市规划师的角色,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人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区位理论,为“多规合一”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为统筹城乡空间资源,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衔接性探索研究,这就是最初的 “两规合一”,逐渐出现“三规合一”到后来的“四规合一”,“多规合一”成为实现多规融合的大势所趋。[7]梳理一下国内“多规合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内容主要是部门合并协调、多规差异分析、“一张图”管理体系、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行政审批效率提高和政策建议等。[2]王勇[11]认为 “两规”协调的本质是利益协调,技术变革不是根本解决之法,两规部门对空间资源分配权的争取才是矛盾的核心。王凯[8]指出经济体制不应该是规划的羁绊,国家空间的规划应以国家利益为目标,以城镇的发展为核心,提出了“三规协调”的理论由此产观点生。刘洋[9]、徐东辉[10]等人主张将“三规”中有交叉的相同内容,统一到一个空间规划平台上,形成“三规合一”的规划技术路线。顾朝林[11]等人预言主体功能区是经规、土规和城规“三规分立”走向“三规合一”的重要空间平台。沈迟,许景权提出了“三标”的概念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和空间布局坐标体系,强调围绕多标衔接[12]。谢英挺、王伟认为目前的实践探索,基本上停留在把 “多规合一”当成一项技术协调工作的表层阶段,在短期内能缓解多规间的矛盾,但是无法解决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混乱的根本矛盾,他提出“多规合一”要将传统各自为营的独立规划转向空间综合规划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一、文献综述2
(一)”多规合一”的概念2
(二)国内“多规合一”研究进展2
1.基础理论探索2
2.实施方法研究3
(三)对“多规合一”的自我见解3
二、国内主要城市“多规合一”的经验与教训3
(一)国内主要城市多规合一的主要做法3
(二)主要经验与教训4
1.经验总结4
2.教训不足4
三、江苏省试点城市“多规合一”的实现机制5
(一)试点城市“多规合一”的主要做法5
1.淮安市5
(1)淮安市发展背景5
(2)淮安市开展以规划局为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多规合一”协调机制6
2.镇江句容市6
(1)淮安市发展背景6
(2)淮安市开展以规划局为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多规合一”协调机制6
(3)“多规合一”的探索性成果7
2.泰州姜堰区7
(1)泰州姜堰区城乡空间发展现状7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泰州姜堰区“多规合一”空间布局,引导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发展7
(二)试点城市“多规合一”的运行机制探讨8
四、对江苏省“多规合一”运行机制的思考8
(一)值得借鉴的经验8
(二)需要进一步提升之处9
五、对江苏省“多规合一”运行机制的思考9
(一)结论9
(二)政策建议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城市“多规合一”实现机制初探——来自江苏省的经验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李月
引言
为了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多规矛盾,统筹城乡空间资源,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发布,提出要“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2] 2014 年 12 月 5 日,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确定在28个试点城市开展的“多规合一”的探索实践工作, 四部委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工作,鼓励了地方政府开展对“多规合一”的积极探索。
本文综述国内外多规合一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现状。对国内在多规合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实践成果进行回望和总结。通过梳理江苏省各地“多规合一”的典型案例,分析其落实“多规合一”规划思想在部门合作、数据平台、审批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汇总出“多规合一”的实现机制,找出“多规合一”的有效实现路径。将“多规合一”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对“多规合一”与城市规划,组织机制,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相互关系进行思考。
一、文献综述
(一)“多规合一”的概念
国外没有“多规合一”的说法,大部分发达国家经历了从管制城市到管制土地的规划体系变革过程,最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缘起于“三规合一”,“三规”,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下文简称“经规”)、城市总体规划 ( 下文简称“城规”) 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下文简称“土规”),这三个规划是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规划。[4]通常“多规合一”的内涵是在统一的空间基准上统筹经规、土规、城规,以及环保、交通、水利和农业等多部门的规划,通过建立数据信息平台,形成一个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依靠空间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协同规划,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和高效。
“多规合一”并不是单指某一项规划任务,它是一项系统工作,[4]是一种协调性的规划方法,是促进空间布局的合理衔接,协调不同社会集体利益分配、平衡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引导城镇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同时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6]
(二)国内“多规合一”研究进展
1.基础理论探索
从起源上,由于西方工业革命带动的城镇化,针对早期出现的城市发展问题,一些热心的社会学家主动担当了城市规划师的角色,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人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区位理论,为“多规合一”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为统筹城乡空间资源,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衔接性探索研究,这就是最初的 “两规合一”,逐渐出现“三规合一”到后来的“四规合一”,“多规合一”成为实现多规融合的大势所趋。[7]梳理一下国内“多规合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内容主要是部门合并协调、多规差异分析、“一张图”管理体系、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行政审批效率提高和政策建议等。[2]王勇[11]认为 “两规”协调的本质是利益协调,技术变革不是根本解决之法,两规部门对空间资源分配权的争取才是矛盾的核心。王凯[8]指出经济体制不应该是规划的羁绊,国家空间的规划应以国家利益为目标,以城镇的发展为核心,提出了“三规协调”的理论由此产观点生。刘洋[9]、徐东辉[10]等人主张将“三规”中有交叉的相同内容,统一到一个空间规划平台上,形成“三规合一”的规划技术路线。顾朝林[11]等人预言主体功能区是经规、土规和城规“三规分立”走向“三规合一”的重要空间平台。沈迟,许景权提出了“三标”的概念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和空间布局坐标体系,强调围绕多标衔接[12]。谢英挺、王伟认为目前的实践探索,基本上停留在把 “多规合一”当成一项技术协调工作的表层阶段,在短期内能缓解多规间的矛盾,但是无法解决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混乱的根本矛盾,他提出“多规合一”要将传统各自为营的独立规划转向空间综合规划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csgh/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