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战略转型研究以电梯公司为例(附件)
在经济快速发展、信息飞速更迭的时代,传统的生产型制造企业已经不足以适应瞬息万变切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大部分企业开始慢慢尝试将产品与服务相结合,并逐步扩大服务所占比重,于是服务型制造企业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比生产型与服务型制造之间的差异,总结服务型制造的特点,研究服务型制造的运营机制和优势,并以S电梯公司的转型为例,探索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路径,为我国企业转型提出参考决策。关键词 生产型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型,路径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3
2 我国生产型制造企业的特点、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
2.1 我国生产型企业的特点 4
2.2 我国生产型制造企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
2.3 生产型制造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6
3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方法及过程 7
3.1 服务型制造的特点 7
3.2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背景及方法 7
3.3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过程 9
4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路径研究 10
4.1制造业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可能路径 10
4.2 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1
4.3 实证分析 12
小 结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在互动中逐渐走向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经济已经无法适应飞速改变的经济结构,逐渐向服务经济靠拢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制造业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延长产品的价值链为中心。2013年德国率先提出要加快推进传统工业的改革,发展新型工业,要将主力放在智能制造这一方面,被称为新工业革命。同时,改造和振兴传统工业基地的战略,目的是为了给美国传统制造业注入新的血液。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加速发展数字化工业,并在制造业中引入网络生产这一概念,加快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速度。目前,中国制造业虽然规模庞大但却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导致发展速度缓慢,大部分企业还处在代工阶段,无法开发自己的品牌。虽然地大物博,人员众多,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以及资源逐渐匮乏,这方面的又是迟早会荡然无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低成本优势渐渐消失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因此,为了加快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尽快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改革,效仿欧美发达国家改造传统工业基地,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步伐。
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但实力弱小,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必须改变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逐步提高服务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即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唯一途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期,国外许多大型制造公司开始尝试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1]。在逐步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过程中,1992年quinn在研究了许多大型制造企业后,发现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要把客户放在主导位置[2]。
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的过程,被广大学者称为制造业的服务化。早在1988年,许多学者就已经提出了服务型制造企业这个概念。他们指出服务型制造企业是企业由原来的单纯的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所包含的所有服务。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含了产品、服务、支持、和自我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据主导地位,是竞争的主要优势,这种服务化有效的延长了产品的价值链,增加了产品的价值并且潜移默化中增加了产品的销量。1999年,按照White等学者使用“Servicizing”来形容服务化的转变,他们将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过程理解为企业由开始的产品提供者转变为现在的服务提供者,指出这一转变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企业和他们所提供的产品都有可能处在这个动态的过程当中。
虽然学者们尝试通过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到底是产品占据主导地位还是服务占据主导地位来阐释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产品与服务可以完全分割开来。而且相反的是,许多学者都认为企业从原来单纯的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产品和一系列的服务这一转变是连续并且统一的过程。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制造业正在上演一场改变,服务在制造业中的占据的比重变大。2007年,蔺雷[3]的研究发现产品和服务逐渐走向合并,慢慢的已经很难区分产品与服务,指出了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概念。2008年,程巧莲、田也壮等国内学者论述了生产型企业转型的趋向,指出了企业中心逐步向以满足客服需求为主导方向发展[4]。2009年,赵晓波等总结了服务型企业的特点并指出发展服务型企业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认为在现代企业中,客户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是服务系统的核心要素[5]。
孙林岩教授在2007年所写的《 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一一服务型制造》中总结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指出服务型制造企业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企业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资本的高度聚合这一方面[6]。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林文进、江志彬等人在《服务型制造理论研究综述》中,通过分析研究现有理论,指出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将制造与服务充分结合的新型制造模式。是以客户为主导,通过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需求来获取自身的利益[7]。
同年,张润彤,朱晓敏等人[8]在其著作《服务科学概论》中指出,服务与制造的融合己经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贯穿于制造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这种制造模式可以称为“服务型制造”。并进一步从概念角度、表现形式、组织形态和属性四个层次对服务型制造进行了定义。此时,国内学者对于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己经有了较深的认识[9]。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3
2 我国生产型制造企业的特点、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
2.1 我国生产型企业的特点 4
2.2 我国生产型制造企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
2.3 生产型制造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6
3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方法及过程 7
3.1 服务型制造的特点 7
3.2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背景及方法 7
3.3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过程 9
4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路径研究 10
4.1制造业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可能路径 10
4.2 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1
4.3 实证分析 12
小 结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在互动中逐渐走向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经济已经无法适应飞速改变的经济结构,逐渐向服务经济靠拢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制造业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延长产品的价值链为中心。2013年德国率先提出要加快推进传统工业的改革,发展新型工业,要将主力放在智能制造这一方面,被称为新工业革命。同时,改造和振兴传统工业基地的战略,目的是为了给美国传统制造业注入新的血液。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加速发展数字化工业,并在制造业中引入网络生产这一概念,加快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速度。目前,中国制造业虽然规模庞大但却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导致发展速度缓慢,大部分企业还处在代工阶段,无法开发自己的品牌。虽然地大物博,人员众多,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以及资源逐渐匮乏,这方面的又是迟早会荡然无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低成本优势渐渐消失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因此,为了加快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尽快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改革,效仿欧美发达国家改造传统工业基地,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步伐。
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但实力弱小,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必须改变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逐步提高服务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即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唯一途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期,国外许多大型制造公司开始尝试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1]。在逐步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过程中,1992年quinn在研究了许多大型制造企业后,发现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要把客户放在主导位置[2]。
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的过程,被广大学者称为制造业的服务化。早在1988年,许多学者就已经提出了服务型制造企业这个概念。他们指出服务型制造企业是企业由原来的单纯的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所包含的所有服务。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含了产品、服务、支持、和自我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据主导地位,是竞争的主要优势,这种服务化有效的延长了产品的价值链,增加了产品的价值并且潜移默化中增加了产品的销量。1999年,按照White等学者使用“Servicizing”来形容服务化的转变,他们将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过程理解为企业由开始的产品提供者转变为现在的服务提供者,指出这一转变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企业和他们所提供的产品都有可能处在这个动态的过程当中。
虽然学者们尝试通过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到底是产品占据主导地位还是服务占据主导地位来阐释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产品与服务可以完全分割开来。而且相反的是,许多学者都认为企业从原来单纯的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产品和一系列的服务这一转变是连续并且统一的过程。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制造业正在上演一场改变,服务在制造业中的占据的比重变大。2007年,蔺雷[3]的研究发现产品和服务逐渐走向合并,慢慢的已经很难区分产品与服务,指出了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概念。2008年,程巧莲、田也壮等国内学者论述了生产型企业转型的趋向,指出了企业中心逐步向以满足客服需求为主导方向发展[4]。2009年,赵晓波等总结了服务型企业的特点并指出发展服务型企业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认为在现代企业中,客户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是服务系统的核心要素[5]。
孙林岩教授在2007年所写的《 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一一服务型制造》中总结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指出服务型制造企业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企业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资本的高度聚合这一方面[6]。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林文进、江志彬等人在《服务型制造理论研究综述》中,通过分析研究现有理论,指出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将制造与服务充分结合的新型制造模式。是以客户为主导,通过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需求来获取自身的利益[7]。
同年,张润彤,朱晓敏等人[8]在其著作《服务科学概论》中指出,服务与制造的融合己经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贯穿于制造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这种制造模式可以称为“服务型制造”。并进一步从概念角度、表现形式、组织形态和属性四个层次对服务型制造进行了定义。此时,国内学者对于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己经有了较深的认识[9]。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cgl/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