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金融政策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研究目的通过收集并列举建国以来全国各地开展的农地金融政策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政府相针对的对策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其政策的施行方针、绩效结果、本质内涵以及经验教训,为切实推进我国农地金融政策建设提供案例经验,也为提高农业生产绩效、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农地金融方面的政策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法。研究结果完备的相关法律支持、合理的金融机构设置和有效的风险回避手段是农地金融政策的三个核心,我国目前已有的农地金融实践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也多集中在这三方面。其次,与农地金融相关配套制度设施的缺乏也是推进农地金融发展的一大阻碍。研究结论在推进农地金融发展工作时,政策制定者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合理施政,完善法制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多元化风险分担,科学地推进农地金融的发展进程。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3
一、农地金融的理论内涵与分析 3
二、我国农地金融政策实践问题案例比较 5
(一)贵州省湄潭县湄潭实验 5
1、背景介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试点运行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3、试点政策问题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二)重庆市江津区牌坊村农地抵押实验 7
1、背景介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试点运行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3、试点政策问题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三)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实验 8
1、背景介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2、试点运行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3、试点政策问题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四)三地实验比较分析 9
三、对策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我国农地金融政策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引言
引言
农地金融作为一种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已十分成熟,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由社会对农户高额的农业经营费用进行分担。由于独特的农村土地权属结构以及区域地理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我国的农地金融建设进展缓慢,其中既包括农地产权制度不明晰,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不完备等体制问题,也不乏农村土地对于农民过多的生活保障功能,城市拓展导致农地急剧减少等社会问题。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各地政的从业人员联合科研人员也进行了很多尝试,例如1986年贵州省湄潭县的农地金融改造实验、重庆江津区牌坊村的农地抵押权贷款实践、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实践、以及宁夏平罗县的实验等。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等诸多综合因素总结成功实践的制度设计和模式建构,反思失败实验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对策,对我国农地金融的整体建设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基于此,本文尝试探讨农地金融理论内涵,结合我国出现的典型实践案例,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陈述并对最后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当中所存在的实践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对策建议,以期对政府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启示和帮助 。
一、 农地金融的理论内涵与分析
农村土地金融,简称农地金融。它是指以土地为生产从业对象的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其获得的农地经营权为信用担保,采用抵押方式获取生产生活资金的资金融通行为。农地金融作为解决农村发展资金不足,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其基本的实现形式就是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发放中长期贷款(应用于农业生产,开发,经营)。农地金融作为金融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土地这一长期稳定的、价值量具有增值空间的不动产为抵押担保物,解决了广大农村固定资产价值过低从而缺乏信用保证的窘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广泛的融资渠道,同时也补充了已成熟的城市金融系统,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根据武翠芳研究员(2007)在其《我国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分析》的研究显示,2002年、03年和04年我国农业发展资金缺口分别为7.4万亿元,8.9万亿元和10.3万亿元,据此她大胆假设今后的20年内我国的农业资金缺口将持续扩大。当前,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限制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政府直接支农资金有限,农地金融应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重点。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3
一、农地金融的理论内涵与分析 3
二、我国农地金融政策实践问题案例比较 5
(一)贵州省湄潭县湄潭实验 5
1、背景介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试点运行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3、试点政策问题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二)重庆市江津区牌坊村农地抵押实验 7
1、背景介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试点运行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3、试点政策问题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三)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实验 8
1、背景介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2、试点运行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3、试点政策问题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四)三地实验比较分析 9
三、对策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我国农地金融政策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引言
引言
农地金融作为一种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已十分成熟,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由社会对农户高额的农业经营费用进行分担。由于独特的农村土地权属结构以及区域地理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我国的农地金融建设进展缓慢,其中既包括农地产权制度不明晰,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不完备等体制问题,也不乏农村土地对于农民过多的生活保障功能,城市拓展导致农地急剧减少等社会问题。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各地政的从业人员联合科研人员也进行了很多尝试,例如1986年贵州省湄潭县的农地金融改造实验、重庆江津区牌坊村的农地抵押权贷款实践、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实践、以及宁夏平罗县的实验等。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等诸多综合因素总结成功实践的制度设计和模式建构,反思失败实验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对策,对我国农地金融的整体建设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基于此,本文尝试探讨农地金融理论内涵,结合我国出现的典型实践案例,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陈述并对最后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当中所存在的实践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对策建议,以期对政府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启示和帮助 。
一、 农地金融的理论内涵与分析
农村土地金融,简称农地金融。它是指以土地为生产从业对象的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其获得的农地经营权为信用担保,采用抵押方式获取生产生活资金的资金融通行为。农地金融作为解决农村发展资金不足,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其基本的实现形式就是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发放中长期贷款(应用于农业生产,开发,经营)。农地金融作为金融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土地这一长期稳定的、价值量具有增值空间的不动产为抵押担保物,解决了广大农村固定资产价值过低从而缺乏信用保证的窘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广泛的融资渠道,同时也补充了已成熟的城市金融系统,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根据武翠芳研究员(2007)在其《我国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分析》的研究显示,2002年、03年和04年我国农业发展资金缺口分别为7.4万亿元,8.9万亿元和10.3万亿元,据此她大胆假设今后的20年内我国的农业资金缺口将持续扩大。当前,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限制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政府直接支农资金有限,农地金融应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重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