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单体对草莓果实灰葡萄孢霉的抑制作用研究
本实验以灰葡萄孢霉为病原菌供试菌株,采用密封熏蒸法研究10种挥发性单体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单体进行草莓活体试验,研究单体对草莓灰霉病的抑制作用及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0种挥发性单体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桂皮醛的抑制效果最佳;草莓活体试验表明,桂皮醛对草莓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使得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率降低至0%。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实验材料 2
1.1.1供试菌株 2
1.1.2供试菌株菌悬液制备2
1.1.3供试果实2
1.1.4试剂2
1.2仪器设备 2
1.3实验方法 2
1.3.1挥发性单体对灰葡萄孢菌的影响2
1.3.2挥发性单体对草莓灰霉病的抑制效果及贮藏性能的影响3
1.3.3测定指标3
2结果与分析4
2.1挥发性单体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作用4
2.1.1挥发性单体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4
2.1.2挥发性单体对孢子萌发及生长的抑制7
2.2挥发性单体对草莓灰霉病的抑制作用及各项品质指标的影响8
3实验感悟9
3.1实验问题及解决措施 9
3.2实验总结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挥发性单体对草莓果实灰葡萄孢霉的抑制作用研究
引言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造成草莓(Fragaia × ananassa)采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灰霉病在草莓种植期至采收期均可发病[1],每年由于灰霉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寻找高效的采后灰霉病防治方法就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目前防治措施有物理、化学、生物这三个方面。其中物理方法防治效果不理想;化学防治虽然可以有效地降低灰霉病的发生率,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物一方面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2];另一方面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严重威胁[3];目前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绿色的果蔬采后病害防治方法,并且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生物防治的可行性[47]。
生物防治包括利用对果实不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酵母等)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称此类微生物为拮抗菌或生防菌。其中,拮抗酵母菌作为相对安全的一种生防菌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但是,拮抗酵母菌对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作用机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拮抗酵母菌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或生存空间,使病原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从而降低果实病害发生率[8];对病原菌产生直接寄生作用(以吸附生长、缠绕、侵入、消解等形式抑制病原菌生长);诱导寄主自身抗病性,如诱导果实产生植物素和抗病防御酶[9];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作用[10]。
本课题以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为拮抗酵母菌株,研究在熏蒸方式下其挥发物的单体成分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本课题旨在为研制安全、有效、性能稳定的绿色熏蒸剂提供理论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病原菌: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保藏在4℃PDA试管斜面上。使用前从斜面将病原菌接种到PDA平板上,25℃恒温培养7 d活化。
PDA培养基(1 L):土豆200 g,琼脂15~20 g,葡萄糖20 g。
1.1.2 供试菌株菌悬液制备
B.cinerea菌悬液制备:将少量无菌水倒入培养好的灰葡萄孢霉PDA平板上,用接种环轻轻刮下孢子,充分振荡,用两层无菌纱布过滤。取其滤液,血球计数板计数,并用无菌水配制所需孢子悬浮液浓度,现配现用。
1.1.3 供试果实
草莓(Fragaia × ananassa)果实:选择大小相近、成熟度七至八成熟、无腐烂、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草莓果实。
1.1.4 试剂
2苯乙醇、正己醇、乙酸异丁酯、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3苯丙醇、桂皮醛、癸酸乙酯、4乙基苯酚、正癸酸等。
表1 挥发性单体
序号
化学名称
CAS号
1
苯乙醇
60128
2
丙酸乙酯
105373
3
己醇
626937
4
乙酸异丁酯
110190
5
4乙基苯酚
123079
6
苯丙醇
122974
7
癸酸乙酯
110383
8
3苯基2丙烯醛
14371109
9
癸酸
334485
10
乙酸异戊酯
123922
1.2 仪器设备
光学显微镜、全温振荡培养箱、高速冷冻离心机、恒温恒湿培养箱、超净工作台、血球计数板、自动蒸汽灭菌锅、精密电子天平、便携式色差仪、手持糖量仪、质构分析仪等。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实验材料 2
1.1.1供试菌株 2
1.1.2供试菌株菌悬液制备2
1.1.3供试果实2
1.1.4试剂2
1.2仪器设备 2
1.3实验方法 2
1.3.1挥发性单体对灰葡萄孢菌的影响2
1.3.2挥发性单体对草莓灰霉病的抑制效果及贮藏性能的影响3
1.3.3测定指标3
2结果与分析4
2.1挥发性单体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作用4
2.1.1挥发性单体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4
2.1.2挥发性单体对孢子萌发及生长的抑制7
2.2挥发性单体对草莓灰霉病的抑制作用及各项品质指标的影响8
3实验感悟9
3.1实验问题及解决措施 9
3.2实验总结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挥发性单体对草莓果实灰葡萄孢霉的抑制作用研究
引言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造成草莓(Fragaia × ananassa)采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灰霉病在草莓种植期至采收期均可发病[1],每年由于灰霉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寻找高效的采后灰霉病防治方法就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目前防治措施有物理、化学、生物这三个方面。其中物理方法防治效果不理想;化学防治虽然可以有效地降低灰霉病的发生率,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物一方面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2];另一方面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严重威胁[3];目前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绿色的果蔬采后病害防治方法,并且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生物防治的可行性[47]。
生物防治包括利用对果实不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酵母等)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称此类微生物为拮抗菌或生防菌。其中,拮抗酵母菌作为相对安全的一种生防菌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但是,拮抗酵母菌对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作用机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拮抗酵母菌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或生存空间,使病原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从而降低果实病害发生率[8];对病原菌产生直接寄生作用(以吸附生长、缠绕、侵入、消解等形式抑制病原菌生长);诱导寄主自身抗病性,如诱导果实产生植物素和抗病防御酶[9];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作用[10]。
本课题以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为拮抗酵母菌株,研究在熏蒸方式下其挥发物的单体成分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本课题旨在为研制安全、有效、性能稳定的绿色熏蒸剂提供理论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病原菌: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保藏在4℃PDA试管斜面上。使用前从斜面将病原菌接种到PDA平板上,25℃恒温培养7 d活化。
PDA培养基(1 L):土豆200 g,琼脂15~20 g,葡萄糖20 g。
1.1.2 供试菌株菌悬液制备
B.cinerea菌悬液制备:将少量无菌水倒入培养好的灰葡萄孢霉PDA平板上,用接种环轻轻刮下孢子,充分振荡,用两层无菌纱布过滤。取其滤液,血球计数板计数,并用无菌水配制所需孢子悬浮液浓度,现配现用。
1.1.3 供试果实
草莓(Fragaia × ananassa)果实:选择大小相近、成熟度七至八成熟、无腐烂、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草莓果实。
1.1.4 试剂
2苯乙醇、正己醇、乙酸异丁酯、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3苯丙醇、桂皮醛、癸酸乙酯、4乙基苯酚、正癸酸等。
表1 挥发性单体
序号
化学名称
CAS号
1
苯乙醇
60128
2
丙酸乙酯
105373
3
己醇
626937
4
乙酸异丁酯
110190
5
4乙基苯酚
123079
6
苯丙醇
122974
7
癸酸乙酯
110383
8
3苯基2丙烯醛
14371109
9
癸酸
334485
10
乙酸异戊酯
123922
1.2 仪器设备
光学显微镜、全温振荡培养箱、高速冷冻离心机、恒温恒湿培养箱、超净工作台、血球计数板、自动蒸汽灭菌锅、精密电子天平、便携式色差仪、手持糖量仪、质构分析仪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pzlyaq/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