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的尊严低收入人群公寓设计方案二(附件)【字数:6533】
住房——这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伴随着高速增长的城市化率,低收入群体住宅区逐步被市场过滤、分化出来,使得社会居住不平等矛盾日益激化。在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各国都在探索一套“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居住解决方案”——唯有共生,方能和谐。低收入住宅的建设,作为建筑而言,它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解决了城市中各类中低收入者切实的住房问题,但以其社会性而言,它更是一项惠及底层群体,实现社会和谐的民生工程。关键词 低收入住宅,保障性,效率与公平,社会性
目 录
1 引言 1
2 项目概况 1
3 设计依据 2
4 设计原则 2
5 建筑设计说明 5
5.1 总体规划 5
5.2 建筑设计 5
5.3 景观设计7
5.4 结构设计7
结论 8
致谢 9
参考文献10
1 引言
自古以来,建筑和人们的关系便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一个建筑设计上的优秀也是对社会的另一种贡献。本次毕业设计的项目名称是居者的尊严——低收入人群公寓设计,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用建设手段辅以政府的相关福利保障政策,切实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住房差问题,为其提供一个有利身心发展的居住空间。其次,通过解决此间遇到的种种问题,有效的检验和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最后,本课题还要求我们需对公寓所在地块进行周边环境设计,旨在塑造和谐完整的空间环境。
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中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一个适合自身健康及家庭安宁的生活标准,包括衣、食、住、医及必要的社会服务”。在中国,低收入者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始终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中村问题屡见不鲜,如何平衡快速发展与建设滞后间的矛盾,无疑是每个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其中,尤以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最为突出。他们是城市基础建设的主力军,维护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无疑是减小贫富差距,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所在。
2 项目概况
该公寓位于淮安市区富强北路以北,北京北路以东地块内,总建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面积15000㎡,计划容纳居民500人。
建筑占地面积2000㎡,由两座高层主楼与一低层副楼呈半包围形式组合而成。高层主楼层数为12层,主要为公寓用途,配合副楼与底层部分空间作为对外商业服务部分。三座体块围合成一半封闭式内庭院,将南北两个不同用途的空间明确区隔,也为高层提供了风道。由于日照要求限制,故北楼1至3层不做居住使用。
该公寓选址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故可根据南北方的差异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在设计中尽可能的体现当地的地理、气候及文化特色。
对于住宅建筑而言,场地设计尤为重要。首先,做好不同人流的交通组织,考虑地下停车空间;其次,三组体块围合成的院落作为重要的内部公共空间,需要进行设计;最后,总平面设计应尽量简洁明晰,各组团分区明确,交通简洁流畅。
建筑组合形式放弃了传统住宅所青睐的高层低密度形式,以低层高密度来实现各体块之间人群的交流和融合。建筑所处地块原为城中村,数以千计的劳工和服务业人员聚居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低收入聚居区,高度的流动性和缺乏城市管理,使得其中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在设计时,不仅要为住户创造一种经济、合理、紧凑的居住空间,更要让他们在这个社区中获得归属于生存的尊严,这就需要更多交往空间的营造。
建筑造型放弃传统公共建筑富有冲击力的现代化造型,力求回归住宅建筑朴素而有力的内在本质,将绿色节能、经济实用、现代化、多元化要素融入建筑内部设计。建筑所在地块北部为古黄河风光带,具备得天独厚的景观条件,故在设计时应适当考虑将外部景观引入室内,以达到场地与环境的沟通与融合效果,并且,在建筑布局时尽量有效的利用景观面。
住宅建筑空间布置灵活,与公共服务部分结合,在柱网尺寸和层高上都应具备江大的适应性和使用的灵活性。低层副楼结构宜采用7800×7800㎜柱网,方便进行地下停车布置。
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86—2005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
《建筑日照计算参数标准》GB/T 50947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16
设计原则
由于公寓综合体的使用对象主要是住户,其次为少量物业及后勤人员,所以在设计流线时要以方便住户为主。建筑分区与布局应尽量结合地形,在满足日照和景观需求的条件下,将横向分区和竖向分区结合,做到动静分区,客流与住户流相对独立又能互相沟通。
低收入公寓主体作为一个住宅建筑,除了要在造型上符合当地的城市环境风貌,给人以踏实而温暖的归属感,更要与周边传统建筑风貌做一个区隔,显示其新形式下的活力。另外,以住宅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居住特性来看,其内部空间的布局设计尤为重要,除了满足基本的采光通风,更要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一种温暖舒适的心理感受。任何一个设计者都必须充分地考虑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尤其是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低收入群体,更要保证其作为城市参与者的居住尊严和归属感。这正是每一座真正优秀的建筑都具备的特点——秀于外而成于中。
4.1 高效的交通组织
综合公寓的人流量较大,且集中于早晚的通勤时间,时有发生电梯拥堵的情况。所以为了避免冲突,各区住户应进行适当的分流,最好能做到各分区住户之间互不干扰但必要时可互通。另一方面,为使南侧沿街商业尽可能少的影响到住户的生活,故将住户入口开于场地北侧,将南侧沿街面释放给商业及部分访客。
目 录
1 引言 1
2 项目概况 1
3 设计依据 2
4 设计原则 2
5 建筑设计说明 5
5.1 总体规划 5
5.2 建筑设计 5
5.3 景观设计7
5.4 结构设计7
结论 8
致谢 9
参考文献10
1 引言
自古以来,建筑和人们的关系便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一个建筑设计上的优秀也是对社会的另一种贡献。本次毕业设计的项目名称是居者的尊严——低收入人群公寓设计,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用建设手段辅以政府的相关福利保障政策,切实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住房差问题,为其提供一个有利身心发展的居住空间。其次,通过解决此间遇到的种种问题,有效的检验和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最后,本课题还要求我们需对公寓所在地块进行周边环境设计,旨在塑造和谐完整的空间环境。
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中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一个适合自身健康及家庭安宁的生活标准,包括衣、食、住、医及必要的社会服务”。在中国,低收入者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始终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中村问题屡见不鲜,如何平衡快速发展与建设滞后间的矛盾,无疑是每个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其中,尤以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最为突出。他们是城市基础建设的主力军,维护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无疑是减小贫富差距,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所在。
2 项目概况
该公寓位于淮安市区富强北路以北,北京北路以东地块内,总建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面积15000㎡,计划容纳居民500人。
建筑占地面积2000㎡,由两座高层主楼与一低层副楼呈半包围形式组合而成。高层主楼层数为12层,主要为公寓用途,配合副楼与底层部分空间作为对外商业服务部分。三座体块围合成一半封闭式内庭院,将南北两个不同用途的空间明确区隔,也为高层提供了风道。由于日照要求限制,故北楼1至3层不做居住使用。
该公寓选址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故可根据南北方的差异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在设计中尽可能的体现当地的地理、气候及文化特色。
对于住宅建筑而言,场地设计尤为重要。首先,做好不同人流的交通组织,考虑地下停车空间;其次,三组体块围合成的院落作为重要的内部公共空间,需要进行设计;最后,总平面设计应尽量简洁明晰,各组团分区明确,交通简洁流畅。
建筑组合形式放弃了传统住宅所青睐的高层低密度形式,以低层高密度来实现各体块之间人群的交流和融合。建筑所处地块原为城中村,数以千计的劳工和服务业人员聚居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低收入聚居区,高度的流动性和缺乏城市管理,使得其中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在设计时,不仅要为住户创造一种经济、合理、紧凑的居住空间,更要让他们在这个社区中获得归属于生存的尊严,这就需要更多交往空间的营造。
建筑造型放弃传统公共建筑富有冲击力的现代化造型,力求回归住宅建筑朴素而有力的内在本质,将绿色节能、经济实用、现代化、多元化要素融入建筑内部设计。建筑所在地块北部为古黄河风光带,具备得天独厚的景观条件,故在设计时应适当考虑将外部景观引入室内,以达到场地与环境的沟通与融合效果,并且,在建筑布局时尽量有效的利用景观面。
住宅建筑空间布置灵活,与公共服务部分结合,在柱网尺寸和层高上都应具备江大的适应性和使用的灵活性。低层副楼结构宜采用7800×7800㎜柱网,方便进行地下停车布置。
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86—2005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
《建筑日照计算参数标准》GB/T 50947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16
设计原则
由于公寓综合体的使用对象主要是住户,其次为少量物业及后勤人员,所以在设计流线时要以方便住户为主。建筑分区与布局应尽量结合地形,在满足日照和景观需求的条件下,将横向分区和竖向分区结合,做到动静分区,客流与住户流相对独立又能互相沟通。
低收入公寓主体作为一个住宅建筑,除了要在造型上符合当地的城市环境风貌,给人以踏实而温暖的归属感,更要与周边传统建筑风貌做一个区隔,显示其新形式下的活力。另外,以住宅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居住特性来看,其内部空间的布局设计尤为重要,除了满足基本的采光通风,更要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一种温暖舒适的心理感受。任何一个设计者都必须充分地考虑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尤其是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低收入群体,更要保证其作为城市参与者的居住尊严和归属感。这正是每一座真正优秀的建筑都具备的特点——秀于外而成于中。
4.1 高效的交通组织
综合公寓的人流量较大,且集中于早晚的通勤时间,时有发生电梯拥堵的情况。所以为了避免冲突,各区住户应进行适当的分流,最好能做到各分区住户之间互不干扰但必要时可互通。另一方面,为使南侧沿街商业尽可能少的影响到住户的生活,故将住户入口开于场地北侧,将南侧沿街面释放给商业及部分访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jzx/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