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学校新校区建筑设计后勤服务与体育场馆区(附件)
毕业设计说明书中文毕业设计说明书中文通过对城市以及基地两个大、小环境的分析,结合体育运动学校的特点,而且要把体育运动精神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符合校园建筑特点,于是我选择了现代主义风格。总体说来,在城市设计确定的建筑初步形态和规划理念的基础上,我充分尊重了城市历史关系及空间特质,以简洁、艺术的手法,并且注重场地分析、开放平面取代线性序列,体现了空间的自由开放性。文化对学校而言,城校魅力的灵魂所在,把文化作为灵魂注入后勤服务与体育场馆区的建筑,使其区别于后勤服务与体育场馆区的传统形象,与其他建筑形象相融洽,突出了校园的整体形象,并且充分体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关键词 体育运动学校,现代主义,文化,灵魂目 录
1 引言 1
1.1 项目概况 1
1.2 设计依据 1
2 设计背景 1
2.1 城市概况 1
2.2 基地现状 2
2.3 设计理念 2
3 功能布局 3
3.1 功能分区 3
3.2 竖向设计 3
3.3 交通体系 3
4 风格造型 3
5 技术经济指标 4
结论 5
致谢 6
参考文献7
1 引言
本次我的毕业设计的课题是淮安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校区建筑设计方案一——后勤服务与体育场馆区。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的优秀苗子绝大多数是来自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走向奥运辉煌的根基和源头。当代体育运动学校的后勤服务区的设计应当打破以往多个区域分散布置规划的模式,不断扩大建筑规模。另一方面,室内运动场馆是对室内体育活动各种用房的总称,包括小型运动馆、游泳馆、乒乓球室、体操房等及更衣、办公室等相关辅助用房。随着学校教育理念的发展,体育日趋多样化,体育馆也应当更加趋于高效化设计。
1.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生态新城,在主城区,淮安区和古城区之间,地理位置极佳、气候宜人、民愤淳朴,是伟大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在这里完美张扬。与新时期“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淮安精神相呼应。北临白云路,东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乓球室、体操房等及更衣、办公室等相关辅助用房。随着学校教育理念的发展,体育日趋多样化,体育馆也应当更加趋于高效化设计。
1.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生态新城,在主城区,淮安区和古城区之间,地理位置极佳、气候宜人、民愤淳朴,是伟大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在这里完美张扬。与新时期“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淮安精神相呼应。北临白云路,东临通甫路,南临富城路,西临古亭路和大治河。总用地面积约162.53亩(108350㎡)。
1.2 设计依据
(1) 毕业设计任务书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5)《宿舍建筑设计规范》
(6)《食堂建筑设计规范》
(7)《体育馆建筑设计规范》
(8)国家现行的相关法规、规范、规定
2 设计背景
2.1 城市概况淮安市,位于江淮平原东部,长三角北部,是长三角城市群22城市之一,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市。陆地总面积892万公顷,人口534万。距上海、南京、杭州均百余公里,坐拥洪泽湖,南临高邮湖,自然风光迤逦,历史上是重要的鱼米之乡。 近年来,淮安市积极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加快改革创新,以促进全面发展、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广泛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成功承办第十八届省运会,体育事业得到健康、有序、蓬勃的发展。荣获“江苏省体育强市”的光荣称号。
近年来,全市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纵横交错、覆盖广泛的群众健身网络,城乡基层体育健身俱乐部建成率达100%。一组数据是全民健身蓬勃开展最好的证明——全市已经设立了3000多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培养了社会体育指导员11000余人。在县区推行体育设施“四个一”工程,在街道社区建设体育服务中心,推动了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开展“全民健身与省运同行活动”,策划组织倒计时万人自行车环市行和健步走、百万妇女健身操舞大展示、“快乐淮安激情广场”、“舞动淮安健康生活”等一系列特色活动。
2.2 基地现状
基地地处淮安市东南部生态新城,北临白云路,东临通甫路,南临富城路,西临古亭路和大治河。处于正在开发建设接单,继续建造一所淮安市体育运动学校,满足日益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需要,为更多的体育运动健儿提供一个更好的日常训练和休息的坏境,也为日益增多的体育运动赛事提供一个更好的体育场所。
2.3 设计理念
学校后勤文化是在长期的服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制度总和,是学校后勤事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建筑既有一般餐饮建筑的共性,同时位于校园区域内,因而又有自身的形态特点。学校室内体育功能空间已从单一的风雨操场模式向多元化的综合性场馆发展,设施更加完善且标准化,同时向功能复合化的多功能空间发展,空间使用效率得到重视。
此次学校后勤与体育场馆区不只是配角,这些建筑也是校园的主要形象之一,同时也是校园文化载体之一。在建筑平面组织上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有良好的自然光线,并与室外保持密切联系。单元模块结构灵活,适于功能的变化,流线清晰简洁,迎合各种人群的需要。建筑立面形象融入校园的整体风格,同时区别于后勤与体育场馆的传统形象,从校园的文化氛围中汲取养分,为这些建筑注入灵魂。
3 功能布局
学校教学楼、行政楼位于学校的中轴线上是学校的主要部分,食堂宿舍位于中轴线西侧,体育场馆区位于中轴线的东侧。整体布局灵活,功能分区明确。
3.1 功能分区
教学楼西侧是主要的生活区,最西边是食堂,宿舍楼的主要出入口正对食堂,这样在流线上避免了生活与学习方面流线的交叉,后勤部分有次出入口,很好的避免了与其他流线交叉,体育场馆区以及操场位于教学楼西侧,也有单独出入口,方便单独使用以及管理。整体功能分区明确,流线简洁互不干扰。
3.2 竖向设计
依地形与地貌设计,结合学校建筑特点,搭配灌木、乔木、及地被植物,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优美的绿色天际轮廓线。
3.3 交通体系
主要为外围的环路以及中轴线,各个功能体块之间有道路作为分隔,方便到达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道路多为平坦直接,配以一些小道融合各个景观节点的设计,整体道路网清晰明确,方便使用。
4 风格造型
作为体育运动学校建筑,本方案要把体育运动精神与时代性有机结合,所以现代主义更适合本建筑风格。
设计风格:简
1 引言 1
1.1 项目概况 1
1.2 设计依据 1
2 设计背景 1
2.1 城市概况 1
2.2 基地现状 2
2.3 设计理念 2
3 功能布局 3
3.1 功能分区 3
3.2 竖向设计 3
3.3 交通体系 3
4 风格造型 3
5 技术经济指标 4
结论 5
致谢 6
参考文献7
1 引言
本次我的毕业设计的课题是淮安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校区建筑设计方案一——后勤服务与体育场馆区。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的优秀苗子绝大多数是来自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走向奥运辉煌的根基和源头。当代体育运动学校的后勤服务区的设计应当打破以往多个区域分散布置规划的模式,不断扩大建筑规模。另一方面,室内运动场馆是对室内体育活动各种用房的总称,包括小型运动馆、游泳馆、乒乓球室、体操房等及更衣、办公室等相关辅助用房。随着学校教育理念的发展,体育日趋多样化,体育馆也应当更加趋于高效化设计。
1.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生态新城,在主城区,淮安区和古城区之间,地理位置极佳、气候宜人、民愤淳朴,是伟大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在这里完美张扬。与新时期“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淮安精神相呼应。北临白云路,东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乓球室、体操房等及更衣、办公室等相关辅助用房。随着学校教育理念的发展,体育日趋多样化,体育馆也应当更加趋于高效化设计。
1.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生态新城,在主城区,淮安区和古城区之间,地理位置极佳、气候宜人、民愤淳朴,是伟大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在这里完美张扬。与新时期“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淮安精神相呼应。北临白云路,东临通甫路,南临富城路,西临古亭路和大治河。总用地面积约162.53亩(108350㎡)。
1.2 设计依据
(1) 毕业设计任务书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5)《宿舍建筑设计规范》
(6)《食堂建筑设计规范》
(7)《体育馆建筑设计规范》
(8)国家现行的相关法规、规范、规定
2 设计背景
2.1 城市概况淮安市,位于江淮平原东部,长三角北部,是长三角城市群22城市之一,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市。陆地总面积892万公顷,人口534万。距上海、南京、杭州均百余公里,坐拥洪泽湖,南临高邮湖,自然风光迤逦,历史上是重要的鱼米之乡。 近年来,淮安市积极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加快改革创新,以促进全面发展、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广泛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成功承办第十八届省运会,体育事业得到健康、有序、蓬勃的发展。荣获“江苏省体育强市”的光荣称号。
近年来,全市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纵横交错、覆盖广泛的群众健身网络,城乡基层体育健身俱乐部建成率达100%。一组数据是全民健身蓬勃开展最好的证明——全市已经设立了3000多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培养了社会体育指导员11000余人。在县区推行体育设施“四个一”工程,在街道社区建设体育服务中心,推动了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开展“全民健身与省运同行活动”,策划组织倒计时万人自行车环市行和健步走、百万妇女健身操舞大展示、“快乐淮安激情广场”、“舞动淮安健康生活”等一系列特色活动。
2.2 基地现状
基地地处淮安市东南部生态新城,北临白云路,东临通甫路,南临富城路,西临古亭路和大治河。处于正在开发建设接单,继续建造一所淮安市体育运动学校,满足日益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需要,为更多的体育运动健儿提供一个更好的日常训练和休息的坏境,也为日益增多的体育运动赛事提供一个更好的体育场所。
2.3 设计理念
学校后勤文化是在长期的服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制度总和,是学校后勤事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建筑既有一般餐饮建筑的共性,同时位于校园区域内,因而又有自身的形态特点。学校室内体育功能空间已从单一的风雨操场模式向多元化的综合性场馆发展,设施更加完善且标准化,同时向功能复合化的多功能空间发展,空间使用效率得到重视。
此次学校后勤与体育场馆区不只是配角,这些建筑也是校园的主要形象之一,同时也是校园文化载体之一。在建筑平面组织上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有良好的自然光线,并与室外保持密切联系。单元模块结构灵活,适于功能的变化,流线清晰简洁,迎合各种人群的需要。建筑立面形象融入校园的整体风格,同时区别于后勤与体育场馆的传统形象,从校园的文化氛围中汲取养分,为这些建筑注入灵魂。
3 功能布局
学校教学楼、行政楼位于学校的中轴线上是学校的主要部分,食堂宿舍位于中轴线西侧,体育场馆区位于中轴线的东侧。整体布局灵活,功能分区明确。
3.1 功能分区
教学楼西侧是主要的生活区,最西边是食堂,宿舍楼的主要出入口正对食堂,这样在流线上避免了生活与学习方面流线的交叉,后勤部分有次出入口,很好的避免了与其他流线交叉,体育场馆区以及操场位于教学楼西侧,也有单独出入口,方便单独使用以及管理。整体功能分区明确,流线简洁互不干扰。
3.2 竖向设计
依地形与地貌设计,结合学校建筑特点,搭配灌木、乔木、及地被植物,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优美的绿色天际轮廓线。
3.3 交通体系
主要为外围的环路以及中轴线,各个功能体块之间有道路作为分隔,方便到达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道路多为平坦直接,配以一些小道融合各个景观节点的设计,整体道路网清晰明确,方便使用。
4 风格造型
作为体育运动学校建筑,本方案要把体育运动精神与时代性有机结合,所以现代主义更适合本建筑风格。
设计风格: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jzx/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