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坞年画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三

花坞年画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文化载体的博物馆建筑越
来越受到重视。我本次的毕业设计正是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建筑设计,这要求
我要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
能力,加深对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的了解与认识。这次设计的任务是对不同的建
筑空间形式加以适当的运用,并且注重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协调,从而创造出不同
于一般的参观感受,体现出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建筑方案设计的设计准则是: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创
造出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结构空间,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在建筑设计上注重
布局的合理性和设计的艺术性,重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体现出博物馆
应有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博物馆,光影表达,文化内涵,空间设计
1 引言  1
1.1 项目概况 1
1.2 设计依据 1
2 设计背景 1
2.1 城市概况 2
2.2 基地现状 2
2.3 设计理念 2
3 功能布局 2
3.1 功能分区 3
3.2 竖向设计 3
3.3 交通体系 3
 4 风格造型 3
5 技术经济指标 4
结论  6
致谢  6
参考文献7
1 引言
此次我毕业设计的课题为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三。博物馆建筑是
一种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的基本功能是陈列、研究和教育。
其中关于文化保护和展示的主题博物馆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苏州桃花坞年
画博物馆正属于这样一种建筑类型。本次课题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不但更好地实现博物
馆展览目的的同时,也将其设计成为当地文化的展示窗口和融入大众生活的教育平
台。目的是为大众提供一个集参观、休憩、学习于一体的综合主题博物馆。
1.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苏州古城区桃花坞地块,是苏州民间民族文化保护中心。苏州桃花坞
以木版年画闻名于世,与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
画。此次课题是为桃花坞年画设立与之相关的主题博物馆,规划用地面积约为 8800
平方米,实际选取基地面积约 8930 平方米。
1.2 设计依据
(1) 毕业设计任务书
(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6) 国家现行的相关法规、规范、规定
2 设计背景
2.1 城市概况
苏州,是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艺术和教育中心。以秀美的水乡景色
和婉约的江南园林闻名于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造
就了苏州浓厚的人文气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桃花坞木版年画既是苏州当地百姓
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的有力体现,也是苏州繁华生活的缩影,更是作为苏州传统文化
传承的重要载体。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和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年画是中国目前最
具特色也是发展最好的木版年画产地,但苏州独特的江南文化又让桃花坞木版年画与
其他两种截然不同。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主要表现当地多样化的民间传统审美,具有
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欢快而跳脱,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蕴含的文化价
值不言而喻。
2.2 基地现状
此次地块选址位于苏州市朴园南侧和大营路东侧,大校场路南侧。基地地块位于
苏州民间民族文化保护中心地段,基地四周有诸多苏式文化建筑环绕,包括苏州新文
化馆、苏州新名人馆、苏州新美术馆三馆等“新三馆”,建成后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
馆将与“新三馆”遥相呼应,成为展示苏州文化的又一平台。
2.3 设计理念
本次设计的主旨是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提供展示平台,向大众传播传统文化的
渠道和研究木版年画的场所。因此,在做好传承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时,还要考虑
如何更好地做好研究与保护工作。
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周边的建筑形成有机
的结合与共生。本次设计主题是以收藏保护桃花坞年画为目的兴建一座主题性博物
馆。因此,除了陈列并展览木版年画,它所具备的的研究功能也是需要考虑的。博物
馆的受众除了游客之外,还包括专业学者和参观学习的爱好者。项目所在地位于苏州
传统民间艺术保护中心,因此博物馆与周边建筑的协调也是此次设计考虑的因素之
一。苏式建筑的白墙黑瓦,苏式园林的小桥流水,都是值得借鉴的。游客是博物馆的
主要受众,因此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适宜的与周边建筑融合的建筑造型,能让游客
得到乐趣和享受也是重要的,苏州园林的特色便是以意境见长,移步换景,在有限的
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视觉想象。室内与室外尽量做到协调统一,做到趣味性和专业性
兼顾。
桃花坞木版年画和中国其他传统民间艺术技艺一样,在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面临着衰落甚至消失的现状。如何将这份技艺保留下来,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
何将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普通大众感知感受,这是木版年画博物馆设计的当务之急。
所以专业学者或者民间文化的爱好者也是博物馆的受众之一。再考虑到这一点后,设
计中就要额外注意学习、参观和研究的区分,在人流路线上,游客与研究者的路线也
要在互不影响的同时,能达到交互交融的目的。
3 功能布局
三大中庭将建筑有机分隔,中庭里的绿化景色可以很好地进入室内。布局上将展
览区域和办公区域很好地结合,避免了交通流线的交叉。
3.1 功能分布
一层为办公及仓库区域,用于典藏和后勤。二层主要为展览和研究区域。一二层
均有休息和互动区域。游客与工作人员活动区域区分开,形成两大体系,互不影响。 3.2 竖向设计
按照规范要求合理配备楼梯作为垂直交通主要工具,一二层之间联系紧密,通过
楼梯之间的联系使人流合理分配,安全疏散。二层跑梯进入的设计也能更好地调动起
参观者的参与兴趣。
3.3 交通体系
博物馆外部的人流路线和车流路线区分明确,建筑内部的游客流线和员工流线也
是合理划分。从二层高处进入博物馆让游客仿佛体验到错落有致的园林空间。交通体
系错落有致而又分工明确。工作人员与游客的进出流线互不干扰。两个次入口很好地
解决了人流疏散的问题。
4 风格造型
基地选址地段周围有属于典型苏式建筑的“新三馆”。因此博物馆若继续采取坡
屋顶等风格设计,将与上述场馆大同小异。因此在白墙黑瓦的同时,坡屋顶结构被平
屋顶取代。而西侧立面采用黑色大理石墙面与玻璃幕墙结合的风格造型,既体现了传
统中式建筑的沉稳,又巧妙地为自然采光提供契机。北侧立面则是与之对应的大片玻
璃幕墙,体现了苏式建筑的灵动。外部红色隔窗和菱形窗也是苏式园林建筑的典型体
现。四周秀丽的水景设计则可与当地水乡环境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式建筑形态及元
素。青砖黛瓦、粉墙朱门、精美雕饰等等都被融入于建筑中。部分建筑采用现代的直
线切割造型,与古典的园林造型设计交相辉映。江南建筑的特色之一是墙底部常砌片
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因此石材作为建筑表现的重要形式,也
需要加以不同的应用。博物馆内部随着目的分工的不同,用传统的木质隔断、屏门等
进行自由分隔。博物馆外部的砖石结构部分可采用用褐、黑等颜色,与白墙、灰“瓦”
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石材与砖的结合是建筑外部里面的特色之一,而另一大特色则是玻璃幕墙和大理
石的运用。现代与传统结合而迸发出的美感是强烈的,这也预示着木版年画的保护和
传承已经从古代走到了现代。现代化的保护手法和研究方法体现在了建筑的现代造型
上,让游客有一种渴望在今后依然能参与到极具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来。
5 技术经济指标
此次建筑方案设计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建筑用地面积:9450 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8800 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3992 平方米
容积率:1.07
建筑密度:45.6%
绿化率:32.1 %
停车位:74 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jzx/60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