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价格扭曲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价格扭曲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对策[20191212151646]
摘 要
收入分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对发展经济和合理规划生产要素具有指导意义,而且还可以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和结果。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维持社会的稳定。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各部门所占比重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导致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原因有许多,本文侧重于土地价格扭曲的影响,从土地制度、土地市场体制的角度出发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深层原因,通过使用当年农地非农化土地中农民自发交易的数量除以当年农地非农化土地的数量得到土地市场化水平来衡量土地价格扭曲的程度。并且在深入分析土地价格扭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改革现行土地制度、借鉴国外土地制度、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加大农业补贴等矫正国民收入格局失衡局面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国民收入分配;土地价格扭曲;土地制度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文献综述 1
第2章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状况 2
2.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现状概述 2
2.2国民收入分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
2.3国民收入格局形成的原因 5
第3章 土地价格扭曲分析 6
3.1土地价格扭曲现状概述 6
3.2土地价格扭曲形成的原因 7
第4章 土地价格扭曲对国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 8
4.1土地价格扭曲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分析 8
4.2土地市场化水平测度的基本思路 8
4.3土地市场化水平测度结果及分析 9
4.4实证分析 13
第5章 建议与对策 16
5.1加强司法独立性,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 16
5.2改革现行土地生产要素的产权制度 16
5.3抓紧落实农村税收体制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17
5.4借鉴国外土地制度,完善和发展我国土地产权关系 17
参考文献 19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从1979到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大约10%。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使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增加,基本上实现小康。然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却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收入所占份额逐年增长,居民部门收入占国民经济总值的份额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居民部门的成员收入却呈现两极分化的倾向。
国民收入分配的问题成为当前在我国热度最高的几个问题之一,同时也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向前踏步的一大阻碍。如何积极应对这个挑战,是我国专家学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研究现阶段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文献综述
据现阶段的文献显示,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增加的前提下,国民收入分配三部门的收入都增加了很多,三者各自占的比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以往的数据可以得出,我国政府、企业,居民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后所占的份额分别从1995年的0.165, 0.167和0.668,变为2003年的0.219, 0.154和0.627。另外有报道指出,最近的几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一直很快,2011年的估计收入大约为8.6万亿元人民币,相对于2010年,增长的速度已经比当期国民生产总值的计划增长速度。通过研究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国民收入分配正逐渐向政府靠拢,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失衡。
有许多专家对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是居民之间收入呈现两极分化。赵人伟(2007)通过研究发现,八十年代前我国城镇的基尼系数为0.16左右,到1995年上升到0.28,而1997年上升到0.38,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导致绝大部分的收入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胡放之等(2006)通过《中国统计年鉴》计算不同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发现,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与最低的行业的比值自改革开放以后已经增加了一倍;陈宗胜、周云波(2001)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正常的收入分配差距尚在民众的接受范围之内,差距并没有持续扩大,而由于制度存在缺陷所引致的不合法收入是造成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增大的原因。
第2章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状况
2.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现状概述
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一方针可以称之为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进入八十年代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发生巨大改变(见表2.1)。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初次分配企业收入所占份额大,再次分配政府部门所占份额大的局面,居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一直有下降的倾向,这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发达国家或地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发展趋势。一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不是有待完善会对该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的影响[1]。所以,国民收入一定要在各个经济部门之间有效率的分配,这个问题已成为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表2.1:1978年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
(单位:%)
年份 初次分配收入比例 再次分配收入比例
政府部门 企业部门 居民部门 政府部门 企业部门 居民部门
1978 12.8 37.5 49.7 31.6 19.1 49.3
1980 12.8 36.0 51.2 18.4 23.4 58.2
1985 15.8 26.9 57.3 17.8 16.4 65.8
1990 13.1 33.5 53.4 14.5 23.8 61.7
1995 15.1 20.1 64.8 16.5 16.7 66.8
1996 15.5 17.3 67.2 17.1 13.6 69.3
1997 16.2 18.1 65.7 17.5 14.4 68.1
1998 16.9 17.5 65.6 17.5 14.3 68.2
1999 17.0 18.0 65.0 18.6 14.3 67.1
2000 16.7 18.9 64.4 19.5 15.7 64.8
2001 18.4 18.1 63.5 21.1 15.1 63.8
2002 17.5 17.2 65.3 20.5 14.3 65.2
2003 18.0 18.8 63.3 21.9 15.4 62.7
2004 17.8 24.5 57.7 20.4 21.8 57.8
2005 17.5 22.9 59.6 20.6 20.0 59.4
2006 18.6 22.4 59.0 22.8 18.5 58.7
2007 19.5 22.6 57.9 24.1 18.4 57.5
2008 19.9 25.9 54.2 25.8 18.0 56.2
资料来源:(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1978- 1990年数据来自石民平等(1993) 《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2)2004年和2006年数值通过《中国统计年鉴》( 2007)计算得出,1995—2008年的数值通过《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9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计算出。
根据表2.1可以得到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趋势图(图2.1):
图2.1:国收收入初次分配格局
同样,根据表2.1可以得出我国国民收入再次分配格局趋势图(图2.2):
图2.2:国民收入再次分配格局
通过图2.1和图2.2可以得出,从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次分配,居民部门所占的份额都是先上升后下降的,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收入所占份额由1978年的49.7%上升到1997年的65.7%,然后又下降到2008年的54.2%,下降的幅度十分明显,十年间大约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再次分配中情况与初次分配类似,同样的,1997年到2008年间大约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而政府部门的收入所占的份额有上升的倾向,在初次分配中由1978年的12.8%上升到2008年的19.9%,而再次分配中除了1978年所占的比重较高,1980年到2008年由18.4%上升到25.8%,;企业部门在初次分配时先降低后波动不大,所占份额在1978到1995年下降幅度较大,由37.5%降到20.1%,1995年之后较为平稳,基本在17%到26%之间波动,再分配时所占份额稍微下降,在15%到24%之间波动,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2.2国民收入分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中国 的经济想要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 推进的,现在的收入分配格局好像一把双刃剑,也为经济和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影响。主要表现为:
1.企业 所得比重偏低,资金积累不足。经过初次分配,企业可以获得国民收入的大约四分之一,然而经过再分配 ,企业可得到的收入所占比重降到14%左右。企业竞争力低和自身盈利能力弱,企业税负较高是企业所得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由于自身没有充分的资金,企业会在生产经营 过程中消极的依靠银行或其他来源的资金,由此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受到影响。
2.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造成居民消费有效需求不足。 在经济学中,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是指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用于消费的收入在每单位增加的收入中所占份额不断下降。它的推论是,在相同的时期,收入较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换言之,他们用于消费的部分占收入增长的比重较大。在收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越大,平均消费倾向越低。农民对消费的要求基本上是温饱,由于他们收入增长有限,消费需求不高,导致了整个经济的消费需求难以提高。农村市场由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而过度萎缩,农民的消费结构不能得到更新和升级,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后所过剩的工业品供给无法被农村市场接收,由此导致了某些产业的衰退。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于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遭遇到许多阻碍:一是农民较慢的收入增长速度和城镇不断扩大的低收入群体,扩大消费需求和开拓城乡市场受到了巨大的阻碍;二是人民群众生产的热情由于不正当竞争和资源独占造成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受到挫折,生产效率难以提升;三是腐败和不公平的分配引起了多数人的愤慨,社会难以保持安定和谐。
2.3国民收入格局形成的原因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原因有许多,任太增(2011)认为资金偏向的环境制度是形成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原因。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每个部门的收入所占的比重取决于他们议价的水平。导致我国国民收入格局失衡的一个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平等、长久的劳资双方讨价还价的机制,资金偏向的制度环境使劳动者在讨价还价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例如劳动者不能自主选择、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高等。以上所述引起我国特有的的资方偏向的制度环境的形成,成为了劳动份额增加的制度妨碍。资方偏向的制度环境,导致了我国居民的工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提高,进一步引起居民部门收入不能在国民收入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除此之外,国内外诸多学者从其他的多个角度对收入分配进行了研究,王春梅、方辉振(2012)认为一些体制性因素是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不均衡的原因,例如:选拔式的干部任用体制、集中的资源控管体制、断裂式的社会保障体制;梁优彩(2010)认为体制缺陷和政策漏洞是主因;综上所述,多数学者是从制度方面研究现有收入格局的成因,很少有学者从土地价格扭曲的角度研究。本文借鉴其他学者对土地价格扭曲和土地市场化水平的研究,通过测度我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来衡量我国土地价格扭曲的程度,进而分析我国现行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第3章 土地价格扭曲分析
一般来说,要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取决于要素的价格。在要素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资源的充足程度就不能通过要素的价格结构映现,比较优势在企业选择自身的产品和技术时也不起作用,进而导致扭曲的资源配置、猖獗的寻租活动以及低下的经济效率。除此之外,企业的技术更新也会由于要素扭曲受到影响。资金分配和财富分配由于企业选择受到影响而不尽合理,最终社会经济失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0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