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途径分析(附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变革,国家对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给与了较大的关注。党中央就针对农民生活问题在十九次会议中做出了调整税收的号召以及动员工作,目的是为了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收入现状,同时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本文就关于宜川县农民的相关概念进行着手分析,进而对农民收入现状以及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源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3 研究方法 1
2 宜川县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1
2.1 农民收入法律不完善、体制不规范 1
2.2 宜川农民收入机制覆盖面窄,辐射范围较小 2
2.3 农民意识薄弱,收入渠道缺乏 2
2.4 宜川政府经费不足,农民保障水平较低 2
3 导致宜川县农民收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
3.1 “三农”工作具有弱质性 3
3.2 受到社会等级制的深刻影响 3
3.3 宜川工业化相关政策不全面 3
3.4 宜川县城乡收入与工农收入差距过大 4
4 关于宜川县农民增收途径的分析 4
4.1 持续推动宜川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4
4.2 推动宜川政府部门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5
4.3 努力增加宜川农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5
4.4 在最大限度取消对农民群体的歧视性政策 6
4.5 强化对宜川县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 8
4.6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宜川城乡一体化 8
4.7 推进宜川县农业产业的发展 8
5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影响农民的收入因素主要存在政策方面、社会市场经济作用、人们主观意识以及农业事业、教育、消费等关键因素,并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农村地区消费与经济等方面越来越落后,无法跟上社会平均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平的发展脚步。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更应当注重提升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以增收为目的开展农业经济建设,同时注意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牢牢把握新农村构建的主要环节,积极发挥城乡一体化建立的意义[1]。
1.2 研究意义
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整体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基于此,要全面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致力于提升农民收入。本文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农民增收方式,不但具有非常关键的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我国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研究我国城乡二元体的现实情况,在乡村构建并健全农民增收保障体系,是创建整体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路径,是解决农村老龄化、收入低问题的要求,也符合统筹城乡经济平衡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于维护农村群众的收入利益、确保社会安稳、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推动经济发展、社会整体前进、落实社会主义体制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综述法、资料分析法以及现状研究法。通过对过往的已有文献进行解剖和分解,研究已有文献的新鲜观点和落伍观点,并大量查找相关资料作为储备,在当前的发展现状下进行解读和探讨,从而立足于更加新颖、更具创新意识的基本点上进行详细分析,形成本研究的独到之处[2]。
2 宜川县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2.1 农民收入法律不完善、体制不规范
由于宜川农业生产存在较大风险,随季节变迁,土地附加产值较低产,所以导致了宜川乡村养老保障制度需要区别于城市群众,在某些关键点上一定要确定一致的标准。因为缺乏一致完善的法律政策作支撑,使得宜川乡村的养老保障制度还具有保障目标不清晰、保障物资渠道不稳定、保障基金管理不合理、保障模式与标准不一致等方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约束着乡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发展[3]。
2.2 宜川农民收入机制覆盖面窄,辐射范围较小
目前,农村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也就是最大的依靠便是土地。由于农民收入机制覆盖面窄,资料显示从2002年宜川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情况来看,能够享有固定收入支撑者占5.8%,其余以买卖农作物供养为主,共占94.2%。而对于农村收入机制来说,覆盖面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参与人数少;二是参与农民多为村级干部和乡镇、村办企业职工,纯农户不多。与辐射面小,相关的其他问题就是宜川区域间发展很不统一,宜川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市,农民的投保金额是高于中、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宜川乡村具备农民收入机制的地区里面,大多数是属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区域,同时具有参加收入机制保障的人也差不多属于农村相对富裕的村民,贫穷地区具有机制保障的村民数量较少。这种“保富不保贫”的乡村收入机制与制度上存在巨大漏洞,再加上宜川农民对于收入机制没有合理的定位,导致无法参与的贫困地区的村民以后的养老与增收问题,这不符合宜川乡村收入机制构思的起因,无法实现宜川社会保障的实际要求[4]。
2.3 农民意识薄弱,收入渠道缺乏
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家庭对农民的生老病死等风险降临时所发挥的保障功能在农民的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缺乏对收入稳定性的意识。因此宜川农民会努力发展壮大自己的家族,“养儿防老”也就成了农民传统的养老思想,所以对于收入渠道扩展的意识自然也就比较薄弱,而这种意识对于宜川整体农民收入水平提升政策的实行以及农村增收制度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更不利于拓宽宜川农民增收的渠道,导致收入渠道匮乏。
2.4 宜川政府经费不足,农民保障水平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着手开始社会保障制度的革命。可因为宜川县老旧的城乡二元经济构造,导致了“城乡分割”的现实格局。宜川县获得快速发展保障,城市居民才能够拥有较好的养老保障。可是宜川县农村因为一成不变的依赖土地保障,国家针对乡村地区社会保障的资金支出也存在缺口。虽然这些年来国家持续增强了关于宜川县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可是其上升速度比起我国的财政支出的上升而言,依旧处于降低的势头,那么基于经费的投入和整体支持力度来看,对宜川县农民收入保障工作方面,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保障机制,造成对农民收入的保障水平持续降低[5]。
3 导致宜川县农民收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三农”工作具有弱质性
影响宜川县农民负担较重、收入较低的主要根源便是宜川当地对“三农”工作的建设力度低、过于弱质性,不利于表现出当地农民具备了政策优惠性。首先要从现象中宜川县的财政负担较重来说,以往宜川县农村实施的是“政社”统一人民公社制,这样的公社制机构相对来说比较的简单,通常政府班子只需要安排两套。但是随着“社改乡”调整以后县乡的政府班子就至少需要五套,较之以往有了重大财政压力,在这种财政负担较大的情况下宜川县乡机构部门往往通过类似“罚款”或者是“收取额外费用”等方式来增加财政收入,不利于对“三农”工作投入过多的物资和精力,而这种做法大大的加大了农民生产活动中的负担,农民负担重了收入就会有所影响,对于宜川当地的“三农”事业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恶性循环[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434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