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酶法联合提取荚果蕨贯众总三萜的工艺研究

摘 要以荚果蕨贯众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四个单因素分别是加酶量、PH值、酶解温度、酶解时间为自变量,响应因子为荚果蕨贯众中总三萜的提取率,利用Box-Behnken的实验设计,采用响应面法对荚果蕨贯众进行最佳的工艺优化。根据软件Design-Expert.8.0.6来确定荚果蕨贯众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分别是加酶量为3.28%,pH值为3,酶解温度为40℃,酶解时间为90min。经过试验验证,其实际值为8.57%,理论值为8.67%,相对误差较小,说明响应面法可用于荚果蕨贯众总三萜的提取工艺,并且优化所得的工艺较为稳定,具有参考价值。
目 录
1 绪论 1
1.1 荚果蕨贯众的简介 1
1.2 蕨类植物的作用 2
1.3 荚果蕨贯众中的活性成分 2
1.4 荚果蕨贯众的药理作用 2
1.4.1 驱虫作用 2
1.4.2 抗氧化作用 3
1.4.3 抗菌作用 3
1.4.4 对子宫的作用 3
1.4.5 抗白血病作用 4
1.4.6 抗炎镇痛作用 4
1.4.7 抗病毒作用 4
2 材料与方法 5
2.1 材料与仪器 5
2.2 实验方法 5
2.2.1 材料处理流程 5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5
2.2.3 总三萜含量的测定 6
2.2.4 单因素试验 6
2.2.5 响应面设计 6
3 结果分析 7
3.1 标准曲线 7
3.2 单因素试验的结果 7
3.2.1 加酶量对总三萜提取率的影响 7
3.2.2 pH值对总三萜提取率的影响 8
3.2.3 酶解温度对总三萜提取率的影响 8
3.2.4 酶解时间对总三萜提取率的影响 9
3.3 方法学考察 10
3.3.1 精密度试验 10
3.3.2 稳定性试验 10
3.3.3 重复性试验 10
3.3.4 加样回收率试验 10
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 响应面法优化荚果蕨贯众总三萜提取工艺 11
3.4.1 响应面实验设计 11
3.4.2 响应面和等高线图的分析 14
3.4.3 最优工艺的验证 17
4 结 论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1
1 绪论
1.1 荚果蕨贯众的简介
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L.) Todaro)是许多年的草本植物,根茎部叫荚果蕨贯众,具有药物成分,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五种贯众之一[1]。在药用价值上,也能够实现清热解毒功效,在杀虫、止血方面也成效显著,应用效果较好[2]。荚果蕨贯众属于药材类的植物,分布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及陕西省、甘肃省、河南省、四川省、西藏等地。而在北京、陕西、河北、河南局部地区的商品贯众主要为本种。《河北的中草药手册》、《陕西的中草药手册》均有记载。
荚果蕨贯众形状独特,倒卵形情况较多,长圆形形状也较为多见,而且其上部呈吨圆形,下部较为尖,与其他植物的形状不同,而且其颜色也是棕褐色,并覆盖少量鳞片,这样让其更加与众不同。质地坚硬而脆,比较容易折断,断面也略微的平坦。叶柄基部生有13条的须根,多个分支,有时候有棕色的绒毛,气微而且有特异,味微涩。易生于山谷林下或者河岸湿地,海拔有803000米[3]。从横切面来看,表皮脱落情况严重,外面也有厚壁细胞,并以分体中柱形式存在,有10余个,而且还呈现出断续环状排列。而且内皮层也以木质形态存在;周围是韧皮部,并且薄壁组织中也存在着大形的裂隙,细胞内更是充满了很多细小的淀粉粒。叶柄基部也有分体中柱,数量为2个,以八字形而排列的,内皮层也很明显。荚果蕨贯众多生于海拔900~3200米之间的高山林下。其喜凉爽湿润和半荫的环境,冬季的温度不低于10℃,喜欢在含水量较高的中性土壤中,尤其是暗棕的壤,因此选择的地势也是平整、水肥条件较好、土壤非常肥沃、渗透性很好的地块作为它们的栽培地。此外,还要保持圃地的土壤疏松,清洁[4]。蕨类植物的组织培养一般来说也存在着培养基的pH,相对来说一般pH为5.8为最佳[5]。
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荚果蕨根茎,采用了超声波酶的方法联合提取荚果蕨贯众总三萜,对加酶量、PH值、酶解时间和温度这四个因素进行单因素的实验,接着再利用Boxbenhnken响应面方法的设计,以荚果蕨贯众总三萜的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荚果蕨贯众进行最佳的工艺优化。这对荚果蕨贯众的药理作用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1.2 蕨类植物的作用
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虽然种类已经达到了12807种,但是仍然有很多的种类还在不断的扩充,并且在临床上都有了表现。而且因为对西药所进行的深入研究,让人们对其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也更加清晰,了解到其中对人体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危害,这样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中药的好处,对于中药的青睐度提升。此外,药源性的疾患增多,而中药用药更加可靠,而且没有什么毒副作用,价格也相对便宜,这都让中药优点突出出来。而且,对于部分慢性病,中药用药效果更佳,还能够达到除根的目的,这样便让中药回归到人们视野,成为人们的钟爱。而且,中药更加纯天然,是自然的产物,这与人们的天然思想相符合。而且,因为中国影响力扩大,很多外国人也知道了中药的重要性,并在临床中取得较好效果,外国人对于中药认可度也很高,因此中药的国际市场也逐渐打开,并变得更加广阔。中国古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其所撰写的《本草纲目》便对药用蕨类植物进行记载,讲述了其所具有的功效,诸如能够降气化痰、解毒、安神等功效显著。而且对于很多像痢疾、风湿等病症,蕨类植物的应用效果也更加明显,在抗菌消炎方面的疗效也较好。依照《本草纲目》的记载,蕨类植物在二三月份发芽,开始像小孩的拳头一般大小,长大之后则会像凤尾一样,能够长到三四尺高。颈部是其最为鲜嫩的部位,也是药用性最强的部分,是药用的最好部分。而且,茎部晒干之后还可以作为蔬菜食用,味道很好。蕨类植物的根是紫色的,皮内也有白粉,可以作为柜妆使用,味道也很滑美[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13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