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印象从杭州映像诗中探讨印象的拍摄元素(附件)【字数:6422】

摘 要 还记得在课堂上老师曾放映的杭州g20宣传片《杭州映像诗》,无论是从拍摄手法,机位选择,整体色调等方面,这部旨在宣扬杭州美好风景的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看完以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风景纪录片很好的呈现了杭州的现代气息,同时又展现了美轮美奂的杭州美景,为g20峰会的举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于是我在想,南京是否也可以拍出《杭州映像诗》的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就像《杭州映像诗》中一样,来一个《南京印象》,因为南京同样是现代与古典相融合的一座城市,不乏各种如画的景色,从选题上来说,是完全能够满足风景纪录片拍摄的要求的。受到了《杭州映像诗》的启发,我决定在这次毕业设计中,借鉴《杭州映像诗》,为南京拍摄一部旨在宣扬南京美景,人文的风景纪录片。
目 录
延时摄影的运用1
解说词的选择2
景别的影响3
作品风格4
镜头的衔接4
参考文献6
正 文
第一章 延时摄影的运用
延时摄影,又叫缩时摄影,又称缩时录影。是以一种将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目前也多叫作缩时录影。其拍摄的是一组照片或是视频,后期通过照片串联或是视频抽帧,把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是几天几年的过程压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在一段延时摄影视频中,物体或者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被压缩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精彩的景象。
在《杭州映像诗》中,大量运用了延时摄影的手法,大概占了此片大半的篇幅,这种类型的风景纪录片,也可以说是城市宣传片,用这样大幅度的延时摄影,看起来效果非常的不错,至少在我看来这些大篇幅的延时摄影配合上适当的音乐剪辑,呈现出了非常棒的效果,延时摄影可以在短短几秒之内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景色,看起来恢弘大气,有种景色流动的感觉。例如《杭州映像诗》中,对西湖的移动延时摄影简直是太到位了,巧妙的展现了西湖的美景,同时整体的移动延时又展现了西湖的流动之美,又如《杭州映像诗》中的城市延时部分,充分展现了城市的车流人流互相融合,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在一段恢宏的延时下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南京印象》中是否同样要用大量的延时摄影,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首先延时摄影需要的条件很苛刻,《杭州映像诗》中的移动延时摄影拍起来难度很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因为这边设备条件有限,在没有软轨的情况下能否保证拍摄出来的照片的稳定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尝试了一下手动拍摄延时摄影的效果,感觉上只要距离把控到位,成片的效果不会太差。照片的格式选择RAW格式,因为这个格式自带了拍摄时照片的各种数据,进行细节微调的时候会非常方便。最终延时部分的成片可以选择24帧或者30帧,之前搞过一个延时摄影,个人感觉30帧的画面更流畅一些,所以就选用30帧导出。整体延时可以大概控制在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量,因为像《杭州映像诗》,百分之八十都是由延时组成,作为没有解说词的宣传片来说,看起来或许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南京印象》中能否也采用这种大部分使用延时的整体结构,我个人感觉是可以的。只不过通篇的延时可能导致拍摄周期过长,例如成片打算控制在十分钟左右,百分之八十由延时组成,那么八分钟的延时按照每秒30帧来算,那就是30×60×8=14400,一万四千多张照片,按照间隔二到五秒一张来算,就是将近二十小时的延时拍摄,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硬件上,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延时摄影的拍摄手法上,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首先是拍摄机位的选择,不同的机位对延时摄影的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在玄武湖拍摄落日的延时摄影的时候,在一个湖边有着落日和紫峰大厦的倒影,这个机位点非常到位,完美呈现了落日与城市的融合。太阳从烈日变为夕阳,再沉入城市,然后整个城市陷入黑暗,再到灯光亮起,整个城市又恢复光明,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在湖边走了很久才找到这个完美的机位,其他的机位要么是看不到湖面的倒影,要么就是太阳的落点不好,整体呈现的画面要次一等。其次是延时摄影拍摄的间隔问题,拍摄不同的延时,每一张照片的间隔都有研究。例如,拍摄城市中的车流,由于车流速度很快,是肉眼可见的移动,所以照片中的间隔一般在一秒到五秒之内,这样不至于因为车流过快、间隔太长而导致的画面突然变更,从而影响到整体效果。
再例如长江上通过桥底的轮船,由于轮船速度略慢于汽车,同时也是肉眼可见的移动轨迹,通常我采用十秒左右的间隔,一艘船从入画到出画一般在五六张左右。肉眼不可见的移动轨迹,例如日出落日,云层的流动,由于这些景物变动较慢,肉眼不易察觉,所以一般采用二十秒左右的间隔,具体可以根据景物的具体移动速度来定,不过最好不要低于十五秒,不然移动的痕迹不会很明显。总的来说,拍摄的间隔是根据所拍摄景物的移动速度来定,景物的移动速度越快,拍摄照片的间隔越快;景物的移动速度越慢,拍摄照片的间隔越慢。
这里要提一下移动延时摄影的注意方面。移动延时摄影需要的技巧更高,时间更长,操作性更难,在没有软轨的情况下,人工测量每张照片机位之间的间隔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例如画一条直线,中间画上等间隔的点,按照点架设机位。而拍摄的间隔则不需要太注意,因为移动延时的对象一般是静止的,所以不需要太在意拍摄间隔,不过还是不要差太多,毕竟画面中不可能只有静止的景物,总会有影响因素。
在实际拍摄中遇到了很多情况,例如快门线,无论是拍延时摄影,还是固定机位的拍摄,快门线都是个好东西。开始拍摄以后,由于没有快门线,靠手动拍摄的延时摄影不仅对机器快门影响很大,同时对体力和耐心有着莫大的考验。在购置了快门线之后,延时摄影的重点就是景别,机位的选择,同时天气对于延时摄影的影响很大。多云的天气,阳光的不同变化,如果机器是在自动调整档位上面,机器就会根据光线的变化来调整画面。在延时摄影中,这是会造成致命的失误,会导致整个延时不流畅,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白拍了。所以拍摄之前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第二章 解说词的选择
大部分的纪录片,都是带有解说词的,可以说解说词和纪录片不可分割,纪录片的成功一定与解说词挂钩。适当的解说词可以更直观的给观众带来听觉上的理解,配合上成功的画面,更容易让观众沉浸其中,但这都是建立在成功的解说词之上,像《杭州映像诗》这种风景纪录片,甚至可以说是城市宣传片,通篇一个解说词都没有,甚至没有人声,可以说是纪录片中的一个特例。我试着想过在《杭州映像诗》中加入解说词,但是我发现,加入了解说词的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所以是否需要解说词,我也考量了很久。解说词的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选用解说词,那么之前讨论的延时部分就要适当削减,而我在之前也讲过,选用解说词,整个片子给人的感觉就立马不一样了,带解说词的《舌尖上的中国》《动物世界》等,因为它们的文字可以让画面升华而且解说的人选也是专业中的专业,简单来说,《杭州映像诗》并不需要像《舌尖上的中国》《动物世界》那样,用生动直观的语言去叙述,因为这是宣传片,主题是去展现,而不是解释。如果不选用解说词,那么就像《杭州映像诗》中的那样,通篇由画面组成,运用音乐,画面,加上后期的剪辑工作,完全去掉解说词,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6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