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发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处理癌性发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47例癌性发热患者随机分成例数相同的中医组.西医组和中西医组,中医组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治疗,西医组采用消炎痛栓剂治疗,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中医辨证结合西药方式治疗,分别对比中医治疗与中西医联合治疗和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西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结果:中医治疗与中西医治疗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效率较低.西医治疗的有效率明显低于中西医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西医组的总有效率为55.1%,中西医组总有效率为93.9%.结论: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对癌性发热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关键字:中西医结合;癌性发热;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之一,对于癌性发热西医一般对症处理,常常采用相关药物或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具有一定的副作用[1];中医将发热分为表热和里热,并将癌性发热归为里热,采用清热解毒的方式进行治疗[2],效果较好,但是起效时间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发挥中医和西医的协同作用,在西医化疗打击肿瘤的同时,利用中医药抑制发热,改善症状[3],治疗效果较好,近年来在治疗癌性发热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4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47例癌性发热患者随机分成例数相同的中医组.西医组和中西医组,中医组49例,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54.23±7.14)岁,胃癌12例,宫颈癌9例,乳腺癌11例,肝癌7例,膀胱癌10例,癌性发热时间16~46d,平均23d;西医组49例,男性31例,女性18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4.19±7.23)岁,胃癌13例,宫颈癌7例,乳腺癌10例,肝癌9例,膀胱癌10例,癌性发热时间14~45d,平均22d;中西医组49例,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4.74±6.93)岁,胃癌13例,宫颈癌11例,乳腺癌8例,肝癌9例,膀胱癌8例,癌性发热时间16~45d,平均21d.三组之间性别.年龄.癌症类型.发热时间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均为本院收治临床诊断为癌性发热的患者;纳入患者均>18岁;疾病症状未危及生命,临床症状表现强烈;未纳入合并存在多种肿瘤疾病患者.且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研究的内容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并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院伦理委员协会的审批通过.1.2.方法1.2.1.西医治疗方法:西医组采用消炎痛栓纳肛方式进行治疗,以每日2次将1颗消炎痛栓(50mg)轻轻塞入患者肛门内2cm左右[4],以1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1.2.2.中医治疗方式:对中医组实施中医辨证治疗,按照不同的证型分别用药.证型判断标准:症状表现为午后潮热.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少睡多梦.口干舌燥.舌质红或有裂痕.苔少甚至无苔为阴虚发热型;症状表现为发热欲解衣,形寒怕冷,同时头晕嗜卧.腰部和膝盖酸软.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四肢不温,脉搏沉细无力为阳虚发热型;症状表现为夜间或午后发热,口干不想喝水.面色黛黑.皮肤粗糙.舌质紫暗,脉搏细涩为血瘀发热型;症状表现为午后身热,同时感到身体沉重.胸部发闷,食量减少,饮水即吐,大便较稀,口苦不渴,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属于痰湿郁热型;症状表现为恶寒发热(一般为低热).心烦.呕吐.胁肋疼痛,口干苦.舌苔厚白,脉弦为少阳发热型.阴虚发热型(n=18)采用滋阴清热的方式进行治疗,服用清滑散加味:地骨皮.银柴胡各20g,青蒿.黄芩.沙参.丹皮.知母.生地各10g,秦艽.麦冬.鳖甲各8g.阳虚发热型(n=10)适合采用益气温阳的方式进行治疗,宜服用益气温阳方:干姜.附子.白术.知母.炙甘草.黄柏各10g,肉桂3g,黄芪30g,陈皮.当归各12g,白芍.太子参各15g,生地黄20g.血瘀发热型(n=6)适宜采用活血化瘀的方式治疗,宜服用血府逐瘀汤:枳壳.桔梗.柴胡.甘草各5g,当归8g,桃仁.红花.赤芍.牛膝各12g,川芎.丹皮各10g,生地20g.痰湿郁热型(n=7)适宜采用清热除温,宣畅三焦的方式进行治疗,宜服用蒿芩清胆汤:青蒿30g.竹茹12g.仙半夏12g.赤茯苓15g.黄芩15g.生枳壳15g.陈皮12g.碧玉散15g.厚朴12g.生黄芪15g.象贝母12g.鱼腥草20g.绞股蓝15g.马鞭草25g.少阳发热型(n=8)适合采用疏肝和胃.疏解郁热的方式进行治疗,宜服用小柴胡汤:柴胡12g,黄芩12g,清半夏10g,党参10g,大枣5枚,生姜片3g,甘草3g[5].上述中药治疗均以1日1贴,以1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1.2.3.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将中医辨证治疗和中医药治疗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对中西医结合组患者进行治疗,疗程同中医组.西医组[7].1.3.治疗效果评价:显效:用药7d之后体温恢复正常,停药之后无反复;有效:用药7d后体温降低,但未能恢复正常,停药后体温稳定;无效:体温没有下降或服药时体温下降,停药后体温回升[6].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由表1可以看出,中医治疗总有效率为85.7%,西医组的总有效率为55.1%,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9%,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中医组分别与西医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西医组相比,中医组显效率较低,说明中医治疗效果不差,但是不能快速见效.表1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3.讨论癌性发热是指由于肿瘤本身所引起非感染性的发热症状,该症状多见于中.后期的恶性肿瘤.目前对于该症状的发病机制研究还未明确,但多数认为肿瘤细胞增生的过程中在细胞分裂与溶解的过程中,机体自身有内源性的致热源产生并刺激体温的调节中枢从而引起发热;或因肿瘤生长迅速致缺血.缺氧引起自身的组织坏死,释放肿瘤坏死因子而引起发热;神经中枢的侵袭.白细胞浸润等也均可能是发热的致因.中医认为癌性发热应属于内伤发热范畴,癌性发热当分为虚.实两端.目前对于癌性发热的临床抗感染治疗以及无效,但应用解热镇痛药以及激素治疗的反应则相对较好.在当前,西医的治疗上缺乏较为显着的治疗手段,临床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且治疗中多以物理降温手段为主,在本研究中,应用消炎痛栓纳肛治疗,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55.1%,单纯西药治疗未能起到较好的疗效.而对于中药的辩证治疗中,研究通过参考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结合查阅相关的药方与文献研究,对不同证型患者予以不同的汤剂治疗,主要纳入中药药方包括清滑散加味.益气温阳方.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小柴胡汤等,针对阴虚发热型.阳虚发热型.血瘀发热型.痰湿郁热型.少阳发热型进行辩证治疗.方剂的选择符合各证型的临床治疗需求,研究显示中医治疗总有效率为85.7%.且在田建辉[8].郑秋惠[9].张爱萍[10].张罗生[11]等学者均通过临床研究对上述的汤剂在癌性发热治疗中进行应用,且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在结合上述中.西医治疗方法的应用后,患者取得的总有效率为93.9%.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提高了疗效,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对于癌性发热西医治疗见效时间短,但是总的有效率相对较低,对晚期肿瘤患者来说容易产生大汗淋漓.粒细胞减少和消化道损坏等不良反应;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医的治疗效果较好,而且副作用较少,停药之后少有体温回升等现象,但是所需的见效时间比较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先通过中医诊断,找到病因,再对症下药,提高治疗有效性.未发生癌性发热的肿瘤患者如自愿接受中医药治疗,可提前通过诊断服用中药起到防治的作用;对于癌性发热首先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式确定病因,通过必要的设备检测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如果出现中等及以上的热度,如果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可以在服用中药的时候辅以西药,以达到减少能量损耗的目的.参考文献:[1]陆承勇.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疗效观察[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5,32(6):29-30.[2]闫京涛,李竹生,范宏宇.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临床研究,2016,8(4):47-49.[3]陆宁,郭勇,阮善明.癌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1):66-67.[4]陆承勇.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疗效观察[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5,32(6):29-30.[5]王兵,侯炜.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J].世界中医药,2012,7(5):460-462.[6]滕钰浩,陶肖馨,章永红,等.癌性发热中医药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451-452.[7]徐巍龙,杨继兵.中西医结合处理癌性发热的探讨[J].光明中医,2012,27(6):1076-1078.[8]衣秀秀,田建辉.田建辉教授使用蒿芩清胆汤治疗肺癌发热经验举隅[J].内蒙古中医药,2017(z2):61-62.[9]郑秋惠,窦增娥,王法林.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0):58-58.[10]张爱萍,蔡焦生,范红燕,等.益气温阳方治疗癌性发热4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5):39-40.[11]张罗生,高兴旺,魏丽霞,等.清骨散加味治疗阴虚癌性发热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1):39.
西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结果:中医治疗与中西医治疗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效率较低.西医治疗的有效率明显低于中西医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西医组的总有效率为55.1%,中西医组总有效率为93.9%.结论: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对癌性发热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关键字:中西医结合;癌性发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