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民族特征
探析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民族特征[20200505144143]
摘要:最能体现肖邦波兰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特征的载体则是肖邦的波兰舞曲,丰富的波兰民族元素蕴含在其中。其中,《A大调波兰舞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其饱满的和声织体、动人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拍,尤其是来源于波兰的民间舞曲素材,气势恢弘的音乐形象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吸引了无数钢琴学习者。正确深入的理解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特别是通过音乐织体进行具体的分析,真正理解和把握民族精神在其作品中的运用及其体现。
关键字:波兰舞曲;民族特征;民族精神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opin "A major Poland dance"
Student majoring in Performance Zhou Ling
Tutor Chen Li-zhu
Abstract: The polish dance music "contains the rich polish national element, is the Chopin piano music creative features concentration, the music language of the work distinctive reflect the polis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piano works during romantic period. Long-term since, the polish dance music "because of its moving melodies, full of harmonic woven body, especially from Polands folk dance of material, the momentum of the brilliant music image and strong patriotism, deeply attracted numerous piano learners.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works contains the nationality of ideological content, especially through the music language analysis,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spirit in itswork in using reflect, to better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lish dance of Chopins sparkling national spirit..
Key words:Polish danc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National spirit
民族运动日益高涨的欧洲,19世纪产生了各类民族乐派,波兰的民族乐派尤为突出。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肖邦。这些民族乐派大力发展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并与独立的政治运动、争取各民族的自由紧密联系。肖邦虽然是一名世纪中期的波兰音乐家,但是因为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和影响非常高深,所以肖邦不仅在当时很受人们追捧,并且直至今日,很多艺术家依旧对肖邦有着非常强烈的钦佩之情。肖邦的很多音乐作品都是值得欣赏和分析研究的,其中波兰舞曲的民族性特征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后大半生虽然都远离祖国身在异乡的肖邦,却用音乐把他对祖国的多重感情和本民族的特性诠释的淋漓尽致,并贯穿于他的整个生命历程,就像俄国的文学家及哲学家别林斯基说的那样,“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的苦难和幸福都是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深深扎下了根”。 [1]
一、肖邦生平简介及《A大调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
(一)肖邦生平简介
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Chopin),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出生于热拉佐瓦沃拉,于1849 年在巴黎去世。有着一半法国血统和一半波兰血统的混血儿肖邦,从小便从父亲和母亲那受到了法国、波兰两国文化的熏陶。肖邦在华沙度过了一段很幸福美好的童年。而沙皇俄国则在波兰文化中实行“俄罗斯化”,摧残波兰的民族意识。在这样环境中生活成长的肖邦,少年起就已受到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波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肖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在一次又一次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和激励下,已经生根发芽。19世纪上半叶,特别是30年代到40年代轰轰烈烈的波兰民族解放运动屡遭失败,使肖邦这位离开祖国身在异乡的爱国者心灵受到重大创伤,这无疑给肖邦精神和情感上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这一切都流露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并且肖邦始终将波兰的民族音乐贯穿于作品中,向整个欧洲以至全世界表达热爱祖国、向往自由和和平的伟大情怀。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
肖邦一生创作了18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总数大约有二百部。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3首奏鸣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6首协奏曲、24 首前奏曲、27首练习曲、17首波兰舞曲、4首即兴曲、58首马祖卡舞曲、21首夜曲等等。[3]他的创作都极其富有抒情性和高度的情感表现力,肖邦是一位极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曲家在他这些丰富多样的体裁形式钢琴作品中被强烈地表现出来。被后人誉为“钢琴诗人”。
(二)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最具民族特征的 17 首波兰舞曲中,以《A大调波兰舞曲》和《降A大调波兰舞曲》最为著名。要深层次地认识和学习肖邦的音乐,就一定要对肖邦钢琴音乐创作背后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
历史上,波兰是一个多次经历灾难的国家,18世纪末,奥地利、德国和沙皇俄国把波兰所瓜分,波兰从此在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00多年。19世纪,当现代的大部分欧洲国家和民族正在崛起形成的时候,波兰人民却没有自己的独立国家。可是,在这一整个时期内,波兰人民从未放弃争取重新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多次组织发起武装起义,只可惜,十一月起义(1830-1831) 以及一月起义(1863-1864) 均以失败告终,这虽然加深了民族灾难,但另一方面却激励了很多爱国主义人士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学和音乐巨著产生,肖邦和密茨凯维奇、斯沃瓦茨基等的作品就是其例。
《A大调波兰舞曲》于1838年创作,当时28岁的肖邦生活在法国巴黎,经济上比较宽裕,感情比较稳定,生活也很幸福;长期与著名音乐家李斯特,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画家德拉克罗瓦等艺术家交往,文化底蕴变得更加深厚;音乐写作技艺也日益成熟。离开祖国七年的时间,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思念日趋强烈,为了号召响应以及激励波兰人民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所进行不懈斗争,肖邦挥笔写下了这篇伟大的宏伟巨作。《A大调波兰舞曲》更是一篇极度富有战斗性、英雄性、号召性的波兰民族檄文,他把波兰音乐素材加以提炼、创新、运用、发展,在斩钉截铁的节奏和朝气蓬勃的音调中,把波兰人民这支军队尚武、顽强、敢于斗争的英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强烈的表达了渴望祖国斗争能取得胜利的愿望,体现了肖邦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浓厚独特的民族特征。
二、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民族特征的具体表现
(一)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丰富的和声
肖邦在《A大调波兰舞曲》中和声的处理和运用,还是以传统为基础,同时与民族的音乐密切联系[4]。他有机地把和声与音乐的旋律线条结合起来,而并没有单独为了追求音响效果而制造和声。和声语言还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些和声的变化音就是从民歌的旋律中引申出来的。
大胆自然的转调,小七和弦不加解决的衔接,三度并置的调性对比,半音阶和声的不协和性的开阔使用等这些方法,在遵循古典主义的严整性和浪漫主义打破陈规的创新性上得到完美统一。为舞曲音乐形象的展示创作了异乎寻常的音乐色彩变化,是《A大调波兰舞曲》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效果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A大调波兰舞曲》中的83——103小节。这段音乐果断坚定,仿佛描绘的是波兰勇士们在战场上刀枪碰撞、激烈的厮杀。在这个长达20小节的奇异段落中,由4个32分音符构成的音型一直反复出现,乐曲的每一个小节几乎都没有变化,是极其相似的节奏型。但是在这单调、枯燥乏味的节奏织体中,其和声确是变化丰富,具有音响上的奇异光彩。
这段音乐在开始的83小节处是A大调,每两个小节重复反复一次。(见谱例1.)
图一 谱例1
但在 第93 末节处,转入了a小调,和声节拍变得紧促起来,每一个小节都是变化和弦。(见谱例2.)
图二 谱例2
以和声功能的角度看,尽管没有超出增六、减七的和弦范围,Ⅱ级上的那波里和弦也并不复杂,然而这些和弦之间非常具有规律的衔接方式以及和弦外音的使用,却是整个乐曲最具有闪光点的地方。这段和声缺少正常的功能关系,突出表现了这类“纯音响性”的效果。
(二)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诗意的旋律语言特征
从《A 大调波兰舞曲》旋律来看,具有尚武、豪放、热情、宽阔如歌的特性,其中最根本的是富于歌唱性和战斗性。[5]
A段主题旋律采用了A大调,一开始就通过附点从主音到属音上,马上又接音阶上行到中音,并且在严格三拍子的舞曲中展开,是一种不失波兰民族舞蹈性的战斗性旋律(见谱例3.)
图三 谱例3
这种方式的旋律进行常建立在自然音节的进行和民间雕饰的基础上,在早期波兰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出现这种易唱、易记,而且铿锵有力的曲调,肖邦在他很多作品中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玛祖卡》都运用了这种民间的音调,这也正是波兰民间民歌的特征。[6]
肖邦在波兰的民间音乐的相关创作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旋律风格,具体来说就是宽广、比较优美以及富于歌唱性的调子,大部分都是建立在自然音节以及民间雕饰的基础上,这些特点就是斯拉夫民歌的主要特点或者特色。
如图四所示,B段转到D大调上,旋律更富有歌唱性。在主音D到属音A的旋律进行中,不但力度丝毫没有减弱,反而从很强发展到极强,右手提高八度的演奏,嘹亮、震撼,犹如冲锋前的军号声,更是多了很多同音反复的旋律模式。这种号角般的声音(见谱例4.)。正是肖邦内心世界的呐喊,对人民斗争的号召;颤音的出现为旋律增加了紧张度,但依然没有脱离三拍子的波兰舞曲形,而从头到尾的左手全部引用了波兰民族的音调和典型民间素材,在左手音律的伴奏推动下使旋律更加宽阔而深长、雄壮而激昂。就像索洛甫磋夫所描述的那样,“在肖邦的音乐中,民间的根源表现得最清楚的恐怕要算旋律了”。 [7] 然而肖邦在使用相关的民间曲调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是将这些曲调进行简单的引用或者生搬硬套,而是把本民族原有的民族音调通过提炼、加工、发展运用到其音乐中,加入自己的创新成分,最终形成自己的音乐,使旋律更加精炼、奔放、易唱、富有歌唱性和战斗性。所以肖邦的作品能够非常鲜明地表达出波兰民间音乐的特征或者特色,让他所创作的音乐能够发出一种非常浓郁的波兰泥土的芬芳。
图四 谱例4
再现段再现了主题段的旋律音调,把人们重新带到乐曲开始部分的战斗场面,其中不乏模进、转调的手法,但始终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真挚、朴实、热情和勇武等性格因素。
(三)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调性特点
肖邦的《A大调波兰舞曲》创作上调式体系的使用,除了继承 19 世纪最常见的大小调音阶体系外,还选用波兰民间旋律常见的里底亚、弗里吉亚等中古调式。这样的调式结构强调了《A大调波兰舞曲》与波兰民间音乐的关系,突出了音乐的淳朴风味。[8]
而具有色彩性的转调又是肖邦在《A大调波兰舞曲》常用的手法。如图五所示,先是转入A大调的下属方向调D大调,又转到降B大调再转到C大调。频繁转调,就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性和音乐要展开发展的强烈愿望。(见谱例5.)
图五 谱例5
大小调的交替使用,在音乐情感的发展上有明显的变化。引入新的主调,这样会使作品出现新的矛盾,产生色彩变化,增强音乐的戏剧冲动。用模进转调、等音转调、远关系转调等作曲技巧,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加强了调性色彩的明暗的比较,增强了音乐的戏剧冲突,使乐句获得诗意发展,最后得到完满终止。
(四)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节奏特色
从《A大调波兰舞曲》的节奏特点来分析,肖邦继承并且发展了波兰舞曲原来的很多特点,从而让他的音乐显得更加刚劲有力,并且这些节奏之中最典型的节奏应该就是左手进行伴奏的节奏型,这个节奏型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节奏公式:就是在主题出现的时刻左手进行伴奏的节奏型,是一个八分的音符以及两个十六分音符,之后就是四个八分的音符,在肖邦创作的所有波兰舞曲的作品中这种节奏型大部分都出现在其中,所以这种节奏型可以说是肖邦创作波兰舞曲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之一,同时这样的节奏能够让人产生一种前进的步伐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表现了波兰这个民族非常坚强、勇敢的个性。
在图六中,B段三十六小节,依然运用了规整的推进型军队行进节奏,这种节奏型一直漫洒在波兰舞曲中,描绘了波兰勇士们那强健的体魄、豁达的襟怀和深刻而动人的忠诚,闪烁着骑士般的灵魂。[8]其取材来自波兰民族民间××× ×× ××的节奏,前八后十六紧接着四个八分音符的律动给人一种向前推进的感觉,描写了波兰武士不畏艰险勇敢前进的坚定信心。(见谱例6.)
图六 谱例6
这种节奏一直出现在左手,并且长达三十二小节,给人一种强烈推进的感觉,展现了波兰武士不畏艰险勇敢前进的生动画面。像这种固定型的节奏公式都基本贯穿于整个波兰舞曲中,体现了肖邦对波兰民族的素材取之于民表现于民。
然后中间出现了三小节的二分音符颤音加双手的三十二分音符。(见谱例7.)
图七 谱例7
双手同时奏出二分音符的长颤音制造了一种紧张、压力、喘不过气的紧迫感,犹如硝烟弥漫的战斗厮杀前的场面,紧接着又用双手同时奏出四个三十二分音符好像军队前进的步伐,表现了波兰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自由,在残酷、凶险的战争面前绝不退缩、视死如归的决心。
综上所述,肖邦在《A大调波兰舞曲》中,不但表现了民族情感还体现了民族风格的特质,他将波兰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并且赋予了战斗性、英雄性、舞蹈性和戏剧性,运用波兰音乐素材加以提炼、创新、运用,发展刻画出极具“军队”气质的波兰人民这一英雄形象,并在较短的篇幅内完美的展现了自己对波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表达了他对本民族文化及人民的热爱。
三、肖邦的民族精神对世界音乐发展的影响以及启示
(一)肖邦的民族精神对世界音乐发展的影响
《A 大调波兰舞曲》这篇宏伟巨作,表达了肖邦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及忧虑,对英雄业绩的追忆与歌颂,对波兰人民斗争的鼓舞,以及对民族胜利的深切期望,并成为他后半生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内容,[9]体现出了他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植于波兰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土壤之中的肖邦著作,其艺术性与思想性相通,并与波兰民族音乐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他的作品体裁都是从不同角度分别反应了本民族的历史和民生习俗,从而铸成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朽篇章。
19 世纪后半叶民族乐派的兴盛,是以他为先例的,他是民族乐派的一位先驱人物,由他在波兰形成了19世纪初第一个民族乐派。肖邦着意把自己民族的节奏和旋律移入欧洲音乐,创造出一种可称之为波兰民族的音乐。他的例子后来成了很多作曲家的榜样,他本国的同胞更乐于承认是肖邦为他们建立了一个波兰的民族乐派,与其他民族乐派并列而无愧。
肖邦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体现在创作特征上的民族风格特色,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灵活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启发了很多作曲家和音乐创作者的效仿。肖邦之后的很多音乐家,都开始深入思考和了解民族音乐的本质和精髓,很多的音乐家都得到了有益的启示。[10]许多民族主义的音乐家,如格里格、斯美塔纳、德沃夏克和俄国的强力集团等人,都效仿他的做法,在西方音乐艺术的体系中,注入了本民族的血液和音乐素材。鲁宾斯坦、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人,也都受到过肖邦的创作的影响。在钢琴写作方面,同时代音乐家舒曼、李斯特都从他那里获益良多,李斯特、勃拉姆斯写作练习曲,都是师从肖邦。门德尔松、格林卡对肖邦也非常崇敬。法国作曲家拉威尔让同行摒弃“无内在含意的音乐”,要“像肖邦那样作曲”。在和声方面,肖邦不仅影响了李斯特、瓦格纳,而且影响了勋伯格早期的钢琴作品。
肖邦对后期浪漫主义音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钢琴作品中那自由的结构和旋律以及和声语言给浪漫主义提供了主要成分,他的单乐章大型结构为以后的作曲家开创了先例,使之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主要形式。肖邦的钢琴作品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在形式上则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音乐语言中浸透着民族的特征;在作品体裁上也吸取了民间的因素。在音乐体裁及结构形成的运用方面,肖邦是个大胆的革新者。他从思想内容的表达出发,既不抛弃传统,又不受其制约,创造出许多形式内容统一的独特体裁和具有民族特点的浪漫主义结构形式。在他的音乐中包含着深刻的民族内容,波兰的民间音乐对于肖邦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不但采用民间的音乐体裁,而且使民间音乐的因素渗透在许多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中。但对于民族音乐,肖邦很少原封不动地照搬采用,我们在肖邦的作品中很难找到他直接引用的波兰民歌的例子,但却能从中一下就听出波兰民间音乐的特点来,因为作曲家准确地把握了它们的实质,经过作曲家的发展和创造变形,重新予以加工,吸取其精华,保存其精髓,从而起到了发展民间音乐的作用。他用音乐述说着祖国的痛苦,喊出了一个民族的愤怒和反抗的声音,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生活的侧面。
肖邦的作品充满激情、富有诗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个性,继承和发扬了18世纪和19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扩展了欧洲 19 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 19 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作用。
(二)肖邦的民族精神给我的启示
肖邦的钢琴作品则是众多钢琴作品中最耀眼的明珠,它们以充满诗意的浪漫气息和极富特色的民族情怀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肖邦的民族精神给今天许多从事音乐创作的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和有益的启示[11]。一部音乐作品存在的价值和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为世界音乐发展所贡献的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以及新的创作技法。只有在作品中表现出了自身的民族特性,它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艺术,成为永恒的艺术。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一种民族的‘文学或音乐只有在为世界艺术所贡献出的新的声音和色彩不仅仅是地方色彩而已的情况下,它才具有普遍的价值和重要性。民族主义只有在它既能吸收又能被吸收的条件下才是世界艺术积极的收获’。” [12]
肖邦的音乐语汇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所共有的特点:旋律悠长,气息宽广,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冥冥之中感受到的是纯粹的波兰民间音乐的气质——高贵、典雅而又热情奔放。更为重要的是,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波兰民族的苦难和解放斗争精神,代表着世界上所有被压迫民族的苦难和反抗,是作为人类普遍的典型来表达的。”
这一点,才是肖邦音乐作品历经岁月,日久弥新的真正原因。肖邦的创作道路深刻地说明,一个音乐家只有当他能将自己的创作同自己那个时代的进步潮流紧密联系,反映时代、反映民族的声音,他的音乐才能真正获得民族和时代的承认。在音乐创作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传统和敢于创新。在这方面,肖邦的音乐积累了可供我们借鉴的、有价值的艺术经验。肖邦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他对音乐的民族化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不允许在对民族音乐进行加工处理时歪曲和损害它,然而,在创作上又从不受民间音乐素材的束缚。他的玛祖卡舞曲主题从来不机械地采用原有的民间旋律,而是努力体会这种音乐的特质后给予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玛祖卡舞曲的艺术水平,又保持着这种民间素材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特色。这对于一些不能深入体会和了解自己民族音乐的本质和精髓,而只是满足于模仿、照搬的人来说,难道不能从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吗?
再以中国的音乐而论,近些年来,流行音乐在音乐界大行其道,大有包揽、取代民族音乐之势。殊不知,艺术不是技术,艺术是有情感的,它有着与民族文化核心的紧密联系。承认各民族有自己的音乐传统和体系,承认各民族音乐传统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充分的社会价值,这才是应有的科学态度。鉴此,150 多年前的肖邦,无疑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注重音乐的民族性,肖邦的音乐创作中这一明显的特征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
结语
为了阐释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民族特征的真正内涵,本文先是通过深入了解肖邦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深入到具体的《A大调波兰舞曲》音乐本身,以他创作的音乐语言为基点,从调性、和声、旋律、节奏分析体会肖邦在《A大调波兰舞曲》中民族特征的体现,也对波兰民族音乐与其中的民族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把握。任何精神的内涵只能通过对音乐本身的透视才能够阐释,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中形象深刻的表现出肖邦热爱祖国和对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无比眷恋,在他的《A大调波兰舞曲》中,肖邦以自己满腔的热情和无限的激情,将波兰舞蹈音乐和民间音乐有机的运用到钢琴音乐中,把生动的节奏旋律、和声音响装饰、宏大的音乐形象,通过高超的钢琴作曲技巧展示在我们面前。肖邦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民族自由解放事业的向往,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珍爱全都在他满腔热情和投入全部心血的音乐创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致 谢
参考文献:
[1][7]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1.
[2]胥必海.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4-7.
[3]刘畅.论肖邦对钢琴器乐体裁的创新[J].时代文学,2009(19).
[4]宋姗姗. 论肖邦音乐的总体特征[J].活力,2011(06).
[5]唐榕. 试论肖邦钢琴作品中的民族精神[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6(12).
[6]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e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80.
[8]韩秀坤.谈肖邦音乐的民族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6):71.
[9]段志敏.民族音乐的光辉典范——试论肖邦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及其对民族乐派的影响[J].作家,2009(4):26.
[10]Donald J·Grout.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J]. W·W·Norton Company, 2000(12).
[1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2]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肖邦生平简介及《A大调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 2
(一) 肖邦生平简介2
(二) 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2
二、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民族特征的具体表现 2
(一)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丰富的和声 2
(二)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诗意的旋律语言特征 3
(三)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调性特点 5
(四)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节奏特色 5
三、肖邦的民族精神对世界音乐发展的影响以及启示 7
(一)肖邦的民族精神对世界音乐发展的影响 7
(二)肖邦的民族精神给我的启示 7
结语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探析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民族特征
摘要:最能体现肖邦波兰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特征的载体则是肖邦的波兰舞曲,丰富的波兰民族元素蕴含在其中。其中,《A大调波兰舞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其饱满的和声织体、动人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拍,尤其是来源于波兰的民间舞曲素材,气势恢弘的音乐形象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吸引了无数钢琴学习者。正确深入的理解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特别是通过音乐织体进行具体的分析,真正理解和把握民族精神在其作品中的运用及其体现。
关键字:波兰舞曲;民族特征;民族精神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opin "A major Poland dance"
Student majoring in Performance Zhou Ling
Tutor Chen Li-zhu
Abstract: The polish dance music "contains the rich polish national element, is the Chopin piano music creative features concentration, the music language of the work distinctive reflect the polis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piano works during romantic period. Long-term since, the polish dance music "because of its moving melodies, full of harmonic woven body, especially from Polands folk dance of material, the momentum of the brilliant music image and strong patriotism, deeply attracted numerous piano learners.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works contains the nationality of ideological content, especially through the music language analysis,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spirit in itswork in using reflect, to better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lish dance of Chopins sparkling national spirit..
Key words:Polish danc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National spirit
民族运动日益高涨的欧洲,19世纪产生了各类民族乐派,波兰的民族乐派尤为突出。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肖邦。这些民族乐派大力发展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并与独立的政治运动、争取各民族的自由紧密联系。肖邦虽然是一名世纪中期的波兰音乐家,但是因为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和影响非常高深,所以肖邦不仅在当时很受人们追捧,并且直至今日,很多艺术家依旧对肖邦有着非常强烈的钦佩之情。肖邦的很多音乐作品都是值得欣赏和分析研究的,其中波兰舞曲的民族性特征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后大半生虽然都远离祖国身在异乡的肖邦,却用音乐把他对祖国的多重感情和本民族的特性诠释的淋漓尽致,并贯穿于他的整个生命历程,就像俄国的文学家及哲学家别林斯基说的那样,“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的苦难和幸福都是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深深扎下了根”。 [1]
一、肖邦生平简介及《A大调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
(一)肖邦生平简介
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Chopin),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出生于热拉佐瓦沃拉,于1849 年在巴黎去世。有着一半法国血统和一半波兰血统的混血儿肖邦,从小便从父亲和母亲那受到了法国、波兰两国文化的熏陶。肖邦在华沙度过了一段很幸福美好的童年。而沙皇俄国则在波兰文化中实行“俄罗斯化”,摧残波兰的民族意识。在这样环境中生活成长的肖邦,少年起就已受到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波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肖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在一次又一次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和激励下,已经生根发芽。19世纪上半叶,特别是30年代到40年代轰轰烈烈的波兰民族解放运动屡遭失败,使肖邦这位离开祖国身在异乡的爱国者心灵受到重大创伤,这无疑给肖邦精神和情感上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这一切都流露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并且肖邦始终将波兰的民族音乐贯穿于作品中,向整个欧洲以至全世界表达热爱祖国、向往自由和和平的伟大情怀。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
肖邦一生创作了18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总数大约有二百部。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3首奏鸣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6首协奏曲、24 首前奏曲、27首练习曲、17首波兰舞曲、4首即兴曲、58首马祖卡舞曲、21首夜曲等等。[3]他的创作都极其富有抒情性和高度的情感表现力,肖邦是一位极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曲家在他这些丰富多样的体裁形式钢琴作品中被强烈地表现出来。被后人誉为“钢琴诗人”。
(二)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最具民族特征的 17 首波兰舞曲中,以《A大调波兰舞曲》和《降A大调波兰舞曲》最为著名。要深层次地认识和学习肖邦的音乐,就一定要对肖邦钢琴音乐创作背后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
历史上,波兰是一个多次经历灾难的国家,18世纪末,奥地利、德国和沙皇俄国把波兰所瓜分,波兰从此在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00多年。19世纪,当现代的大部分欧洲国家和民族正在崛起形成的时候,波兰人民却没有自己的独立国家。可是,在这一整个时期内,波兰人民从未放弃争取重新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多次组织发起武装起义,只可惜,十一月起义(1830-1831) 以及一月起义(1863-1864) 均以失败告终,这虽然加深了民族灾难,但另一方面却激励了很多爱国主义人士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学和音乐巨著产生,肖邦和密茨凯维奇、斯沃瓦茨基等的作品就是其例。
《A大调波兰舞曲》于1838年创作,当时28岁的肖邦生活在法国巴黎,经济上比较宽裕,感情比较稳定,生活也很幸福;长期与著名音乐家李斯特,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画家德拉克罗瓦等艺术家交往,文化底蕴变得更加深厚;音乐写作技艺也日益成熟。离开祖国七年的时间,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思念日趋强烈,为了号召响应以及激励波兰人民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所进行不懈斗争,肖邦挥笔写下了这篇伟大的宏伟巨作。《A大调波兰舞曲》更是一篇极度富有战斗性、英雄性、号召性的波兰民族檄文,他把波兰音乐素材加以提炼、创新、运用、发展,在斩钉截铁的节奏和朝气蓬勃的音调中,把波兰人民这支军队尚武、顽强、敢于斗争的英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强烈的表达了渴望祖国斗争能取得胜利的愿望,体现了肖邦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浓厚独特的民族特征。
二、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民族特征的具体表现
(一)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丰富的和声
肖邦在《A大调波兰舞曲》中和声的处理和运用,还是以传统为基础,同时与民族的音乐密切联系[4]。他有机地把和声与音乐的旋律线条结合起来,而并没有单独为了追求音响效果而制造和声。和声语言还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些和声的变化音就是从民歌的旋律中引申出来的。
大胆自然的转调,小七和弦不加解决的衔接,三度并置的调性对比,半音阶和声的不协和性的开阔使用等这些方法,在遵循古典主义的严整性和浪漫主义打破陈规的创新性上得到完美统一。为舞曲音乐形象的展示创作了异乎寻常的音乐色彩变化,是《A大调波兰舞曲》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效果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A大调波兰舞曲》中的83——103小节。这段音乐果断坚定,仿佛描绘的是波兰勇士们在战场上刀枪碰撞、激烈的厮杀。在这个长达20小节的奇异段落中,由4个32分音符构成的音型一直反复出现,乐曲的每一个小节几乎都没有变化,是极其相似的节奏型。但是在这单调、枯燥乏味的节奏织体中,其和声确是变化丰富,具有音响上的奇异光彩。
这段音乐在开始的83小节处是A大调,每两个小节重复反复一次。(见谱例1.)
图一 谱例1
但在 第93 末节处,转入了a小调,和声节拍变得紧促起来,每一个小节都是变化和弦。(见谱例2.)
图二 谱例2
以和声功能的角度看,尽管没有超出增六、减七的和弦范围,Ⅱ级上的那波里和弦也并不复杂,然而这些和弦之间非常具有规律的衔接方式以及和弦外音的使用,却是整个乐曲最具有闪光点的地方。这段和声缺少正常的功能关系,突出表现了这类“纯音响性”的效果。
(二)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诗意的旋律语言特征
从《A 大调波兰舞曲》旋律来看,具有尚武、豪放、热情、宽阔如歌的特性,其中最根本的是富于歌唱性和战斗性。[5]
A段主题旋律采用了A大调,一开始就通过附点从主音到属音上,马上又接音阶上行到中音,并且在严格三拍子的舞曲中展开,是一种不失波兰民族舞蹈性的战斗性旋律(见谱例3.)
图三 谱例3
这种方式的旋律进行常建立在自然音节的进行和民间雕饰的基础上,在早期波兰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出现这种易唱、易记,而且铿锵有力的曲调,肖邦在他很多作品中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玛祖卡》都运用了这种民间的音调,这也正是波兰民间民歌的特征。[6]
肖邦在波兰的民间音乐的相关创作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旋律风格,具体来说就是宽广、比较优美以及富于歌唱性的调子,大部分都是建立在自然音节以及民间雕饰的基础上,这些特点就是斯拉夫民歌的主要特点或者特色。
如图四所示,B段转到D大调上,旋律更富有歌唱性。在主音D到属音A的旋律进行中,不但力度丝毫没有减弱,反而从很强发展到极强,右手提高八度的演奏,嘹亮、震撼,犹如冲锋前的军号声,更是多了很多同音反复的旋律模式。这种号角般的声音(见谱例4.)。正是肖邦内心世界的呐喊,对人民斗争的号召;颤音的出现为旋律增加了紧张度,但依然没有脱离三拍子的波兰舞曲形,而从头到尾的左手全部引用了波兰民族的音调和典型民间素材,在左手音律的伴奏推动下使旋律更加宽阔而深长、雄壮而激昂。就像索洛甫磋夫所描述的那样,“在肖邦的音乐中,民间的根源表现得最清楚的恐怕要算旋律了”。 [7] 然而肖邦在使用相关的民间曲调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是将这些曲调进行简单的引用或者生搬硬套,而是把本民族原有的民族音调通过提炼、加工、发展运用到其音乐中,加入自己的创新成分,最终形成自己的音乐,使旋律更加精炼、奔放、易唱、富有歌唱性和战斗性。所以肖邦的作品能够非常鲜明地表达出波兰民间音乐的特征或者特色,让他所创作的音乐能够发出一种非常浓郁的波兰泥土的芬芳。
图四 谱例4
再现段再现了主题段的旋律音调,把人们重新带到乐曲开始部分的战斗场面,其中不乏模进、转调的手法,但始终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真挚、朴实、热情和勇武等性格因素。
(三)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调性特点
肖邦的《A大调波兰舞曲》创作上调式体系的使用,除了继承 19 世纪最常见的大小调音阶体系外,还选用波兰民间旋律常见的里底亚、弗里吉亚等中古调式。这样的调式结构强调了《A大调波兰舞曲》与波兰民间音乐的关系,突出了音乐的淳朴风味。[8]
而具有色彩性的转调又是肖邦在《A大调波兰舞曲》常用的手法。如图五所示,先是转入A大调的下属方向调D大调,又转到降B大调再转到C大调。频繁转调,就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性和音乐要展开发展的强烈愿望。(见谱例5.)
图五 谱例5
大小调的交替使用,在音乐情感的发展上有明显的变化。引入新的主调,这样会使作品出现新的矛盾,产生色彩变化,增强音乐的戏剧冲动。用模进转调、等音转调、远关系转调等作曲技巧,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加强了调性色彩的明暗的比较,增强了音乐的戏剧冲突,使乐句获得诗意发展,最后得到完满终止。
(四)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节奏特色
从《A大调波兰舞曲》的节奏特点来分析,肖邦继承并且发展了波兰舞曲原来的很多特点,从而让他的音乐显得更加刚劲有力,并且这些节奏之中最典型的节奏应该就是左手进行伴奏的节奏型,这个节奏型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节奏公式:就是在主题出现的时刻左手进行伴奏的节奏型,是一个八分的音符以及两个十六分音符,之后就是四个八分的音符,在肖邦创作的所有波兰舞曲的作品中这种节奏型大部分都出现在其中,所以这种节奏型可以说是肖邦创作波兰舞曲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之一,同时这样的节奏能够让人产生一种前进的步伐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表现了波兰这个民族非常坚强、勇敢的个性。
在图六中,B段三十六小节,依然运用了规整的推进型军队行进节奏,这种节奏型一直漫洒在波兰舞曲中,描绘了波兰勇士们那强健的体魄、豁达的襟怀和深刻而动人的忠诚,闪烁着骑士般的灵魂。[8]其取材来自波兰民族民间××× ×× ××的节奏,前八后十六紧接着四个八分音符的律动给人一种向前推进的感觉,描写了波兰武士不畏艰险勇敢前进的坚定信心。(见谱例6.)
图六 谱例6
这种节奏一直出现在左手,并且长达三十二小节,给人一种强烈推进的感觉,展现了波兰武士不畏艰险勇敢前进的生动画面。像这种固定型的节奏公式都基本贯穿于整个波兰舞曲中,体现了肖邦对波兰民族的素材取之于民表现于民。
然后中间出现了三小节的二分音符颤音加双手的三十二分音符。(见谱例7.)
图七 谱例7
双手同时奏出二分音符的长颤音制造了一种紧张、压力、喘不过气的紧迫感,犹如硝烟弥漫的战斗厮杀前的场面,紧接着又用双手同时奏出四个三十二分音符好像军队前进的步伐,表现了波兰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自由,在残酷、凶险的战争面前绝不退缩、视死如归的决心。
综上所述,肖邦在《A大调波兰舞曲》中,不但表现了民族情感还体现了民族风格的特质,他将波兰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并且赋予了战斗性、英雄性、舞蹈性和戏剧性,运用波兰音乐素材加以提炼、创新、运用,发展刻画出极具“军队”气质的波兰人民这一英雄形象,并在较短的篇幅内完美的展现了自己对波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表达了他对本民族文化及人民的热爱。
三、肖邦的民族精神对世界音乐发展的影响以及启示
(一)肖邦的民族精神对世界音乐发展的影响
《A 大调波兰舞曲》这篇宏伟巨作,表达了肖邦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及忧虑,对英雄业绩的追忆与歌颂,对波兰人民斗争的鼓舞,以及对民族胜利的深切期望,并成为他后半生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内容,[9]体现出了他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植于波兰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土壤之中的肖邦著作,其艺术性与思想性相通,并与波兰民族音乐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他的作品体裁都是从不同角度分别反应了本民族的历史和民生习俗,从而铸成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朽篇章。
19 世纪后半叶民族乐派的兴盛,是以他为先例的,他是民族乐派的一位先驱人物,由他在波兰形成了19世纪初第一个民族乐派。肖邦着意把自己民族的节奏和旋律移入欧洲音乐,创造出一种可称之为波兰民族的音乐。他的例子后来成了很多作曲家的榜样,他本国的同胞更乐于承认是肖邦为他们建立了一个波兰的民族乐派,与其他民族乐派并列而无愧。
肖邦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体现在创作特征上的民族风格特色,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灵活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启发了很多作曲家和音乐创作者的效仿。肖邦之后的很多音乐家,都开始深入思考和了解民族音乐的本质和精髓,很多的音乐家都得到了有益的启示。[10]许多民族主义的音乐家,如格里格、斯美塔纳、德沃夏克和俄国的强力集团等人,都效仿他的做法,在西方音乐艺术的体系中,注入了本民族的血液和音乐素材。鲁宾斯坦、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人,也都受到过肖邦的创作的影响。在钢琴写作方面,同时代音乐家舒曼、李斯特都从他那里获益良多,李斯特、勃拉姆斯写作练习曲,都是师从肖邦。门德尔松、格林卡对肖邦也非常崇敬。法国作曲家拉威尔让同行摒弃“无内在含意的音乐”,要“像肖邦那样作曲”。在和声方面,肖邦不仅影响了李斯特、瓦格纳,而且影响了勋伯格早期的钢琴作品。
肖邦对后期浪漫主义音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钢琴作品中那自由的结构和旋律以及和声语言给浪漫主义提供了主要成分,他的单乐章大型结构为以后的作曲家开创了先例,使之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主要形式。肖邦的钢琴作品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在形式上则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音乐语言中浸透着民族的特征;在作品体裁上也吸取了民间的因素。在音乐体裁及结构形成的运用方面,肖邦是个大胆的革新者。他从思想内容的表达出发,既不抛弃传统,又不受其制约,创造出许多形式内容统一的独特体裁和具有民族特点的浪漫主义结构形式。在他的音乐中包含着深刻的民族内容,波兰的民间音乐对于肖邦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不但采用民间的音乐体裁,而且使民间音乐的因素渗透在许多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中。但对于民族音乐,肖邦很少原封不动地照搬采用,我们在肖邦的作品中很难找到他直接引用的波兰民歌的例子,但却能从中一下就听出波兰民间音乐的特点来,因为作曲家准确地把握了它们的实质,经过作曲家的发展和创造变形,重新予以加工,吸取其精华,保存其精髓,从而起到了发展民间音乐的作用。他用音乐述说着祖国的痛苦,喊出了一个民族的愤怒和反抗的声音,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生活的侧面。
肖邦的作品充满激情、富有诗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个性,继承和发扬了18世纪和19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扩展了欧洲 19 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 19 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作用。
(二)肖邦的民族精神给我的启示
肖邦的钢琴作品则是众多钢琴作品中最耀眼的明珠,它们以充满诗意的浪漫气息和极富特色的民族情怀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肖邦的民族精神给今天许多从事音乐创作的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和有益的启示[11]。一部音乐作品存在的价值和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为世界音乐发展所贡献的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以及新的创作技法。只有在作品中表现出了自身的民族特性,它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艺术,成为永恒的艺术。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一种民族的‘文学或音乐只有在为世界艺术所贡献出的新的声音和色彩不仅仅是地方色彩而已的情况下,它才具有普遍的价值和重要性。民族主义只有在它既能吸收又能被吸收的条件下才是世界艺术积极的收获’。” [12]
肖邦的音乐语汇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所共有的特点:旋律悠长,气息宽广,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冥冥之中感受到的是纯粹的波兰民间音乐的气质——高贵、典雅而又热情奔放。更为重要的是,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波兰民族的苦难和解放斗争精神,代表着世界上所有被压迫民族的苦难和反抗,是作为人类普遍的典型来表达的。”
这一点,才是肖邦音乐作品历经岁月,日久弥新的真正原因。肖邦的创作道路深刻地说明,一个音乐家只有当他能将自己的创作同自己那个时代的进步潮流紧密联系,反映时代、反映民族的声音,他的音乐才能真正获得民族和时代的承认。在音乐创作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传统和敢于创新。在这方面,肖邦的音乐积累了可供我们借鉴的、有价值的艺术经验。肖邦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他对音乐的民族化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不允许在对民族音乐进行加工处理时歪曲和损害它,然而,在创作上又从不受民间音乐素材的束缚。他的玛祖卡舞曲主题从来不机械地采用原有的民间旋律,而是努力体会这种音乐的特质后给予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玛祖卡舞曲的艺术水平,又保持着这种民间素材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特色。这对于一些不能深入体会和了解自己民族音乐的本质和精髓,而只是满足于模仿、照搬的人来说,难道不能从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吗?
再以中国的音乐而论,近些年来,流行音乐在音乐界大行其道,大有包揽、取代民族音乐之势。殊不知,艺术不是技术,艺术是有情感的,它有着与民族文化核心的紧密联系。承认各民族有自己的音乐传统和体系,承认各民族音乐传统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充分的社会价值,这才是应有的科学态度。鉴此,150 多年前的肖邦,无疑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注重音乐的民族性,肖邦的音乐创作中这一明显的特征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
结语
为了阐释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民族特征的真正内涵,本文先是通过深入了解肖邦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深入到具体的《A大调波兰舞曲》音乐本身,以他创作的音乐语言为基点,从调性、和声、旋律、节奏分析体会肖邦在《A大调波兰舞曲》中民族特征的体现,也对波兰民族音乐与其中的民族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把握。任何精神的内涵只能通过对音乐本身的透视才能够阐释,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中形象深刻的表现出肖邦热爱祖国和对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无比眷恋,在他的《A大调波兰舞曲》中,肖邦以自己满腔的热情和无限的激情,将波兰舞蹈音乐和民间音乐有机的运用到钢琴音乐中,把生动的节奏旋律、和声音响装饰、宏大的音乐形象,通过高超的钢琴作曲技巧展示在我们面前。肖邦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民族自由解放事业的向往,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珍爱全都在他满腔热情和投入全部心血的音乐创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致 谢
参考文献:
[1][7]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1.
[2]胥必海.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4-7.
[3]刘畅.论肖邦对钢琴器乐体裁的创新[J].时代文学,2009(19).
[4]宋姗姗. 论肖邦音乐的总体特征[J].活力,2011(06).
[5]唐榕. 试论肖邦钢琴作品中的民族精神[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6(12).
[6]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e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80.
[8]韩秀坤.谈肖邦音乐的民族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6):71.
[9]段志敏.民族音乐的光辉典范——试论肖邦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及其对民族乐派的影响[J].作家,2009(4):26.
[10]Donald J·Grout.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J]. W·W·Norton Company, 2000(12).
[1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2]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肖邦生平简介及《A大调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 2
(一) 肖邦生平简介2
(二) 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2
二、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民族特征的具体表现 2
(一)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丰富的和声 2
(二)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诗意的旋律语言特征 3
(三)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调性特点 5
(四)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节奏特色 5
三、肖邦的民族精神对世界音乐发展的影响以及启示 7
(一)肖邦的民族精神对世界音乐发展的影响 7
(二)肖邦的民族精神给我的启示 7
结语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探析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的民族特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