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e及水分对土壤砷有效性和小麦吸收的影响
砷是环境中主要无机污染物之一,砷在农作物中的积累是砷进入食物链的主要途径。通过外源调控措施改变土壤中砷的结合状态将会影响植物对砷的吸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来研究P、Fe和不同水分含量对土壤砷有效性和植物吸收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Fe处理能吸附土壤溶液和植物地上部砷元素缓解砷毒害,但对不同分级处理下的土壤砷各有效态效果各不相同。施加不同形态磷酸盐后,土壤溶液中砷的浓度显著增加,其中以不加铁的Ca(H2PO4)2处理最明显。但是小麦地上部分砷的含量与土壤溶液中砷的浓度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饱和水处理时土壤溶液和土壤各提取态砷的含量略高于干湿交替处理,但没有显著差异。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供试土壤 2
1.2供试材料 2
1.3盆栽试验2
1.3.1植物培养方法2
1.3.2 植物样品砷含量测定2
1.3.3 土壤中不同结合态砷的提取3
1.3.4 砷含量的测定3
1.4 数据处理3
2 结果与分析3
2.1土壤溶液砷含量3
2.2小麦地上部分砷含量4
2.3土壤分级处理各级砷含量4
2.4小麦地上部砷含量与土壤砷之间的关系5
3讨论 6
3.1铁对土壤砷形态和小麦砷吸收的影响6
3.2磷对土壤砷形态和小麦砷吸收的影响7
3.3不同水分含量对土壤砷形态和小麦砷吸收的影响7
致谢7
参考文献8
P、Fe及水分对土壤砷有效性和小麦吸收的影响
引言
引言 砷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有污染效应的类金属,含砷物质常被用作一些工农业生产原料,由此引起的砷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1]。尽管土壤对积聚的金属元素有一定净化作用,但由于土壤环境容量不是无限的[2],所以当含砷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经常会因为砷在土壤中不能得到充分净化而积累,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砷污染[3]。而且重、轻工业大规模生产环节所产生的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气、废渣等也会携带砷并散落在土壤中,进而造成土壤砷污染[4]。
与植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的元素不同,砷对植物而言是非必需元素,而且对植物有显著的毒害作用[5],研究表明植物体内的砷含量、砷有效形态和植物的某些生理特性与其所生长土壤的砷含量、砷的不同形态有明显的关系[6]。
砷进入土壤后,一小部分溶解在土壤溶液中,一部分吸附在土壤胶体上,大部分转化为难溶性砷化物[7]。因此,砷在土壤中的结合形态可分溶解在土壤溶液中的砷(水溶态砷)、吸附在土壤粘粒和其他金属难溶盐表面的砷(交换态砷)、形成难溶性的砷酸盐(难溶态砷)3 类[8]。在三种土壤砷结合形态中,前两种结合形态的砷(水溶性砷和吸附性砷)生物有效性相对较高,易被根系吸收,所以总称为可结合态砷或有效态砷,为土壤活性砷,而第三种难溶态砷因其难溶性则不易被生物吸收[9]。
添加土壤改良剂降低土壤中砷的生物有效性是有效治理砷污染土壤的途径之一。土壤改良剂包括石灰、含铁化合物、粉煤灰、硅灰和炉渣等[10]。根据砷污染土壤的特性,研究了不同的P溶液、Fe元素以及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中砷有效性和植物砷吸收的影响。旨在探讨降低农作物食用部分砷含量的技术措施,对提高人民的健康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砷污染土壤采自广东省汕头市钨矿区周边的稻田。稻田耕作层土壤采集后经自然风干,过4mm筛。过筛后砷污染土与非污染土3:7混合均匀,平衡待用。最终土壤中砷含量为145 mg kg1。
1.2 供试材料
本实验所用的小麦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镇麦5号。
1.3 盆栽试验
1.3.1 植物培养方法
实验采用磷、铁及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复合处理。磷选用三种不同的磷酸盐(P1:K3PO4 ,P2:KH2PO4 ,P3:Ca(H2PO4)2)处理,以不加磷的组为对照;铁以FeCl3形式提供(浓度为0.25% Fe,w:w);并以称重的方式保持不同水分处理(W1:水分含量28%29%,W2:干湿交替处理,水分含量为1428%),具体处理情况见表1。盆栽实验于温室中进行。每盆装入1kg混合均匀的供试土壤,并进行以上处理。每隔15天取一次土壤溶液,标记好后妥善放置,用于测定土壤溶液中的砷含量。取完第二次土壤溶液后,将刚萌发一天的小麦种子均匀地播种到土壤里,播种15天后再取一次土壤溶液。播种六周后将小麦从地上0.5cm处剪下,洗净后放置在标记好的信封里,60℃烘至恒重,用于测定砷含量。将土壤自然风干后取少量用于测定土壤中各种结合态砷的含量。
表1.具体处理情况
P
Fe
水分
具体处理
CK
+Fe
W1
CK+Fe+W1
+Fe
W2
CK+Fe+W2
Fe
W1
CKFe+W1
Fe
W2
CKFe+W2
K3PO4
+Fe
W1
P1+Fe+W1
+Fe
W2
P1+Fe+W2
Fe
W1
P1Fe+W1
Fe
W2
P1Fe+W2
KH2PO4
+Fe
W1
P2+Fe+W1
+Fe
W2
P2+Fe+W2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供试土壤 2
1.2供试材料 2
1.3盆栽试验2
1.3.1植物培养方法2
1.3.2 植物样品砷含量测定2
1.3.3 土壤中不同结合态砷的提取3
1.3.4 砷含量的测定3
1.4 数据处理3
2 结果与分析3
2.1土壤溶液砷含量3
2.2小麦地上部分砷含量4
2.3土壤分级处理各级砷含量4
2.4小麦地上部砷含量与土壤砷之间的关系5
3讨论 6
3.1铁对土壤砷形态和小麦砷吸收的影响6
3.2磷对土壤砷形态和小麦砷吸收的影响7
3.3不同水分含量对土壤砷形态和小麦砷吸收的影响7
致谢7
参考文献8
P、Fe及水分对土壤砷有效性和小麦吸收的影响
引言
引言 砷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有污染效应的类金属,含砷物质常被用作一些工农业生产原料,由此引起的砷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1]。尽管土壤对积聚的金属元素有一定净化作用,但由于土壤环境容量不是无限的[2],所以当含砷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经常会因为砷在土壤中不能得到充分净化而积累,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砷污染[3]。而且重、轻工业大规模生产环节所产生的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气、废渣等也会携带砷并散落在土壤中,进而造成土壤砷污染[4]。
与植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的元素不同,砷对植物而言是非必需元素,而且对植物有显著的毒害作用[5],研究表明植物体内的砷含量、砷有效形态和植物的某些生理特性与其所生长土壤的砷含量、砷的不同形态有明显的关系[6]。
砷进入土壤后,一小部分溶解在土壤溶液中,一部分吸附在土壤胶体上,大部分转化为难溶性砷化物[7]。因此,砷在土壤中的结合形态可分溶解在土壤溶液中的砷(水溶态砷)、吸附在土壤粘粒和其他金属难溶盐表面的砷(交换态砷)、形成难溶性的砷酸盐(难溶态砷)3 类[8]。在三种土壤砷结合形态中,前两种结合形态的砷(水溶性砷和吸附性砷)生物有效性相对较高,易被根系吸收,所以总称为可结合态砷或有效态砷,为土壤活性砷,而第三种难溶态砷因其难溶性则不易被生物吸收[9]。
添加土壤改良剂降低土壤中砷的生物有效性是有效治理砷污染土壤的途径之一。土壤改良剂包括石灰、含铁化合物、粉煤灰、硅灰和炉渣等[10]。根据砷污染土壤的特性,研究了不同的P溶液、Fe元素以及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中砷有效性和植物砷吸收的影响。旨在探讨降低农作物食用部分砷含量的技术措施,对提高人民的健康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砷污染土壤采自广东省汕头市钨矿区周边的稻田。稻田耕作层土壤采集后经自然风干,过4mm筛。过筛后砷污染土与非污染土3:7混合均匀,平衡待用。最终土壤中砷含量为145 mg kg1。
1.2 供试材料
本实验所用的小麦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镇麦5号。
1.3 盆栽试验
1.3.1 植物培养方法
实验采用磷、铁及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复合处理。磷选用三种不同的磷酸盐(P1:K3PO4 ,P2:KH2PO4 ,P3:Ca(H2PO4)2)处理,以不加磷的组为对照;铁以FeCl3形式提供(浓度为0.25% Fe,w:w);并以称重的方式保持不同水分处理(W1:水分含量28%29%,W2:干湿交替处理,水分含量为1428%),具体处理情况见表1。盆栽实验于温室中进行。每盆装入1kg混合均匀的供试土壤,并进行以上处理。每隔15天取一次土壤溶液,标记好后妥善放置,用于测定土壤溶液中的砷含量。取完第二次土壤溶液后,将刚萌发一天的小麦种子均匀地播种到土壤里,播种15天后再取一次土壤溶液。播种六周后将小麦从地上0.5cm处剪下,洗净后放置在标记好的信封里,60℃烘至恒重,用于测定砷含量。将土壤自然风干后取少量用于测定土壤中各种结合态砷的含量。
表1.具体处理情况
P
Fe
水分
具体处理
CK
+Fe
W1
CK+Fe+W1
+Fe
W2
CK+Fe+W2
Fe
W1
CKFe+W1
Fe
W2
CKFe+W2
K3PO4
+Fe
W1
P1+Fe+W1
+Fe
W2
P1+Fe+W2
Fe
W1
P1Fe+W1
Fe
W2
P1Fe+W2
KH2PO4
+Fe
W1
P2+Fe+W1
+Fe
W2
P2+Fe+W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mkx/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