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蔓枯病抗性鉴定及生防菌生防效果研究(附件)
目 录
1引言 1
1.1蔓枯病病原形态特征 1
1.2蔓枯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1
1.3甜瓜蔓枯病防治措施 2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2材料与方法 4
2.1供试材料 4
2.2测定方法 4
2.3数据分析 5
3.1不同品种甜瓜对蔓枯菌致病性的反应 6
3.2生防菌F菌株对甜瓜蔓枯病的生防效果实验 9
3.2.1生防菌F菌处理3天后生防效果 9
3.2.4生防菌F生防效果分析 10
4讨论 11
4.1 致病性 11
4.2生防效果 11
参考文献 14
1引言
甜瓜蔓枯病主要发生于甜瓜生长中后期,是甜瓜生长中一种重要病害,发生部位大多位于甜瓜茎杆基部和节间部,病斑呈水渍状,状如椭圆形或菱形,病斑部位出现龟裂,并有褐色胶状物分泌,干燥后呈红褐色或黑色状,生长后期由外向内逐渐呈灰白色斑,严重的表皮开裂,呈干腐状,表面散生黑色小点及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1]。经调查,甜瓜蔓枯病在温室大棚,早春,冬季,秋后均有发生。相比较而言,危害程度比甜瓜枯萎病,甜瓜疫病高出很多。影响甜瓜长势,死亡率达到3040%,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国内众多学者对蔓枯病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没有受到重视,尤其是江苏,而且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地域差异,蔓枯菌株差异,季节差异,很难获得良好的孢子。
1.1蔓枯病病原形态特征
瓜类蔓枯病蔓枯菌属泄根亚格孢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通常和枯萎病一起出现,分分生孢子梗是叶片且主要是合生的。在最初的埋生之后,他们突破了表皮并暴露于球形外观。他们是球体或扁球体。分生孢子的壁是浅棕色的。顶部是乳白色的,并且器孔很明显。分生孢子短而圆,呈圆柱状。无色透明,两端较圆,直立,初始晶胞,后生1个隔膜。子囊烧瓶状或球形,单独生长在叶的一面,突出表皮,深棕色;子囊杆状,无色透明,笔直或略弯曲;子囊孢子无色透明,短杆或纺锤形,分开,上部细胞较宽,顶部较钝,下部孢子较窄,尖端稍微尖锐,并且膜片收缩。
1.2蔓枯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症状
1.2.1.1叶片
叶片初步呈现水渍状病斑,经过一段时间扩展到直径为12厘米的褐色病斑,呈不规则形,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颜色逐渐变深,呈褐色,和其他未发病补位有明显的分界线,病斑呈轮纹状。随着病情发展,整片子叶被侵染,枯死。真叶发病时主要在叶边缘,主要产生V字形或者半圆形病斑,且病斑较大,颜色呈黄褐色到深褐色,大多有轮纹产生,发病部位极易干燥破碎。叶柄也会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斑出现小黑点,潮湿阴寒天气易腐烂脱落。
1.2.1.2茎蔓
幼苗期,茎部发病,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斑较小,病斑扩散极快,向上下发展,引起幼苗枯萎死亡。成株期,发病部位大多位于茎基部茎节以及叶柄发病初期茎基部和分枝处出现水渍状灰绿色菱形或条形病斑, 向上蔓延到各茎节, 逐渐形成黄白色的长条形或椭圆形凹陷斑, 患病部位有时分泌出黄褐色、橘红色至黑红色胶状物。病斑后期散生黑色小颗粒。潮湿时表皮腐烂露出维管束,呈麻丝状[2]。
1.2.1.3果实
果实发病,在靠经地面的地方容易感染,病斑呈油渍状,圆形,之后颜色变为暗褐色病斑变大凹陷,果皮干燥分裂,果肉木栓化,通常为星裂状,发病后期,果实腐烂,病斑出现小黑点,甜瓜卷须被病害侵染后迅速失去水分然后枯死,病斑产生极多小黑点,会产生琥珀色胶质物。蔓枯病的危害部位没有根部和维管束,蔓枯菌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座会产生黑色小点,大多位于发病后期的病斑[23]。
1.2.2发病规律
通常有球腔菌引发,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已经死亡的植株尸体或者土壤中过冬,第二年春天,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通过风,雨水,空气或者种子传染使新株发病,也可以从茎节、叶边缘的水孔、叶片、植株伤口侵染,以此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4]。通常在高温高湿、叶片浓密、重茬、低洼地、通风不好、透光不好、土壤贫瘠、整理藤蔓伤口太多,尤其容易被蔓枯病侵染。
1.3甜瓜蔓枯病防治措施
1.3.1农业防治
蔓枯病属连坐病害,可实行23年轮作,要与非瓜类作物轮作,每年每茬作物拉秧后要彻底清除田间残枝落叶,将收集的残枝落叶集中处理消毒[5];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将种子放入5055摄氏度温水浸泡2030分钟后在播种,可以催芽也可以种子消毒。也可以用种子质量0.3%到50%的朴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采用滴灌法,覆膜以后在膜下埋管滴灌,要合理的降低种植密度,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施肥,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适时追肥,在生长的中后期尤为注意,避免植株脱肥。在植株生长过程中,去除老叶,去除残败的叶片藤蔓也可以防治病害发生,发病后加强病后管理,通风通光[68]。
1.3.2物理防治
从蔓枯病侵染部位可以寻找一些防治方法,蔓枯病主要侵染甜瓜的茎杆基部,将其侵染传播部位阻挡可以有效的防治蔓枯病,这里我们可以采用高脂膜覆盖甜瓜茎杆基部来完成,高脂膜是高分子化合物[9],可以有效地阻挡病原菌侵染,但是不能将蔓枯菌杀死,所以属于物理防治范畴。从源头阻挡病原菌侵入或传播,有效的限制病菌蔓延,是一种既环保有高效的防治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