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成分聚类分析对番茄种子引发剂的筛选

本实验以番茄品种“果砧一号”为实验材料,通过不用浓度GA(赤霉素)、PEG6000(聚乙二醇)、SA(水杨酸)、NaCl(氯化钠)、CaCl2(氯化钙)引发后,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以及活力指数,比较了不同引发剂的引发效果。在此基础上,将主成分聚类分析应用于种子引发的筛选。依据贡献率,将第一主成分发芽势作为筛选依据,将引发剂引发种子的效果从高到底排列为GA(赤霉素)、PEG6000(聚乙二醇)、SA(水杨酸)、NaCl(氯化钠)、CaCl2(氯化钙)。由此认为赤霉素促进番茄种子萌发效果好,适宜浓度赤霉素能促进番茄种子快速萌发。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实验材料 2
1.2实验方法 2
1.3测定方法 2
1.4数据分析 2
2 结果与分析 2
2.1各引发剂对番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 2
2.2各引发剂对番茄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4
2.3各引发剂对番茄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5
2.4各引发剂对番茄种子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 5
2.5基于主成分综合分析各引发剂对番茄种子的影响6
2.5.1各引发剂处理下番茄种子各项指标的相关关系6
2.5.2 提取主成分 6
2.5.3按引发能力对各引发剂的能力划分7
3讨论 8
3.1种子引发剂的筛选结果8
3.2种子引发作用原理的讨论8
致谢 9
参考文献9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对番茄种子引发剂的筛选
引言
引言
番茄是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的重要蔬菜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中具有重要作用。番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性喜温,因为口感好,味道酸甜而广受人们喜爱。随着农艺技术的进步,大棚蔬菜的大面积发展,番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对种子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但是由于生产技术不高、土地管理不科学、储存方式等问题,导致种子非自然老化现象严重[1]。种子裂变后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在生产中就会出现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芽率低,出苗不整齐,苗期病害严重[2],这些问题使得番茄产量大大降低,直接损害农民与生产者的利益。
种子引发室通过引发主要通过渗透调节、温度调节、和激素调节等方法来使种子缓慢吸涨,从而刺激种子萌发的方法。该方法最早由Heydecker提出[3],经引发后能提高种子活力、增强抗逆性、增强苗期抗病性 [4]。
主成分聚类分析法是先以各原始指标为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得出不同的主成分得分,再将各主成分得分作为评价新指标进行聚类分析[5]。这一措施不仅减少了计算量,排除了主观随意性,而且克服了原本的方法因原始数据量大、信息复杂 而造成结果偏离实际较远的缺点,提高了综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6]。
目前,对种子引发已有较多研究,多集中在种子萌发前处理、引发剂促进种子萌发的生理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体内激素含量的增加[7]。在种子引发过程中,常用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等指标作为引发剂筛选指标,如何更有效的对种子引发效果进行筛选,还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将各项指标降维处理,采用最能代表种子生长的指标作为评价引发剂好坏的标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果砧1号”,由北京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实验于2016年6月到12月在大学蔬菜生理生态实验室进行,
1.2 实验方法
选择饱满度和大小一致的种子,用0.5% 次氯酸钠消毒5 min,用蒸馏水冲洗3次,然后放置于直径为9 mm培养皿中,每处理1个培养皿,每个培养皿中放入50粒种子(3次重复),然后在每个培养皿中加入20 ml配置好的引发溶液(引发液体需完全浸过种子),溶液分别为:SA(水杨酸)、GA(赤霉素)、PEG6000(聚乙二醇)、NaCl(氯化钠)、CaCl2(氯化钙),在20℃黑暗条件下引发处理24 h。
引发结束后,将种子用去蒸馏水冲洗2 min,用吸水纸吸干种子表面水分后并放置于吸水纸上,在25℃下自然回干24 h至初始含水量。然后将种子置床于9 cm的铺两层滤纸的培养皿中,放在GXZ智能型光照培养箱中进行25℃/20℃(白天/黑夜 12 h/12 h)发芽试验。每个培养皿放入50粒种子(3次重复)。
1.3 测定方法
每天观察统计发芽数并几率培根长,最后计算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5项发芽指标,初期统计天数(用于计算发芽势)为第5天,终期统计天数(用于计算发芽率)为第7天。各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种子发芽势(%)=初期发芽种子数(第5天)/供试种子数×100%
种子发芽率(%)=终期发芽种子数(第7天)/供试种子数×100%



其中Gt为不同发芽天(计数7 d)的发芽种子数,Dt为相应发芽天数,S为胚根长。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用Excel 2010与SPSS数据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引发剂对番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 图一直观反映了各引发剂对番茄种子萌发起到了促进的作用。GA(赤霉素)处理过后的种子发芽率以及发芽势最高,PEG(聚乙二醇)比SA(水杨酸)的促进效果稍好, Nacl(氯化钠)对番茄种子的促进作用稍低,CaCl2(氯化钙)的促进效果最差。通过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方差分析除了CaCl2于CK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所有引发剂于CK的差异均显著,图标显示引发剂处理下的番茄种子明显比CK处理下的番茄种子萌发迅速,PEG促进种子萌发最快。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12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