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涂自动传输线弯道结构设计
喷涂自动传输线弯道结构设计[20191208103013]
摘要
传输线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相关技术也比较成熟,其中的辊道传输线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在辊道传输线中直道部分的设计相对简单,而弯道设计则比较复杂,且方案较多。与传统设计方案的传输线弯道相比,本设计方案在实现传输线转弯的基础上,能有效避免传输线上物品的相互碰撞及物品和传输线本身的碰撞,在生产实践中对于一些特殊物品的输送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查阅资料和思考,本文对该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设计。
本文首先在参考多种相关传输线弯道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了弯道的整体方案和机械结构,在原有辊道直道的基础上增加了特殊切口的辊子来实现传输线上物品的转向运送。板料进入弯道后,在与直道辊子垂直的辊子作用下进入弯道,并且在辊子上有一个切口可有效避免板料的碰撞。本设计将直道的动力通过蜗轮蜗杆机构传输到弯道的辊子上,实现传输线在弯道同步和自动运输,可有效节省空间和设计成本。
关键字:弯道自动传输线辊道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发展现状 1
1.3本章小结 3
第二章 自动传输线弯道方案及机构设计 4
2.1 引言 4
2.2 能实现直角转弯的方案 4
2.2.1 辊道回转台运转 4
2.2.2 滚珠台转运 5
2.2.3 具有特殊构造的辊子转运机构 5
2.2.4 方案分析 6
2.3 最终设计方案 6
2.3.1 带切口辊子工作原理 6
2.3.2 弯道输送过程 8
2.4 方案设计总结 8
第三章 自动传输线弯道机械结构设计 10
3.1 自动传输线传动方式确定 10
3.1.1 齿轮驱动方式 10
3.1.2 胶带驱动方式 12
3.1.3 链条驱动方式 12
3.1.3 方案确定 13
3.2 辊道的设计与计算 13
3.3 弯道传动比计算及减速器设计 15
3.4 电动机选择 17
3.4.1 驱动力计算 17
3.4.2 电动机功率计算 18
3.5 减速器的选择 19
第四章 辊筒设计 20
4.1 单链辊筒设计 20
4.2 弯道辊子设计 21
第五章 结论 22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4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辊道传输线广泛在生产实践中,其中的管道传输线的弯道设计具有形式多样适应性不强的特点。在工程实践中喷涂自动传输线弯道由其自身工作环境的影响,许进行特殊设计。规格为长*宽*厚(800*800*20)的硬物体表面喷涂涂料后,进入烘干通道内进行烘干,烘干通道比较长,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所以生产线向上布置,为了减少中间传输过程的过多节点环节,设计弯道自动传输的结构形式,使确定规格的物体能够自动完成上下弯道,不需要增加过多控制节点。
在辊道传输线中直道部分的设计相对简单,而弯道设计则比较复杂,且方案较多。由于与传统设计方案的传输线弯道相比,本设计方案在实现传输线转弯的基础上,能有效避免传输线上物品的相互碰撞及物品和传输线本身的碰撞,在生产实践中对于一些特殊物品的输送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1.2发展现状
1868年,在英国出现了带式输送机;1887年,在美国出现了螺旋输送机;1905年,在瑞士出现了钢带式输送机;1906年,在英国和德国 出现了惯性输送机。此后,输送机受到机械制造、电机、化工和冶金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断完善,逐步由完成车间内部的输送,发展到完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甚至城市之间的物料搬运,成为物料搬运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辊道输送机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安装和维修、适应性强的特点,所以在任何规模的生长线上都得到广泛运用,其总体结构已经很成熟,现在发展变化不是很大,但是在一些特殊场合普通传输机不能很好适应工作环境,如弯道设计就有很多方案,且大多是不同方案针对不同的生产环境,所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有比较有些的弯道转向解决方案涌现出来。
如图1-1所示, 这是一种无动力辊筒传输机。无动力辊传输机由于传输线的辊筒自身不能提供传输动力,所以辊道上的物品需要在外力或自身重力作用下来实现运输,具有输送量大等特点。
图1-2 动力辊筒传输机 图1-1 无动力辊筒传输机
如图1-2所示,这是动力辊筒输送机,动力辊筒输送机适用于底部是平面的物品输送,能够实现多品种共线分流输送的特点。具有输送能力大,搬运轻便,维修方便的特点,由于动力滚筒由电机驱动,传输线的输送量,传输速度可以根据实际生产和分配的不同要求选择,所以是输送机类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转弯辊筒输送机依靠锥形辊筒来完成货物的转弯输送,主要由辊筒、支腿、拉撑、驱动装置、调速装置、调节脚等部件组成,具有输送量大、运送轻便、方便维护等特点,是输送机类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辊筒输送机适用于底部是平面的物品输送。具有能够实现多品种共线分流输送的特点。
图1-3 90°转弯辊筒输送机 图1-4 180°转弯辊筒输送
如图1-3所示是一种90°转弯辊筒输送机,此类型传输机与直道辊道传输机连接可实现传输线的90°转弯,在图片中展示的是无动力辊,所以在传输过程中需要外部动力来实现物品的输送。
如图1-4所示为180°转弯辊筒输送机,此类型传输机与直道辊道传输机连接可实现传输线的180°转弯,有电机提供动力,能实现较快输送,输送效率高,且结构紧凑,节省空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如图1-5所示,这是一种直角转弯辊筒输送机,这种动力辊筒输送机将物品传输直线输入直角弯,再由与辊道垂直的链条来实现货物直角换向。直角转弯辊筒输送机主要用于板状硬质物品的传送,具有传送速度快,传输精度高等特点。
图1-5 直角转弯辊筒输送 图1-6 伸缩式辊筒输送
如图1-6所示,是可伸缩的辊筒输送机,使用可伸缩的组件来运输物品。机体变向自如,角度可随意调节,支腿高度可以控制。
1.3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课题研究背景,结合目前市场上传输线弯道一些现有产品,简要介绍了传输线弯道设计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对于传输线弯道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为后续最终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第二章 自动传输线弯道方案及机构设计
2.1 引言
此次要完成的是喷涂自动传输线弯道结构设计,传输线上长*宽*厚(800*800*20)的硬物体表面喷涂涂料后,进入烘干通道内进行烘干,该弯道处在此工段,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物体表面喷涂涂料后烘干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相互摩擦和碰撞致使物体表面涂料在传输过程中脱落。故而不能采用单纯的辊子弯道或有锥度的辊子弯道,必须在实现转弯的基础上解决传输物体之间、传输物体与辊道的摩擦碰撞问题。由于圆弧弯道不同点的线速度不一样,很难避免速度差造成的打滑,使涂料脱落和辊子磨损严重,并且极易引起传输物品之间的碰撞。综合考虑,采用直角转弯传输机构作为喷涂自动传输线弯道结构设计的方案。
2.2 能实现直角转弯的方案
2.2.1 辊道回转台运转
该转运机构如图2-1所示。辊子支架能沿着支座回转,当需要改变物件运输方向时,先把物件从一条辊道推到支架的辊子排上,然后回转90°,即可把物件运输到另一条辊道上去。支架对准每条辊道时都有相应的定位装置固定他。根据需要,支架的回转可以由人工进行或者采用机械传动。
图2-1辊道回转台机构
2.2.2 滚珠台转运
图2-2 滚珠台回转机构
如图2-2所示,这种机构是在转运台上安装多个滚珠,滚珠可以向任何方向旋转,靠变换推动的方向而使物件从一条辊式输送机、辊道转运到到另一条辊式输送机、辊道上去。为了转运灵活,减少摩擦阻力,每个大滚珠下面都用众多小的滚珠支承着。与辊道回转台相比,他的特点是物件不需要变换位置就能实现转运。
2.2.3 具有特殊构造的辊子转运机构
图2-3 具有特殊构造的辊子转运机构
如图2-3所示,辊式输送机,辊道的交叉处相互交错的装有若干个短辊子,沿短辊子的圆周方向又均匀布置着若干能转动的校滚柱,小滚柱是球面的,其曲率半径与短辊子的曲率半径相同,分别靠短辊子和装在其上的小滚柱能沿着相互垂直的方向转动而实现物件的转运。这种转运机构的特点与滚柱台相同,但制造比较困难。
2.2.4 方案分析
辊道回转台转运机构,主要是用于两相交的辊道传输线,可以方便的实现传输线换道,但是每次换道时都要通过转动回转台来实现,这样就要一定的时间,对于需要实现频繁转弯的传输线效率就比较低。
滚珠台回转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由于滚珠台回转机构自身结构的限制,无法提供驱动力,致使传输物品在弯道需要外加驱动力才能实现转弯 ,这就是结构变得繁琐,且不易实现自动化传输,传输效率较低,不适合快速连续传输。
具有特殊构造的辊子转运机构在交叉部分的辊子上还有转动方向垂直的辊子,所以能够实现传输货物在辊子上两个方向的移动,从图2-3的机构见图可以看出,该机构机构比较复杂,很难给转向区的辊子提供驱动力,若要实现直角转弯也必须从外部提供驱动力,也很难实现高效率传输。
2.3 最终设计方案
在以上三种方案中随让都能实现直角转弯,但在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上都不能满足本课题设计要求,结合上面方案及一些现有的产品,设计出一个能实现自动直角转弯的机构。
如图2-3所示,红色箭头所指方向为传输线物品输送方向,在直角弯出有两对相互垂直的辊子,其中横向分布的辊子的实现货物从直道进入直角转弯区,纵向分布的短辊子实现货物从直角转弯区输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传输线实现了90°转弯,在烘干通道中要实现传输线的180°转弯,只要两个图2-3中方案配合使用就能实现该目的。
图2-3 整体方案简图
2.3.1 带切口辊子工作原理
在直角转弯区有两对带有特殊切口的圆柱辊子,这两对特制的圆柱辊子是在机构的创新之处,下面详细讲述其工作原理:
图2-4
如图2-4所示,在途中为一个辊子的一个工作过程,带有特殊切口圆柱辊子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图2-4的图(1)所示位置为传输的板子进入直角转弯区的过程中,此时带有切口辊子的切口处于上方,由于有切口使辊子与传输的板子之间有一定距离,没有接触,不能提供摩擦力来驱动板子,也就没有该方向的输送运动;在图2-4的图(2)所示位置为传输的板子全部进入直角转弯区,此时,带切口辊子恰好转到与传输的板子相切出,与板子接触,由摩擦力带动板子运动;在图2-4的图(3)所示位置为板子正在从直角转弯区输送出去,在不计板子和辊子之间的打滑时,板子输送速度等于辊子圆周上的线速度;在图2-4的图(4)所示位置是在带切口辊子把板子输送出直角转弯区进入直道或者下一个直角转弯区。
在过去一些能实现直角转弯的辊子传输线中,在传输物品进入直角转弯区过程中受到两个方向的辊子的作用,很容易造成辊子与输送物品的打滑、摩擦,并且会和辊道摩擦。这样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传输货物的磨损和破坏,而且很大的增加了传输线辊道和直角转弯去的磨损。而本方案能很好的解决传统方案穿在的这些问题。传输物品有横向分布的辊子驱动进入弯道转弯区,在进入过程中,横向分布和纵向分布的辊子都在转动,但是在进入这个阶段纵向分布辊子上的切口刚好处于上方,没有和传输物品接触,也就不会对传输物品的运动方向造成影响。而当传输物品完全进入到直角转弯区时,纵向分布辊子上无切口部分刚好转到正上方与输送物品接触,驱动传输物品出直角转弯区,这个过程中纵向分布的辊子略微比横向分布高出,传输物品可以被托起很小的一点高度,可以保证在出直角转弯区过程中横向分布的辊子不会和传输物品接触,很好的解决了辊子与传输物品的摩擦问题。
2.3.2 弯道输送过程
如图2-5所示,是一块板子经过直角弯道的传输过程。在图2-5所示中,板子在直角弯道的传输分为五个小步骤,第一步为板子沿直道向直角转弯区传输;第二步为板子进入直角区;第三步为板子完全进入直角转弯区;第四步为板子出直角转弯区;第五步为进入直
图2-5
道或开始进入下一个直角转弯区。在整个直角弯道的传输过程中板子和纵向、横向分布的辊子之间发生滑动,这就保护了板子表面的涂料,避免了涂料脱落的现象,保证传输板子的质量。在直角弯道转弯过程中巧妙的通过机械机构实现了自动化,可以较快、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输送物品,很好的解决了板子涂料烘干传输线弯道传输问题,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有重大意义。
图中标有数字的是处在传输线上不同位置的板子。3号板子正好处于直角弯出,正要往外输送。在3号板子往外输送过程中仍有一部分处在直角弯里面,所以此时4号板子不能进入直角弯,只有在3号板子完全从直角弯出去后4号板子才能进入直角弯,这就要求每块板子之间有一块板子宽度(800mm)的间距,表面上看每块板子有800mm的间距造成了辊道空间的浪费,但是从板料表面涂料烘干工艺过程来考虑,每块板子之间有间距是有必要的,板子之间有间隙可以避免在传输过程中板子之间的意外摩擦碰撞和在烘干过程中的两块板子的涂料板结在一起影响板子的质量。
2.4 方案设计总结
在总结了一些可以实现直角弯道转向的现有机构,在分析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后,结合涂料烘干过程的工艺特点,设计出本方案。本方案在直角弯道转弯过程中巧妙的通过机械机构实现了自动化,弥补了一些通过传感器、电子实现自动化的不稳定特点,可以较快、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输送物品,很好的解决了板子涂料烘干传输线弯道传输问题,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有重大意义,且结构简单,工艺性好,可行性强,能很好的投入生产实践。
第三章 自动传输线弯道机械结构设计
3.1 自动传输线传动方式确定
辊道传输线的驱动方式主要分人力,重力和电机驱动三种。人力驱动辊道输送装置没有任何动力。货物运输全靠人力推动。重力驱动的辊道输送装置一般具有一定的坡度,使货物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从一处自然移动到另一处。上述两个装置的长处是构造简易,不需要提供动力,成本较低;短处是物品的运输速度很难控制,物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相碰,导致物品受损,在要求物品运输平稳的情况下,应考虑电机驱动辊道装置。
摘要
传输线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相关技术也比较成熟,其中的辊道传输线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在辊道传输线中直道部分的设计相对简单,而弯道设计则比较复杂,且方案较多。与传统设计方案的传输线弯道相比,本设计方案在实现传输线转弯的基础上,能有效避免传输线上物品的相互碰撞及物品和传输线本身的碰撞,在生产实践中对于一些特殊物品的输送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查阅资料和思考,本文对该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设计。
本文首先在参考多种相关传输线弯道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了弯道的整体方案和机械结构,在原有辊道直道的基础上增加了特殊切口的辊子来实现传输线上物品的转向运送。板料进入弯道后,在与直道辊子垂直的辊子作用下进入弯道,并且在辊子上有一个切口可有效避免板料的碰撞。本设计将直道的动力通过蜗轮蜗杆机构传输到弯道的辊子上,实现传输线在弯道同步和自动运输,可有效节省空间和设计成本。
关键字:弯道自动传输线辊道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发展现状 1
1.3本章小结 3
第二章 自动传输线弯道方案及机构设计 4
2.1 引言 4
2.2 能实现直角转弯的方案 4
2.2.1 辊道回转台运转 4
2.2.2 滚珠台转运 5
2.2.3 具有特殊构造的辊子转运机构 5
2.2.4 方案分析 6
2.3 最终设计方案 6
2.3.1 带切口辊子工作原理 6
2.3.2 弯道输送过程 8
2.4 方案设计总结 8
第三章 自动传输线弯道机械结构设计 10
3.1 自动传输线传动方式确定 10
3.1.1 齿轮驱动方式 10
3.1.2 胶带驱动方式 12
3.1.3 链条驱动方式 12
3.1.3 方案确定 13
3.2 辊道的设计与计算 13
3.3 弯道传动比计算及减速器设计 15
3.4 电动机选择 17
3.4.1 驱动力计算 17
3.4.2 电动机功率计算 18
3.5 减速器的选择 19
第四章 辊筒设计 20
4.1 单链辊筒设计 20
4.2 弯道辊子设计 21
第五章 结论 22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4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辊道传输线广泛在生产实践中,其中的管道传输线的弯道设计具有形式多样适应性不强的特点。在工程实践中喷涂自动传输线弯道由其自身工作环境的影响,许进行特殊设计。规格为长*宽*厚(800*800*20)的硬物体表面喷涂涂料后,进入烘干通道内进行烘干,烘干通道比较长,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所以生产线向上布置,为了减少中间传输过程的过多节点环节,设计弯道自动传输的结构形式,使确定规格的物体能够自动完成上下弯道,不需要增加过多控制节点。
在辊道传输线中直道部分的设计相对简单,而弯道设计则比较复杂,且方案较多。由于与传统设计方案的传输线弯道相比,本设计方案在实现传输线转弯的基础上,能有效避免传输线上物品的相互碰撞及物品和传输线本身的碰撞,在生产实践中对于一些特殊物品的输送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1.2发展现状
1868年,在英国
如图1-1所示, 这是一种无动力辊筒传输机。无动力辊传输机由于传输线的辊筒自身不能提供传输动力,所以辊道上的物品需要在外力或自身重力作用下来实现运输,具有输送量大等特点。
图1-2 动力辊筒传输机 图1-1 无动力辊筒传输机
如图1-2所示,这是动力辊筒输送机,动力辊筒输送机适用于底部是平面的物品输送,能够实现多品种共线分流输送的特点。具有输送能力大,搬运轻便,维修方便的特点,由于动力滚筒由电机驱动,传输线的输送量,传输速度可以根据实际生产和分配的不同要求选择,所以是输送机类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转弯辊筒输送机依靠锥形辊筒来完成货物的转弯输送,主要由辊筒、支腿、拉撑、驱动装置、调速装置、调节脚等部件组成,具有输送量大、运送轻便、方便维护等特点,是输送机类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辊筒输送机适用于底部是平面的物品输送。具有能够实现多品种共线分流输送的特点。
图1-3 90°转弯辊筒输送机 图1-4 180°转弯辊筒输送
如图1-3所示是一种90°转弯辊筒输送机,此类型传输机与直道辊道传输机连接可实现传输线的90°转弯,在图片中展示的是无动力辊,所以在传输过程中需要外部动力来实现物品的输送。
如图1-4所示为180°转弯辊筒输送机,此类型传输机与直道辊道传输机连接可实现传输线的180°转弯,有电机提供动力,能实现较快输送,输送效率高,且结构紧凑,节省空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如图1-5所示,这是一种直角转弯辊筒输送机,这种动力辊筒输送机将物品传输直线输入直角弯,再由与辊道垂直的链条来实现货物直角换向。直角转弯辊筒输送机主要用于板状硬质物品的传送,具有传送速度快,传输精度高等特点。
图1-5 直角转弯辊筒输送 图1-6 伸缩式辊筒输送
如图1-6所示,是可伸缩的辊筒输送机,使用可伸缩的组件来运输物品。机体变向自如,角度可随意调节,支腿高度可以控制。
1.3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课题研究背景,结合目前市场上传输线弯道一些现有产品,简要介绍了传输线弯道设计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对于传输线弯道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为后续最终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第二章 自动传输线弯道方案及机构设计
2.1 引言
此次要完成的是喷涂自动传输线弯道结构设计,传输线上长*宽*厚(800*800*20)的硬物体表面喷涂涂料后,进入烘干通道内进行烘干,该弯道处在此工段,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物体表面喷涂涂料后烘干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相互摩擦和碰撞致使物体表面涂料在传输过程中脱落。故而不能采用单纯的辊子弯道或有锥度的辊子弯道,必须在实现转弯的基础上解决传输物体之间、传输物体与辊道的摩擦碰撞问题。由于圆弧弯道不同点的线速度不一样,很难避免速度差造成的打滑,使涂料脱落和辊子磨损严重,并且极易引起传输物品之间的碰撞。综合考虑,采用直角转弯传输机构作为喷涂自动传输线弯道结构设计的方案。
2.2 能实现直角转弯的方案
2.2.1 辊道回转台运转
该转运机构如图2-1所示。辊子支架能沿着支座回转,当需要改变物件运输方向时,先把物件从一条辊道推到支架的辊子排上,然后回转90°,即可把物件运输到另一条辊道上去。支架对准每条辊道时都有相应的定位装置固定他。根据需要,支架的回转可以由人工进行或者采用机械传动。
图2-1辊道回转台机构
2.2.2 滚珠台转运
图2-2 滚珠台回转机构
如图2-2所示,这种机构是在转运台上安装多个滚珠,滚珠可以向任何方向旋转,靠变换推动的方向而使物件从一条辊式输送机、辊道转运到到另一条辊式输送机、辊道上去。为了转运灵活,减少摩擦阻力,每个大滚珠下面都用众多小的滚珠支承着。与辊道回转台相比,他的特点是物件不需要变换位置就能实现转运。
2.2.3 具有特殊构造的辊子转运机构
图2-3 具有特殊构造的辊子转运机构
如图2-3所示,辊式输送机,辊道的交叉处相互交错的装有若干个短辊子,沿短辊子的圆周方向又均匀布置着若干能转动的校滚柱,小滚柱是球面的,其曲率半径与短辊子的曲率半径相同,分别靠短辊子和装在其上的小滚柱能沿着相互垂直的方向转动而实现物件的转运。这种转运机构的特点与滚柱台相同,但制造比较困难。
2.2.4 方案分析
辊道回转台转运机构,主要是用于两相交的辊道传输线,可以方便的实现传输线换道,但是每次换道时都要通过转动回转台来实现,这样就要一定的时间,对于需要实现频繁转弯的传输线效率就比较低。
滚珠台回转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由于滚珠台回转机构自身结构的限制,无法提供驱动力,致使传输物品在弯道需要外加驱动力才能实现转弯 ,这就是结构变得繁琐,且不易实现自动化传输,传输效率较低,不适合快速连续传输。
具有特殊构造的辊子转运机构在交叉部分的辊子上还有转动方向垂直的辊子,所以能够实现传输货物在辊子上两个方向的移动,从图2-3的机构见图可以看出,该机构机构比较复杂,很难给转向区的辊子提供驱动力,若要实现直角转弯也必须从外部提供驱动力,也很难实现高效率传输。
2.3 最终设计方案
在以上三种方案中随让都能实现直角转弯,但在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上都不能满足本课题设计要求,结合上面方案及一些现有的产品,设计出一个能实现自动直角转弯的机构。
如图2-3所示,红色箭头所指方向为传输线物品输送方向,在直角弯出有两对相互垂直的辊子,其中横向分布的辊子的实现货物从直道进入直角转弯区,纵向分布的短辊子实现货物从直角转弯区输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传输线实现了90°转弯,在烘干通道中要实现传输线的180°转弯,只要两个图2-3中方案配合使用就能实现该目的。
图2-3 整体方案简图
2.3.1 带切口辊子工作原理
在直角转弯区有两对带有特殊切口的圆柱辊子,这两对特制的圆柱辊子是在机构的创新之处,下面详细讲述其工作原理:
图2-4
如图2-4所示,在途中为一个辊子的一个工作过程,带有特殊切口圆柱辊子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图2-4的图(1)所示位置为传输的板子进入直角转弯区的过程中,此时带有切口辊子的切口处于上方,由于有切口使辊子与传输的板子之间有一定距离,没有接触,不能提供摩擦力来驱动板子,也就没有该方向的输送运动;在图2-4的图(2)所示位置为传输的板子全部进入直角转弯区,此时,带切口辊子恰好转到与传输的板子相切出,与板子接触,由摩擦力带动板子运动;在图2-4的图(3)所示位置为板子正在从直角转弯区输送出去,在不计板子和辊子之间的打滑时,板子输送速度等于辊子圆周上的线速度;在图2-4的图(4)所示位置是在带切口辊子把板子输送出直角转弯区进入直道或者下一个直角转弯区。
在过去一些能实现直角转弯的辊子传输线中,在传输物品进入直角转弯区过程中受到两个方向的辊子的作用,很容易造成辊子与输送物品的打滑、摩擦,并且会和辊道摩擦。这样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传输货物的磨损和破坏,而且很大的增加了传输线辊道和直角转弯去的磨损。而本方案能很好的解决传统方案穿在的这些问题。传输物品有横向分布的辊子驱动进入弯道转弯区,在进入过程中,横向分布和纵向分布的辊子都在转动,但是在进入这个阶段纵向分布辊子上的切口刚好处于上方,没有和传输物品接触,也就不会对传输物品的运动方向造成影响。而当传输物品完全进入到直角转弯区时,纵向分布辊子上无切口部分刚好转到正上方与输送物品接触,驱动传输物品出直角转弯区,这个过程中纵向分布的辊子略微比横向分布高出,传输物品可以被托起很小的一点高度,可以保证在出直角转弯区过程中横向分布的辊子不会和传输物品接触,很好的解决了辊子与传输物品的摩擦问题。
2.3.2 弯道输送过程
如图2-5所示,是一块板子经过直角弯道的传输过程。在图2-5所示中,板子在直角弯道的传输分为五个小步骤,第一步为板子沿直道向直角转弯区传输;第二步为板子进入直角区;第三步为板子完全进入直角转弯区;第四步为板子出直角转弯区;第五步为进入直
图2-5
道或开始进入下一个直角转弯区。在整个直角弯道的传输过程中板子和纵向、横向分布的辊子之间发生滑动,这就保护了板子表面的涂料,避免了涂料脱落的现象,保证传输板子的质量。在直角弯道转弯过程中巧妙的通过机械机构实现了自动化,可以较快、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输送物品,很好的解决了板子涂料烘干传输线弯道传输问题,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有重大意义。
图中标有数字的是处在传输线上不同位置的板子。3号板子正好处于直角弯出,正要往外输送。在3号板子往外输送过程中仍有一部分处在直角弯里面,所以此时4号板子不能进入直角弯,只有在3号板子完全从直角弯出去后4号板子才能进入直角弯,这就要求每块板子之间有一块板子宽度(800mm)的间距,表面上看每块板子有800mm的间距造成了辊道空间的浪费,但是从板料表面涂料烘干工艺过程来考虑,每块板子之间有间距是有必要的,板子之间有间隙可以避免在传输过程中板子之间的意外摩擦碰撞和在烘干过程中的两块板子的涂料板结在一起影响板子的质量。
2.4 方案设计总结
在总结了一些可以实现直角弯道转向的现有机构,在分析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后,结合涂料烘干过程的工艺特点,设计出本方案。本方案在直角弯道转弯过程中巧妙的通过机械机构实现了自动化,弥补了一些通过传感器、电子实现自动化的不稳定特点,可以较快、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输送物品,很好的解决了板子涂料烘干传输线弯道传输问题,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有重大意义,且结构简单,工艺性好,可行性强,能很好的投入生产实践。
第三章 自动传输线弯道机械结构设计
3.1 自动传输线传动方式确定
辊道传输线的驱动方式主要分人力,重力和电机驱动三种。人力驱动辊道输送装置没有任何动力。货物运输全靠人力推动。重力驱动的辊道输送装置一般具有一定的坡度,使货物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从一处自然移动到另一处。上述两个装置的长处是构造简易,不需要提供动力,成本较低;短处是物品的运输速度很难控制,物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相碰,导致物品受损,在要求物品运输平稳的情况下,应考虑电机驱动辊道装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qcgc/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