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速检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附件)
汽车车速检测是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车速检测中,对于后置后驱、车速信号取自前轮的汽车,由于测试时由滚筒带动车轮转动,滚筒与车轮间存在的滑移情况未被考虑,致使车速检测结果会产生较大误差。针对这种不足,本文分析了当前车速检测现状及车速检测原理,选取了车速检测用光电传感器、信号调理器及数据采集卡,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的新型车速检测系统。实车测试结果表明,开发的车速检测系统能提高车速检测合格率。关键词 汽车,车速检测系统,LabVIEW,数据处理
目录
1 绪论 1
1.1课题研究背景 1
1.2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2
2 汽车车速检测原理与方法 3
3 汽车车速检测系统硬件选用 5
3.1车速传感器的选取 5
3.2数据采集卡的选取 8
3.3信号调理器的选取 10
4 车速检测系统程序编制 11
4.1编程软件的选用 11
4.2车速检测程序设计 12
4.2.1滚筒转速与车轮滑移率关系程序设计 12
4.2.2实际车速预处理程序设计 13
4.2.3车速表指示精度判别程序设计 14
5 实车测试与结果分析 14
5.1实车测试 15
5.2数据分析 16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1 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汽车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重视。汽车速度检测是汽车安全检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各检测机构用来进行车速检测的通用方法是:将被检汽车车轮置于车速表试验台的滚筒上使之旋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把滚筒当作活动路面,以此来模拟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的。测试时由电机驱动滚筒与前从动轮,滚筒的表面相对于静止的汽车作旋转运动,通过加载装置给滚筒轴施加负荷以模拟汽车在实际行驶时的阻力,并在尽可能接近于实际行驶的工况下进行各项测量[1]。国外汽车车速检测的研究经历了由试验研究到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所带来的以虚拟仪器技术为核心的车速检测系统得到逐步完善。这期间的汽车速度检测技术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虚拟设备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已普遍应用高新技术改进和完善汽车车速检测系统,使汽车车速检测系统朝着智能化、数字化、便利化的方向发展。
国内来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汽车车速检测技术也逐渐成熟,还是以传统的检测方法为主,从一定测量精度范围来讲,满足了我国相关条例所规定的允许值[2],已经能较好的满足人民的驾驶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也在尝试开发基于虚拟仪器的车速检测系统。
目录
1 绪论 1
1.1课题研究背景 1
1.2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2
2 汽车车速检测原理与方法 3
3 汽车车速检测系统硬件选用 5
3.1车速传感器的选取 5
3.2数据采集卡的选取 8
3.3信号调理器的选取 10
4 车速检测系统程序编制 11
4.1编程软件的选用 11
4.2车速检测程序设计 12
4.2.1滚筒转速与车轮滑移率关系程序设计 12
4.2.2实际车速预处理程序设计 13
4.2.3车速表指示精度判别程序设计 14
5 实车测试与结果分析 14
5.1实车测试 15
5.2数据分析 16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1 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汽车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重视。汽车速度检测是汽车安全检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各检测机构用来进行车速检测的通用方法是:将被检汽车车轮置于车速表试验台的滚筒上使之旋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把滚筒当作活动路面,以此来模拟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的。测试时由电机驱动滚筒与前从动轮,滚筒的表面相对于静止的汽车作旋转运动,通过加载装置给滚筒轴施加负荷以模拟汽车在实际行驶时的阻力,并在尽可能接近于实际行驶的工况下进行各项测量[1]。国外汽车车速检测的研究经历了由试验研究到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所带来的以虚拟仪器技术为核心的车速检测系统得到逐步完善。这期间的汽车速度检测技术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虚拟设备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已普遍应用高新技术改进和完善汽车车速检测系统,使汽车车速检测系统朝着智能化、数字化、便利化的方向发展。
国内来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汽车车速检测技术也逐渐成熟,还是以传统的检测方法为主,从一定测量精度范围来讲,满足了我国相关条例所规定的允许值[2],已经能较好的满足人民的驾驶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也在尝试开发基于虚拟仪器的车速检测系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qcgc/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