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研究(附件)

摘要:微信公众平台的知识传播有别于传统的网络社区与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有着重要意义,使得大学生学习的方式、内容、体验都发生改变。本文从微信公众平台与大学生用户两个角度构建研究模型,探讨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以及其影向因素,根据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最后得出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价值,使用成本,用户的使用情感都对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知识获取与交流的行为有所影响的结论。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相关研究综述3
(一) 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研究3
(二) 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的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研究3
(三)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研究4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4
(一)研究模型与假设4
(二)研究变量的定义与操作化6
(三) 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7
(四) 数据分析方法 7
三、数据分析 8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8
1.样本基本特征 8
2. 大学生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利用情况 8
3. 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知识获取与交流情况 9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10
1.信度分析 10
2. 效度分析 10
(三) 相关分析 11
(四) 回归分析 11
1. 知识获取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11
2. 知识交流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12
(五) 分析总结 13
四、 结论与建议 14
(一) 研究结论 14
1. 使用价值与使用行为的关系 14
2. 使用成本与使用行为的关系 14
3. 使用情感与使用行为的关系 15
4. 使用价值与使用情感的关系 15
5. 使用成本与使用情感的关系 15
(二) 管理与利用实务建议 15
1. 公众平台管理建议 15
2. 大学生利用公众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台建议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A:问卷设计 17
附录B:研究模型各维度因子分析表 19
附录C:研究模型各维度变量相关性表 20
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研究
引言
微信公众平台为微信的平台化建构了基础的传播结构,提供的知识传播与交流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有着重大意义。大学生群体是接触和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先驱,这是基于他们在大学时代学习方式与学习工具的变化,也是出于对知识的探讨交流的愿望;同时,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的传播正在改变着大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在知识交流探讨上,微信公众平台也带给他们区别于传统知识社区的新体验。本文将从微信公众平台与大学生用户两个角度的相关因素构建研究模型,探索大学生群体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的情况。
一、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社交媒体工具产生使人们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手段以及知识的交流共享的方式发生改变,同时也吸引着学者们不断研究,对人们进行知识获取与交流的行为,尤其是在特定的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的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笔者从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的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微信的信息与知识转播特征,微信平台用户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研究
在没有限定特定环境下,学者们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对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进行研究。苏小波以知识共享为视角探索了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这一行为的影响因素[1],认为此行为具有明显的知识共享特征,并且从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中得出此行为的影响因素。南旭光则从知识获取性视角探讨了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流动[2],即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出了个体之间、组织之间、区域之间三个层面的能够进行知识交流。南旭光认为知识交流有知识溢出与知识转移的区别,若个体之间、组织之间、区域之间的知识交流是非意愿性的,则这种知识交流属于知识溢出,想法,若是自愿性的,则这种知识交流属于知识转移。
刘景东从不同知识位势下研究知识获取方式与突变创兴的关系,表示突变创新受内部知识共享和外部市场获取两种知识获取方式的影响[3]。该研究者通过对一百多家高技术企业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以下假设:当企业有较高的认知广度的时候,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能力对突变创新影响较大;企业有企业有较高的认知深度的时候,企业外部知识获取能量对突变创新影响较大。
刘春艳的知识获取与交流的研究发现信任与知识共享行为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该项研究旨在构建信任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模型[4],以认知信任、情感信任、制度信任三维构建模型,模型内部得到验证的关系如下:认知信任正向影响情感信任与显性知识共享行为;情感信任正向影响隐性知识共享行为,而对显性知识共享行为有较弱影响;制度信任正向影响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同时正向影响显性知识共享行为;显性知识共享行为与隐性知识共享行为有正相关关系。
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的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研究
在社交媒体的特定环境下,用户知识获取与行为又体现了不同的特征。研究人员基本上都试图构建能够被接受的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的模型,并通过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的方式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从而揭示用户行为之间的关系或者影响因素。而研究的区别在于所选择研究范围的不同或者所依据的理论不同。
陈则谦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得到基于互联网的知识获取行为的动力模型(MOA)[5],该模型由动机(Motivation),机会(Opportunity),能力(Ability)三个核心概念构成。在该模型中,动机的有效成分包含认知兴趣、自我提升;能力的有效成分包括知识查询过程的控制,知识需求的编码;机会的有效成分包括感知的易用性和感知的经济性。
刘丽群、宋咏梅的研究则细化了研究范围,将其控制在虚拟社区内,相比整个互联网的范围更具针对性,该项研究试图找出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行为的动机及影响因素[6]。研究发现,发展个人的自尊与权力需求,个人对他人的亲和需求是成员参与社区知识交流动机的因素;成员间的相似性影响知识欲求与知识贡献。
雷雪、焦玉英人则将研究范围控制在Wiki社区,并基于社会认知论来研究知识共享行为[7]。该研究发现,Wiki社区环境,包括技术机制、社区文化正向影响社区成员主体认知与Wiki社区知识共享行为;Wiki社区成员主体认知正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此外,主题认知的内在因子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有正相关关系。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获取与交流行为研究
微信的蓬勃发展,区别于其他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吸引众多学者参与到有关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中,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然而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与知识相关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知识传播特征的研究;微信公众平台的用于知识传播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从微信的本体出发,从用户的角度探讨用户知识获取与交流的行为的相关文献很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10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