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高水平学者的文献计量研究
摘要:利用学校图书馆购置的WOS数据库,以Elsevier发布的高被引榜单学者为参照,选取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和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内的学者,下载并获取该领域学者的发文全记录字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所有学者发表论文的被引情况,以论文的被引频次为重点研究对象,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对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论文高被引的相关因素,即论文的发表期刊和论文的基金资助以及作者机构等。经过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得出论文的被引频次很大程度受到论文发表的期刊和是否有基金资助以及作者机构的影响,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字:SCI;被引频次;高被引文献;计量研究Based on the Highly Cited Scholars of SCI Literature Measurement ResearchStudent majoring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HU Xue-yuanTutor QU Wei-qunAbstract: This research selects the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and the field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as research subjects. As a reference to the highly cited list, the research downloads and gets full record of these scholars in these fields from the WOS database which is purchased by school library, then analyze citations of the Papers regarding the paper cites as the key object to explore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highly cited list and the reasons why those papers are highly cited. This research has a deep study on the fa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ctors of the papers which are highly cited. These factors are journals that papers published in and funds etc. After a serie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per cit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journals that papers are published in and whether the fund is available and the affiliations of authors, 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随着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逐渐完善,科技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经常被用于评价学者学术水平的依据。Elsevier在2015年2月发布了2014年各个学科的高被引学者榜单,吸引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借助SCI数据库对地球与行星科学、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的榜单进行探究,并寻找高被引论文的影响因素。一、研究综述(一)当前科研评价现状科技论文是如今科学研究成果最直接的产出形式之一,也是是记录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科技论文反映了科研机构的影响力和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因此科技论文经常被列为评价单位或个人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被作为课题申报、成果鉴定及职称评定等量化指标,而论文质量常以其发表的期刊的级别作为评价依据[1],目前在科研评价中用的最多的期刊评价指标是期刊影响因子。由于期刊影响因子可以从总量上把握某一期刊及其所刊载的论文客观被关注的程度,能够从总量上计算出某一期刊上发表文章被引用的次数,是对文章所发表论文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的定量测度。影响因子己经广泛地服务于各类学术研究工作。由于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用于客观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情况下,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但是,影响因子作为评价科技论文质量的尺度也是有限的。影响因子的产生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论文类型和高引用论文。研究发现综述型论文占的比例越多,影响因子越高[2]。大多数学科领域的引用分布是不平衡的,即2%的论文占了80%的引用[3]。可见简单地、绝对地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来评价科技论文的质量是不科学的[4]。目前,对科学家的科研评价,科研管理者通常采用同行评议或文献计量或两者结合的方式[5]。但是在科研评价过程中,同行评议带有大量的主观看法;而文献计量也具有比较大的风险,容易造成学术造假等一些不好的影响。总之,当前在科研评价中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发表论文数、论文被引次数(其中包括被引总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高影响力论文的篇数、载文期刊的影响因子以及论文的基金资助等。(二)研究背景 Elsevier在2015年2月发布的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引起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巨大关注。入选高被引榜单的学者都是其相关领域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Elsevier发布的高被引学者榜单的研究数据来自Elsevier旗下的Scopus数据库。Scopus是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学术论文索引摘要数据库[6],提供了海量的与科研活动有关的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数据,使得对中国学者的世界影响力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成为可能。而在此之前,国内对学者的评价主要以更权威,历史更悠久的SCI为参考。虽然Elsevier是第一次发布该榜单,但是该榜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本研究以Elsevier发布的高被引榜单作为学者论文质量的参考,对学者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论文高被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一)数据来源2015年2月2日,Elsevier在其中文网站上发布了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选取其中地球和行星科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两个学科领域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其中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榜单有64人,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榜单包含110人(表1列出了榜单前十名学者的信息表1.Elsevier高被引榜单前二十名学者名单学者姓名目前工作单位学术领域学者姓名目前工作单位学术领域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张远波复旦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吴福元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俞大鹏北京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李献华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季向东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高山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楼森岳宁波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肖文交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蔡荣根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和天文学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徐红星武汉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汪永进南京师范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赵纪军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牛耀龄兰州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解思深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和天文学刘勇胜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邓富国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杨进辉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范洪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二)数据处理1.数据下载在学校图书馆网站下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在Web of Science TM 核心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利用基本检索,在作者的检索项下输入作者姓名(姓名首字母缩写),如郑永飞,用zheng,yf进行检索,输出结果后,在结果显示栏左边的机构扩展中找到该作者的所在机构名(来自Elsevier发布的高被引学者名单),对结果进行精炼。若找不到作者的机构,则可以在基本检索时添加一项机构扩展的检索项,将作者机构翻译成英文后手动检索。若还是没有该作者,则可以去百度搜索该作者,由于一个作者可能所属不同的机构,那么在搜索出他其他机构后,再重新进行检索,将作者与不同的机构匹配后检索。在检索到该作者发表的论文的结果后,将该作者的所有论文数据都下载下来,具体保存为制表符分隔(Win)格式的全纪录,然后将每个人的记录保存到对应的excel文档。2.数据清洗在完成了检索和下载工作后,将要对下载好的数据进行清洗。首先选取研究需要的相关字段,分别是AF(作者全称)、CI(机构名)、RP(通讯作者)、UT(入藏号)清洗过程主要看AF与CI字段,在检索过程中,由于使用学者姓名的缩写进行检索,因此,在检索结果中存在许多名字缩写相同的人,这时需要对检索结果进行逐一清洗,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清洗过程就是为了排除姓名同缩写或是同名同姓的人,找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作者数据。但在清洗过程中,对于同名同姓同机构的作者的区分难度很高,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另外,由于Elsevier上公布的有些学者的具体资料难以获得,SCI数据库里也没有相应记录,所以个别学者们没有相应的数据。3.数据格式选取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的地球与行星科学和物理学与天文学两个学科的学者名单,其中地球与行星科学64人(2人未找到记录),物理学与天文学110人(1人未找到记录)。每位学者的发文数量不同多则一两百篇,少则几十篇,被引次数更不同,一般发文数量越多,被引总次数也多,多则上万次,少则几百,甚至不足百。171名学者的数据经清洗后,数据格式如下表2(选取其中一条记录):表2.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郑永飞的一条数据记录AFC1RPUTZhou, Li-Gang; Xia, Qiong-Xia; Zheng, Yong-Fei; Chen, Ren-Xu; Hu, Zhaochu; Yang, Yueheng[Zhou, Li-Gang; Xia, Qiong-Xia; Zheng, Yong-Fei; Chen, Ren-Xu] Univ Sci & Technol China, Sch Earth & Space Sci, CAS Key Lab Crust Mantle Mat & Environm, Hefei 230026, Peoples R China; [Hu, Zhaochu] China Univ Geosci, Fac Earth Sci, State Key Lab Geol Proc & Mineral Resources, Wuhan 430074, Peoples R China; [Yang, Yueheng]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ol & Geophys, State Key Lab Lithosphere Evolut, Beijing 100029, Peoples R ChinaXia, QX (reprint author), Univ Sci & Technol China, Sch Earth & Space Sci, CAS Key Lab Crust Mantle Mat & Environm, Hefei 230026, Peoples R China.WOS:000356743000021根据所检索文章的入藏号(即UT记录),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进行引文分析。得到所有论文的被引频次总计、去除自引的被引次数总计、施引文献数、去自引施引文献数和H指数。根据被引频次总计由大到小排序。排序结果见附表1。选取前10名的学者的数据见表3、表4所示。表3.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论文情况学者姓名文献数被引频次总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施引文献去自引施引文献h-index吴福元23913003117774650444164郑永飞2851069078693482326157安芷生184957891926127600943翟明国181723164313011287546肖文交174603350432149200641姚檀栋285539446293092288236李献华188528547262963276338朱日祥194526648973113296840张宏福163491639201988185837戴子高186485340512312214540表4.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论文情况学者姓名文献数被引频次总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施引文献去自引施引文献h-index俞大鹏341119551148710012980855解思深31710891104229205900853何赛灵6481043095808148780346陈仙辉227961390355787561345刘俊明574896779546901653137杨金龙385869781276647642945高鸿钧319843374336388616648叶志镇523805469395553517043王广厚356755471296020581946蔡荣根190739768543616347647三、结果与分析(一)高被引学者论文各项数据之间的相关性1.论文被引次数与论文施引文献次数的相关性分析根据附表1和附表2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学者论文的被引次数与论文的施引文献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表6。表5.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总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相关性ElsevierSCISpearman 的 rho被引频次相关系数1.000.957**Sig.(双侧)..000N6262施引文献数相关系数.957**1.000Sig.(双侧).000.N6262**.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表6.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总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相关性ElsevierSCISpearman 的 rho被引频次相关系数1.000.934**Sig.(双侧)..000N109109施引文献数相关系数.934**1.000Sig.(双侧).000.N109109**.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SPSS结果分析: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的Spearman相关性系数为0.957,显著值为0.000<0.01,所以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 在0.01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的Spearman相关性系数为0.934,显著值为0.000<0.01,在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 在0.01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2.论文被引次数与学者发表论文h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根据附表1和附表2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学者论文的被引次数与论文的施引文献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如表7、表8。表7.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被引频次与h指数相关性ElsevierSCISpearman 的 rho被引频次相关系数1.000.950**Sig.(双侧)..000N6262H指数相关系数.950**1.000Sig.(双侧).000.N6262**.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表8.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被引频次与h指数相关性ElsevierSCISpearman 的 rho被引频次相关系数1.000.970**Sig.(双侧)..000N109109H指数相关系数.970**1.000Sig.(双侧).000.N109109**.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SPSS结果分析: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论文H指数的Spearman相关性系数为0.950,显著值为0.000<0.01,所以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论文H指数 在0.01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论文H指数的Spearman相关性系数为0.970,显著值为0.000<0.01,在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论文H指数在0.01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 (二)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对榜单的学者所发表的文章被引频次总次数的统计中,我们发现有的学者虽然发文量很少但是文章的总被引次数很高(如安芷生,发文数184,总被引次数9578次)。而有些学者的发文数量很多,但文章总被引次数却很低(如杨经,发文数173,总被引频次3801次)。为了探究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对这些学者文章所发表的期刊和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1.期刊对被引频次的影响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最直接的产出形式之一,经常被列为评价单位或个人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指标之一,而论文质量常以其发表的期刊的级别作为评价依据[9]。本研究为了探究期刊对其所刊载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对上榜学者的高被引论文所发表的期刊进行分析,随机选取20位学者,对每位学者被引频次在前十的文章所刊载的期刊以及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统计(表9)。表9.论文分布前十位的期刊及影响因子期刊名文献数影响因子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184.734CHEMICAL GEOLOGY143.524LITHOS104.482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04.331GONDWANA RESEARCH98.235SCIENCE833.194PRECAMBRIAN RESEARCH85.664JOURNAL OF CLIMATE64.435GEOLOGY64.884NATURE441.456从表9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高被引文章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其相关领域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而著名的SCIENCE和NATURE的影响因子更是高达33.194和41.456。可以得出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所收录的论文一般被引频次也比较高。2.基金资助对被引频次的影响近年来,h指数己成为科学计量和评价研究的新兴研究热点,但是期刊h指数[10]也没有反映出期刊引用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因此需要联合其他的引用指标来综合衡量期刊水平。众所周知,具有基金资助的课题是经过同行专家评议而产生的[7],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因此通过对基金资助的课题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而撰写的论文应该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本研究对基金资助论文被引用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与无基金资助论文的被引情况进行比较,以探讨二者被引情况存在的差异。对地球与行星科学和物理学与天文学两个领域的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0 的学者在2009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由基金资助情况下与非基金资助情况下的论文单篇平均被引次数。统计结果如表10和表11。表10.2009年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的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被引情况学者姓名基金论文数篇均被引次数非基金论文数篇均被引次数吴福元2092.301111.36郑永飞1180.7351.40安芷生1335.0023.00翟明国215.50934.22肖文交7129.14470.50姚檀栋1533.60410.0李献华8133.6270.85朱日祥916.0200张宏福639.520戴子高921.8900表11.2009年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的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被引情况学者姓名基金论文数篇均被引次数非基金论文数篇均被引次数俞大鹏2921.03621.35解思深1930.9575.71何赛灵3525.11238.83陈仙辉2483.88553.43刘俊明3235.8468.50杨金龙3234.84919.89高鸿钧2359.9151.6叶志镇1614.44126.67王广厚721.1432.33蔡荣根1357.921175从表10和表1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和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的学者在2009年这一年中发表的基金论文数量明显多于非基金论文的数量。而且这20位学者发表的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也明显高于非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3.高被引论文作者及其机构分析以地球与行星科学的作者为对象,我们对榜单中的60多位学者的篇均被引频次进行了统计,得到篇均被引频次高于30的学者名单以及学者对应的单位。(表12)表12可以看出:这些作者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都享有盛名,其中:安芷生和吴福元这两名学者不仅发文量多,而且篇均被引频次都打到了50次以上,可见两位学者的学术造诣和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吴福元主要从事火成岩岩石学研究,其研究方向是利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岩石形成的地质过程和受控制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表12 高篇均被引学者单位学者姓名单位篇均被引频次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37.5吴福元中国科学院54.4高山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32.2肖文交中国科学院34.6徐义刚中国科学院31.0牛耀龄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31.6刘勇胜中国地质大学32.3杨进辉中国科学院38.0张宏福中国科学院30.2刘树文北京大学31.9张培震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46.4安芷生中国科学院52.0孙继敏中国科学院34.3郭正堂中国科学院31.6翟明国中国科学院40.0戴福初中国科学院32.9孟庆任中国科学院39.8陈均远中国科学院36.0安芷生院士也是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知名的学者,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安芷生院士也同样在地质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研究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重建了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序列系统地提出我国中东部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论述了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演化的关系,分别在Nature和《中国科学》上发表。从表可以看出,发表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在30次以上的学者基本上都是中科院的院士。只有极少数是我国高校教授(刘树文,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刘勇胜,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在我国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中有部分学者不管是发文量还是被引频次都处于前列,由此可见这些学者在业界的活跃性与影响力。所以作者所在机构越是处于该研究领域的前段,其发表论文的被引次数越多,被引率越高。四、结论与讨论本研究选取了地球与行星科学和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的270多名学者为研究对象,统计了这些学者的发文与被引情况。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以及对部分学者高被引论文的深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一)论文的施引文献数与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显著正相关结果显示,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和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的学者发表的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论文的施引文献数显著正相关,即论文的施引文献数越多,论文的被引频次越高。(二)学者的h指数与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显著正相关 统计结果显示,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和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的学者发表的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学者的H指数显著正相关,即学者的h指数越高,论文的被引频次越高。(三)论文被引频次与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呈正相关结果显示,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和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我们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来显示期刊的影响力,显然影响因子越大的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有越大的趋势。期刊的影响力往往可以影响大多数学者的对引文期刊的选择,这里的研究表明,对于引文的选择学者们更加倾向于从影响力较高的期刊中获取,而这些期刊也更受论文发表者的青睐。(四)论文被引频次与是否有基金资助有关本研究选择榜单上的前20名学者在2009年发表的的基金资助论文和非基金资助论文做对比,对其被引规律进行探讨,所统计数据表明,被引用的基金资助论文的单篇被引频次明显高于无基金资助论文。而且基金论文的数量也明显高于非基金论文的数量。因此可以认为基金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更多,被引用的几率更大。(五)论文被引频次与作者及其机构有关根据对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学者统计,结合作者及其机构分析,我们知道这些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处于高水平的学者大多数都是在我国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而中国科学院又是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其影响力毋庸置疑。由此可见,学者所在单位在其研究领域的地位以及影响力越大,学者的科研能力都相对越强,学者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越高,被引几率越大。五、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数据清洗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在清洗过程中,有一两个学者的姓名过于大众化,以致于同名同姓同机构的学者难以区分,数据清洗量太大,在清洗过程中,已经尽最大可能区别出本研究需要的作者,但还是会存在细微的误差。同时在查找学者发表的论文的过程中,有2为学者在SCI中无法找到相应记录。但本研究主要探讨榜单与SCI统计结果大总体相关性,无需对个别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所以个别的几个学者的误差基本上不会影响研究的最终结果。 (二)基金资助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的误差本研究只统计了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与非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没有考虑高被引论文和低被引论文在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中的分布情况。可能会对探讨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六、致谢参考文献[1] 李树坤.中文期刊的分级势在必行[J].情报杂志,1998,17(3):50-51[2] 杨化兵,叶春峰.论影响因子及其在科研评估等方面的应用[J].情报方法,2001(1):32-34[3] Garfield E.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J]. JAMA,2006,295(1):90-93[4] 宋振世,周健,吴士蓉. h指数科研评价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3,01:117-121+135. [5] Braun T, Glanzel W, Sehubert A, A hirsch-type index for journals[J]. Scienlometrics, 2006,69(1):169-173[6] 刘筱敏,孙媛,和婧. Scopus与SCI来源期刊影响力差异化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09:1171-1177[7] 张树良,张志强,王雪梅. 国际科研评价体系现存问题及发展新趋势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15,08:1127-1133.[8] 赵静,接雅俐,杜志波. 基金资助论文与无基金资助论文被引情况分析:以部分高水平医学期刊为例[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499-501.[9] Leydesdorff L,de Moya-Anegon F,Guerrero-Bote V P.Journal Maps on the Basic of Scopus Data: A Comparison with the Jounal Citation Reports of the ISI[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2):352-369[10] 张学梅. NSP:一种作者评价指标及其与H指数之比较[J]. 图书情报工作,2014,21:111-115.附表1 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发文情况统计总表学者姓名文献数被引频次总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施引文献去自印施引文献h-index吴福元23913003117774650444164郑永飞2851069078693482326157安芷生184957891926127600943翟明国181723164313011287546肖文交174603350432149200641姚檀栋285539446293092288236李献华188528547262963276338朱日祥194526648973113296840张宏福163491639201988185837戴子高186485340512312214540徐义刚154476742232421230136高山147473542682497239833杨进辉115437541162368228735汪永进43416040092534249616刘勇胜122393535872131204429周天军167390429861734159234杨经绥173380133091896177732侯增谦132334928851447135026张培震71329731292135208324张宏飞139319930232157208029万渝生103303227611679161530毛景文164270523051385127526郭正堂79249722651696164227张立飞104232618761123104728孙卫东155231218061251115730朱弟成922265178476068323许文良97218917311113103723刘福来11421451828102894925刘树文672135185580475323张泽明10621311717102694327孙继敏61209319621093134825朱永峰113201717591365129626韩宝福7619401782102897822代世峰701932165566061127徐锡伟108181215171104101522戴福初51167716041229120217龚道溢65165915501243120120丁仲礼70160914781070102623孟庆任40159315351159113117方小敏1111589119879871620杨世伦541432119888583820谢树成1031411119981874920陈均远341221118291389318陈斌101105792577672518李曙光57104890268164417袁峰6299183060456121高亮3392890174673115牛耀龄216636454474389李占清4559651745943312沈正康295695444974809唐春安10548738636932613于清娟2128827025024110王力帆252632241961828刘征宇272172082031957杨崧372111701781617蒋少涌401611461461336杨小虎15999089816景益鹏20857679726许天福18352830243王岳军10333230294肖向明9151314122何锐思277771附表2 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发文情况统计总表学者姓名文献数被引频次总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施引文献去自印施引文献h-index俞大鹏341119551148710012980855解思深31710891104229205900853何赛灵6481043095808148780346陈仙辉227961390355787561345刘俊明574896779546901653137杨金龙385869781276647642945高鸿钧319843374336388616648叶志镇523805469395553517043王广厚356755471296020581946蔡荣根190739768543616347647龙桂鲁269723665253022283336陈红胜353714760153748345545吴颖38169088182363348040彭练矛225659960545284512739段文晖264628458194919474840楼森岳286621248802092186143范洪义682599229561638102232孙阳393592053334102388039张怀金491582445833049268736邓富国115564148851431133741丁洪253553251534084399139吴兴龙329537647664297409435邵长路153529750374159407046马琰铭256529344642725255536潘建伟145527649193647353240邢志忠167472738682495234932童利民172466639092449230833任治安90452042682684260829胡敏170446237752512237340高以天1674450328494280532赵晓鹏282427330112121188036陶绪堂39341293533919269230杨国伟254404034112927273631赵纪军294403836833175302233李树深231396737853002289231钟伟202386935763144304030资剑174365834242894279632祖小涛451361431332774253526吴自玉307358532543114295929郑仕标214357532462084193828范恩贵109353733862284221226刘正猷182352331172079196229刘雪明134343729651267117240陈列文117339327261502140327崔一平430333229792752258028赵明文232332729412422226530陆培祥279306823491575140631张振宇220305727812336222524杨绍光163304528882697261532欧阳颀207284724732021187425王建雄95255623031651158625张家骅152250123642083200726郭照立108241121701554146820孟胜97237522851758171324郁伯铭15323741875109798427唐晓艳97235321691444138327秦伟平189229119591586146726吴明卫13622191471109497625仇旻103206419591773171521饶云江189205817711373123924张东辉1122056168298290226张建民259200813221196103322游建强57199118931346130619陈峰1541951128078966021周涛100191116951073101322戴道锌12918441392108998924骆顺龙112183416361127106318闫振亚120168715011306124521邱建荣218162313551165104920靳常青194159713791242114620戴朝卿1511574104563851922王新年6814891318104198320王恩哥83142313731265123422蔡阳健123137279855546020韩占文1061368114679371722郭宗宽401362131899997815时东陆88135812481159111821邹旭波11113181235103398320王金兰8912371096101095421陈焕阳921148102587382515曹俊杰421134102872868620师文生5111281069101798519潘峰6611011076101799915向红军71108699495091219王兴元178106296067461717卢新培75101388769063816闻海虎95101189573568518邹炳锁9499890885880415贾春生5592466134329517廖良生8873557251846815张远波107217166996967李立峰5070064055953413韦浩3569960448846717董蜀湘6565554451547214蒋青权4062256539436511赁敦敏6258054146944513唐新桂9757549349244413朱诗亮264684414184038张靖仪3545335029827610陈雨金6940331028424011王前5239937535834312徐红星3738235831730511张保平553522993112818张跃钢163503353082987季向东3128825718516911王文旭3222420918717710李淼151821821821825贾春林28136104105917梁文杰13575456533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研究综述 2
(一)当前科研评价现状 2
(二)研究背景 2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2
(一)数据来源 2
(二)数据处理 3
1.数据下载 3
2.数据清洗 3
3.数据格式 3
三、结果与分析 5
(一)高被引学者论文各项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5
1.论文被引次数与论文施引文献次数的相关性分析 5
2.论文被引次数与学者发表论文h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6
(二)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因素分析 7
1.期刊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7
2.基金资助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7
3.高被引论文作者及其机构分析 8
四、结论与讨论 10
(一)论文的施引文献数与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显著正相关 10
(二)学者的h指数与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显著正相关 10
(三)论文被引频次与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呈正相关 10
(四)论文被引频次与是否有基金资助有关 10
(五)论文被引频次与作者及其机构有关 10
五、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0
(一)数据清洗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10
(二)基金资助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的误差 11
六、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表1.Elsevier高被引榜单前二十名学者名单 3
表2.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郑永飞的一条数据记录 4
表3.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论文情况 4
表4.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论文情况 5
表5.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总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相关性 5
表6.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总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相关性 5
表7.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被引频次与h指数相关性 6
表8.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被引频次与h指数相关性 6
表9.论文分布前十位的期刊及影响因子 7
表10.2009年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的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被引情况 8
表11.2009年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的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被引情况 8
表12 高篇均被引学者单位 9
附表1 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发文情况统计总表 12
附表2 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发文情况统计总表 14
基于SCI高水平学者的文献计量研究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ctors of the papers which are highly cited. These factors are journals that papers published in and funds etc. After a serie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per cit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journals that papers are published in and whether the fund is available and the affiliations of authors, 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随着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逐渐完善,科技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经常被用于评价学者学术水平的依据。Elsevier在2015年2月发布了2014年各个学科的高被引学者榜单,吸引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借助SCI数据库对地球与行星科学、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的榜单进行探究,并寻找高被引论文的影响因素。一、研究综述(一)当前科研评价现状科技论文是如今科学研究成果最直接的产出形式之一,也是是记录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科技论文反映了科研机构的影响力和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因此科技论文经常被列为评价单位或个人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被作为课题申报、成果鉴定及职称评定等量化指标,而论文质量常以其发表的期刊的级别作为评价依据[1],目前在科研评价中用的最多的期刊评价指标是期刊影响因子。由于期刊影响因子可以从总量上把握某一期刊及其所刊载的论文客观被关注的程度,能够从总量上计算出某一期刊上发表文章被引用的次数,是对文章所发表论文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的定量测度。影响因子己经广泛地服务于各类学术研究工作。由于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用于客观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情况下,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但是,影响因子作为评价科技论文质量的尺度也是有限的。影响因子的产生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论文类型和高引用论文。研究发现综述型论文占的比例越多,影响因子越高[2]。大多数学科领域的引用分布是不平衡的,即2%的论文占了80%的引用[3]。可见简单地、绝对地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来评价科技论文的质量是不科学的[4]。目前,对科学家的科研评价,科研管理者通常采用同行评议或文献计量或两者结合的方式[5]。但是在科研评价过程中,同行评议带有大量的主观看法;而文献计量也具有比较大的风险,容易造成学术造假等一些不好的影响。总之,当前在科研评价中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发表论文数、论文被引次数(其中包括被引总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高影响力论文的篇数、载文期刊的影响因子以及论文的基金资助等。(二)研究背景 Elsevier在2015年2月发布的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引起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巨大关注。入选高被引榜单的学者都是其相关领域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Elsevier发布的高被引学者榜单的研究数据来自Elsevier旗下的Scopus数据库。Scopus是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学术论文索引摘要数据库[6],提供了海量的与科研活动有关的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数据,使得对中国学者的世界影响力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成为可能。而在此之前,国内对学者的评价主要以更权威,历史更悠久的SCI为参考。虽然Elsevier是第一次发布该榜单,但是该榜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本研究以Elsevier发布的高被引榜单作为学者论文质量的参考,对学者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论文高被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一)数据来源2015年2月2日,Elsevier在其中文网站上发布了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选取其中地球和行星科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两个学科领域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其中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榜单有64人,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榜单包含110人(表1列出了榜单前十名学者的信息表1.Elsevier高被引榜单前二十名学者名单学者姓名目前工作单位学术领域学者姓名目前工作单位学术领域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张远波复旦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吴福元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俞大鹏北京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李献华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季向东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高山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楼森岳宁波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肖文交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蔡荣根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和天文学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徐红星武汉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汪永进南京师范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赵纪军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牛耀龄兰州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解思深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和天文学刘勇胜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邓富国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杨进辉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范洪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二)数据处理1.数据下载在学校图书馆网站下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在Web of Science TM 核心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利用基本检索,在作者的检索项下输入作者姓名(姓名首字母缩写),如郑永飞,用zheng,yf进行检索,输出结果后,在结果显示栏左边的机构扩展中找到该作者的所在机构名(来自Elsevier发布的高被引学者名单),对结果进行精炼。若找不到作者的机构,则可以在基本检索时添加一项机构扩展的检索项,将作者机构翻译成英文后手动检索。若还是没有该作者,则可以去百度搜索该作者,由于一个作者可能所属不同的机构,那么在搜索出他其他机构后,再重新进行检索,将作者与不同的机构匹配后检索。在检索到该作者发表的论文的结果后,将该作者的所有论文数据都下载下来,具体保存为制表符分隔(Win)格式的全纪录,然后将每个人的记录保存到对应的excel文档。2.数据清洗在完成了检索和下载工作后,将要对下载好的数据进行清洗。首先选取研究需要的相关字段,分别是AF(作者全称)、CI(机构名)、RP(通讯作者)、UT(入藏号)清洗过程主要看AF与CI字段,在检索过程中,由于使用学者姓名的缩写进行检索,因此,在检索结果中存在许多名字缩写相同的人,这时需要对检索结果进行逐一清洗,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清洗过程就是为了排除姓名同缩写或是同名同姓的人,找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作者数据。但在清洗过程中,对于同名同姓同机构的作者的区分难度很高,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另外,由于Elsevier上公布的有些学者的具体资料难以获得,SCI数据库里也没有相应记录,所以个别学者们没有相应的数据。3.数据格式选取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的地球与行星科学和物理学与天文学两个学科的学者名单,其中地球与行星科学64人(2人未找到记录),物理学与天文学110人(1人未找到记录)。每位学者的发文数量不同多则一两百篇,少则几十篇,被引次数更不同,一般发文数量越多,被引总次数也多,多则上万次,少则几百,甚至不足百。171名学者的数据经清洗后,数据格式如下表2(选取其中一条记录):表2.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郑永飞的一条数据记录AFC1RPUTZhou, Li-Gang; Xia, Qiong-Xia; Zheng, Yong-Fei; Chen, Ren-Xu; Hu, Zhaochu; Yang, Yueheng[Zhou, Li-Gang; Xia, Qiong-Xia; Zheng, Yong-Fei; Chen, Ren-Xu] Univ Sci & Technol China, Sch Earth & Space Sci, CAS Key Lab Crust Mantle Mat & Environm, Hefei 230026, Peoples R China; [Hu, Zhaochu] China Univ Geosci, Fac Earth Sci, State Key Lab Geol Proc & Mineral Resources, Wuhan 430074, Peoples R China; [Yang, Yueheng]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ol & Geophys, State Key Lab Lithosphere Evolut, Beijing 100029, Peoples R ChinaXia, QX (reprint author), Univ Sci & Technol China, Sch Earth & Space Sci, CAS Key Lab Crust Mantle Mat & Environm, Hefei 230026, Peoples R China.WOS:000356743000021根据所检索文章的入藏号(即UT记录),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进行引文分析。得到所有论文的被引频次总计、去除自引的被引次数总计、施引文献数、去自引施引文献数和H指数。根据被引频次总计由大到小排序。排序结果见附表1。选取前10名的学者的数据见表3、表4所示。表3.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论文情况学者姓名文献数被引频次总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施引文献去自引施引文献h-index吴福元23913003117774650444164郑永飞2851069078693482326157安芷生184957891926127600943翟明国181723164313011287546肖文交174603350432149200641姚檀栋285539446293092288236李献华188528547262963276338朱日祥194526648973113296840张宏福163491639201988185837戴子高186485340512312214540表4.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论文情况学者姓名文献数被引频次总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施引文献去自引施引文献h-index俞大鹏341119551148710012980855解思深31710891104229205900853何赛灵6481043095808148780346陈仙辉227961390355787561345刘俊明574896779546901653137杨金龙385869781276647642945高鸿钧319843374336388616648叶志镇523805469395553517043王广厚356755471296020581946蔡荣根190739768543616347647三、结果与分析(一)高被引学者论文各项数据之间的相关性1.论文被引次数与论文施引文献次数的相关性分析根据附表1和附表2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学者论文的被引次数与论文的施引文献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表6。表5.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总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相关性ElsevierSCISpearman 的 rho被引频次相关系数1.000.957**Sig.(双侧)..000N6262施引文献数相关系数.957**1.000Sig.(双侧).000.N6262**.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表6.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总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相关性ElsevierSCISpearman 的 rho被引频次相关系数1.000.934**Sig.(双侧)..000N109109施引文献数相关系数.934**1.000Sig.(双侧).000.N109109**.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SPSS结果分析: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的Spearman相关性系数为0.957,显著值为0.000<0.01,所以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 在0.01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的Spearman相关性系数为0.934,显著值为0.000<0.01,在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 在0.01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2.论文被引次数与学者发表论文h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根据附表1和附表2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学者论文的被引次数与论文的施引文献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如表7、表8。表7.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被引频次与h指数相关性ElsevierSCISpearman 的 rho被引频次相关系数1.000.950**Sig.(双侧)..000N6262H指数相关系数.950**1.000Sig.(双侧).000.N6262**.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表8.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被引频次与h指数相关性ElsevierSCISpearman 的 rho被引频次相关系数1.000.970**Sig.(双侧)..000N109109H指数相关系数.970**1.000Sig.(双侧).000.N109109**.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SPSS结果分析: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论文H指数的Spearman相关性系数为0.950,显著值为0.000<0.01,所以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论文H指数 在0.01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论文H指数的Spearman相关性系数为0.970,显著值为0.000<0.01,在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论文H指数在0.01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 (二)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对榜单的学者所发表的文章被引频次总次数的统计中,我们发现有的学者虽然发文量很少但是文章的总被引次数很高(如安芷生,发文数184,总被引次数9578次)。而有些学者的发文数量很多,但文章总被引次数却很低(如杨经,发文数173,总被引频次3801次)。为了探究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对这些学者文章所发表的期刊和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1.期刊对被引频次的影响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最直接的产出形式之一,经常被列为评价单位或个人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指标之一,而论文质量常以其发表的期刊的级别作为评价依据[9]。本研究为了探究期刊对其所刊载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对上榜学者的高被引论文所发表的期刊进行分析,随机选取20位学者,对每位学者被引频次在前十的文章所刊载的期刊以及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统计(表9)。表9.论文分布前十位的期刊及影响因子期刊名文献数影响因子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184.734CHEMICAL GEOLOGY143.524LITHOS104.482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04.331GONDWANA RESEARCH98.235SCIENCE833.194PRECAMBRIAN RESEARCH85.664JOURNAL OF CLIMATE64.435GEOLOGY64.884NATURE441.456从表9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高被引文章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其相关领域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而著名的SCIENCE和NATURE的影响因子更是高达33.194和41.456。可以得出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所收录的论文一般被引频次也比较高。2.基金资助对被引频次的影响近年来,h指数己成为科学计量和评价研究的新兴研究热点,但是期刊h指数[10]也没有反映出期刊引用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因此需要联合其他的引用指标来综合衡量期刊水平。众所周知,具有基金资助的课题是经过同行专家评议而产生的[7],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因此通过对基金资助的课题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而撰写的论文应该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本研究对基金资助论文被引用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与无基金资助论文的被引情况进行比较,以探讨二者被引情况存在的差异。对地球与行星科学和物理学与天文学两个领域的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0 的学者在2009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由基金资助情况下与非基金资助情况下的论文单篇平均被引次数。统计结果如表10和表11。表10.2009年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的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被引情况学者姓名基金论文数篇均被引次数非基金论文数篇均被引次数吴福元2092.301111.36郑永飞1180.7351.40安芷生1335.0023.00翟明国215.50934.22肖文交7129.14470.50姚檀栋1533.60410.0李献华8133.6270.85朱日祥916.0200张宏福639.520戴子高921.8900表11.2009年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的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被引情况学者姓名基金论文数篇均被引次数非基金论文数篇均被引次数俞大鹏2921.03621.35解思深1930.9575.71何赛灵3525.11238.83陈仙辉2483.88553.43刘俊明3235.8468.50杨金龙3234.84919.89高鸿钧2359.9151.6叶志镇1614.44126.67王广厚721.1432.33蔡荣根1357.921175从表10和表1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和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的学者在2009年这一年中发表的基金论文数量明显多于非基金论文的数量。而且这20位学者发表的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也明显高于非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3.高被引论文作者及其机构分析以地球与行星科学的作者为对象,我们对榜单中的60多位学者的篇均被引频次进行了统计,得到篇均被引频次高于30的学者名单以及学者对应的单位。(表12)表12可以看出:这些作者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都享有盛名,其中:安芷生和吴福元这两名学者不仅发文量多,而且篇均被引频次都打到了50次以上,可见两位学者的学术造诣和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吴福元主要从事火成岩岩石学研究,其研究方向是利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岩石形成的地质过程和受控制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表12 高篇均被引学者单位学者姓名单位篇均被引频次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37.5吴福元中国科学院54.4高山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32.2肖文交中国科学院34.6徐义刚中国科学院31.0牛耀龄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31.6刘勇胜中国地质大学32.3杨进辉中国科学院38.0张宏福中国科学院30.2刘树文北京大学31.9张培震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46.4安芷生中国科学院52.0孙继敏中国科学院34.3郭正堂中国科学院31.6翟明国中国科学院40.0戴福初中国科学院32.9孟庆任中国科学院39.8陈均远中国科学院36.0安芷生院士也是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知名的学者,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安芷生院士也同样在地质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研究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重建了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序列系统地提出我国中东部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论述了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演化的关系,分别在Nature和《中国科学》上发表。从表可以看出,发表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在30次以上的学者基本上都是中科院的院士。只有极少数是我国高校教授(刘树文,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刘勇胜,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在我国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中有部分学者不管是发文量还是被引频次都处于前列,由此可见这些学者在业界的活跃性与影响力。所以作者所在机构越是处于该研究领域的前段,其发表论文的被引次数越多,被引率越高。四、结论与讨论本研究选取了地球与行星科学和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的270多名学者为研究对象,统计了这些学者的发文与被引情况。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以及对部分学者高被引论文的深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一)论文的施引文献数与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显著正相关结果显示,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和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的学者发表的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论文的施引文献数显著正相关,即论文的施引文献数越多,论文的被引频次越高。(二)学者的h指数与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显著正相关 统计结果显示,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和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的学者发表的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学者的H指数显著正相关,即学者的h指数越高,论文的被引频次越高。(三)论文被引频次与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呈正相关结果显示,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和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我们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来显示期刊的影响力,显然影响因子越大的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有越大的趋势。期刊的影响力往往可以影响大多数学者的对引文期刊的选择,这里的研究表明,对于引文的选择学者们更加倾向于从影响力较高的期刊中获取,而这些期刊也更受论文发表者的青睐。(四)论文被引频次与是否有基金资助有关本研究选择榜单上的前20名学者在2009年发表的的基金资助论文和非基金资助论文做对比,对其被引规律进行探讨,所统计数据表明,被引用的基金资助论文的单篇被引频次明显高于无基金资助论文。而且基金论文的数量也明显高于非基金论文的数量。因此可以认为基金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更多,被引用的几率更大。(五)论文被引频次与作者及其机构有关根据对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学者统计,结合作者及其机构分析,我们知道这些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处于高水平的学者大多数都是在我国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而中国科学院又是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其影响力毋庸置疑。由此可见,学者所在单位在其研究领域的地位以及影响力越大,学者的科研能力都相对越强,学者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越高,被引几率越大。五、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数据清洗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在清洗过程中,有一两个学者的姓名过于大众化,以致于同名同姓同机构的学者难以区分,数据清洗量太大,在清洗过程中,已经尽最大可能区别出本研究需要的作者,但还是会存在细微的误差。同时在查找学者发表的论文的过程中,有2为学者在SCI中无法找到相应记录。但本研究主要探讨榜单与SCI统计结果大总体相关性,无需对个别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所以个别的几个学者的误差基本上不会影响研究的最终结果。 (二)基金资助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的误差本研究只统计了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与非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没有考虑高被引论文和低被引论文在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中的分布情况。可能会对探讨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六、致谢参考文献[1] 李树坤.中文期刊的分级势在必行[J].情报杂志,1998,17(3):50-51[2] 杨化兵,叶春峰.论影响因子及其在科研评估等方面的应用[J].情报方法,2001(1):32-34[3] Garfield E.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J]. JAMA,2006,295(1):90-93[4] 宋振世,周健,吴士蓉. h指数科研评价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3,01:117-121+135. [5] Braun T, Glanzel W, Sehubert A, A hirsch-type index for journals[J]. Scienlometrics, 2006,69(1):169-173[6] 刘筱敏,孙媛,和婧. Scopus与SCI来源期刊影响力差异化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09:1171-1177[7] 张树良,张志强,王雪梅. 国际科研评价体系现存问题及发展新趋势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15,08:1127-1133.[8] 赵静,接雅俐,杜志波. 基金资助论文与无基金资助论文被引情况分析:以部分高水平医学期刊为例[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499-501.[9] Leydesdorff L,de Moya-Anegon F,Guerrero-Bote V P.Journal Maps on the Basic of Scopus Data: A Comparison with the Jounal Citation Reports of the ISI[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2):352-369[10] 张学梅. NSP:一种作者评价指标及其与H指数之比较[J]. 图书情报工作,2014,21:111-115.附表1 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发文情况统计总表学者姓名文献数被引频次总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施引文献去自印施引文献h-index吴福元23913003117774650444164郑永飞2851069078693482326157安芷生184957891926127600943翟明国181723164313011287546肖文交174603350432149200641姚檀栋285539446293092288236李献华188528547262963276338朱日祥194526648973113296840张宏福163491639201988185837戴子高186485340512312214540徐义刚154476742232421230136高山147473542682497239833杨进辉115437541162368228735汪永进43416040092534249616刘勇胜122393535872131204429周天军167390429861734159234杨经绥173380133091896177732侯增谦132334928851447135026张培震71329731292135208324张宏飞139319930232157208029万渝生103303227611679161530毛景文164270523051385127526郭正堂79249722651696164227张立飞104232618761123104728孙卫东155231218061251115730朱弟成922265178476068323许文良97218917311113103723刘福来11421451828102894925刘树文672135185580475323张泽明10621311717102694327孙继敏61209319621093134825朱永峰113201717591365129626韩宝福7619401782102897822代世峰701932165566061127徐锡伟108181215171104101522戴福初51167716041229120217龚道溢65165915501243120120丁仲礼70160914781070102623孟庆任40159315351159113117方小敏1111589119879871620杨世伦541432119888583820谢树成1031411119981874920陈均远341221118291389318陈斌101105792577672518李曙光57104890268164417袁峰6299183060456121高亮3392890174673115牛耀龄216636454474389李占清4559651745943312沈正康295695444974809唐春安10548738636932613于清娟2128827025024110王力帆252632241961828刘征宇272172082031957杨崧372111701781617蒋少涌401611461461336杨小虎15999089816景益鹏20857679726许天福18352830243王岳军10333230294肖向明9151314122何锐思277771附表2 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发文情况统计总表学者姓名文献数被引频次总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施引文献去自印施引文献h-index俞大鹏341119551148710012980855解思深31710891104229205900853何赛灵6481043095808148780346陈仙辉227961390355787561345刘俊明574896779546901653137杨金龙385869781276647642945高鸿钧319843374336388616648叶志镇523805469395553517043王广厚356755471296020581946蔡荣根190739768543616347647龙桂鲁269723665253022283336陈红胜353714760153748345545吴颖38169088182363348040彭练矛225659960545284512739段文晖264628458194919474840楼森岳286621248802092186143范洪义682599229561638102232孙阳393592053334102388039张怀金491582445833049268736邓富国115564148851431133741丁洪253553251534084399139吴兴龙329537647664297409435邵长路153529750374159407046马琰铭256529344642725255536潘建伟145527649193647353240邢志忠167472738682495234932童利民172466639092449230833任治安90452042682684260829胡敏170446237752512237340高以天1674450328494280532赵晓鹏282427330112121188036陶绪堂39341293533919269230杨国伟254404034112927273631赵纪军294403836833175302233李树深231396737853002289231钟伟202386935763144304030资剑174365834242894279632祖小涛451361431332774253526吴自玉307358532543114295929郑仕标214357532462084193828范恩贵109353733862284221226刘正猷182352331172079196229刘雪明134343729651267117240陈列文117339327261502140327崔一平430333229792752258028赵明文232332729412422226530陆培祥279306823491575140631张振宇220305727812336222524杨绍光163304528882697261532欧阳颀207284724732021187425王建雄95255623031651158625张家骅152250123642083200726郭照立108241121701554146820孟胜97237522851758171324郁伯铭15323741875109798427唐晓艳97235321691444138327秦伟平189229119591586146726吴明卫13622191471109497625仇旻103206419591773171521饶云江189205817711373123924张东辉1122056168298290226张建民259200813221196103322游建强57199118931346130619陈峰1541951128078966021周涛100191116951073101322戴道锌12918441392108998924骆顺龙112183416361127106318闫振亚120168715011306124521邱建荣218162313551165104920靳常青194159713791242114620戴朝卿1511574104563851922王新年6814891318104198320王恩哥83142313731265123422蔡阳健123137279855546020韩占文1061368114679371722郭宗宽401362131899997815时东陆88135812481159111821邹旭波11113181235103398320王金兰8912371096101095421陈焕阳921148102587382515曹俊杰421134102872868620师文生5111281069101798519潘峰6611011076101799915向红军71108699495091219王兴元178106296067461717卢新培75101388769063816闻海虎95101189573568518邹炳锁9499890885880415贾春生5592466134329517廖良生8873557251846815张远波107217166996967李立峰5070064055953413韦浩3569960448846717董蜀湘6565554451547214蒋青权4062256539436511赁敦敏6258054146944513唐新桂9757549349244413朱诗亮264684414184038张靖仪3545335029827610陈雨金6940331028424011王前5239937535834312徐红星3738235831730511张保平553522993112818张跃钢163503353082987季向东3128825718516911王文旭3222420918717710李淼151821821821825贾春林28136104105917梁文杰13575456533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研究综述 2
(一)当前科研评价现状 2
(二)研究背景 2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2
(一)数据来源 2
(二)数据处理 3
1.数据下载 3
2.数据清洗 3
3.数据格式 3
三、结果与分析 5
(一)高被引学者论文各项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5
1.论文被引次数与论文施引文献次数的相关性分析 5
2.论文被引次数与学者发表论文h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6
(二)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因素分析 7
1.期刊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7
2.基金资助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7
3.高被引论文作者及其机构分析 8
四、结论与讨论 10
(一)论文的施引文献数与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显著正相关 10
(二)学者的h指数与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显著正相关 10
(三)论文被引频次与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呈正相关 10
(四)论文被引频次与是否有基金资助有关 10
(五)论文被引频次与作者及其机构有关 10
五、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0
(一)数据清洗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10
(二)基金资助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的误差 11
六、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表1.Elsevier高被引榜单前二十名学者名单 3
表2.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郑永飞的一条数据记录 4
表3.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论文情况 4
表4.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论文情况 5
表5.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总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相关性 5
表6.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总被引频次与施引文献数相关性 5
表7.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被引频次与h指数相关性 6
表8.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被引频次与h指数相关性 6
表9.论文分布前十位的期刊及影响因子 7
表10.2009年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的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被引情况 8
表11.2009年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的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被引情况 8
表12 高篇均被引学者单位 9
附表1 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者发文情况统计总表 12
附表2 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学者发文情况统计总表 14
基于SCI高水平学者的文献计量研究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