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接受意向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的调查方式,从调查对象的心理情绪、对于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认知判断角度出发,构建量表来探索用户的接受意向以及持续接受意向。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被调查者的接受意向与持续接受意向的整体情况稍偏向愿意接受与愿意持续接受。其次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得出用户接受意向受未关注使用之前的情绪、自我条件、社会影响、使用价值、身份的影响,而用户的持续接受意向则受到接受意向、关注使用后的情绪、使用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影响。最后根据调查的结果,为各个高校开发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提供参考建议。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4
一、相关研究综述 4
(一)用户接受概念及相关研究理论与模型 4
1.用户接受定义 4
2.相关研究理论与模型 4
(一)移动图书馆相关研究 4
1.移动图书馆定义及国内研究现状 4
2.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国内研究现状 5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5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发布与回收 5
1.调查问卷的设计 5
2.调查问卷发布与回收 6
(二)调查问卷分析方法 6
三、数据分析 6
(一)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
1.性别与身份特征 6
2.了解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情况分布 6
3.已使用者的使用情况 7
(二)部分测量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8
1.被调查者的情绪及强度 8
2.被调查者的接受意向情况 9
(三)信效度度分析 9
1.信效度概念 9
2.认知判断总指标整体信效度分析 10
3.各个变量的信效度分析 11
(四)影响接受意向的个体因素分析 12
1.独立样本T检验 12
2.独立样本单因子方差检验 12
(五)各个量表测量变量与接受意向的关系分析 13
1.相关性分析 13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4
1)被调查者接受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14
2)已关注使用者持续接受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15
四、结论及建议 16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图1 被调查者性别分布图 6
图2 被调查者身份分布图 6
图3 了解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情况分布图 7
图4 了解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不同途径的情况分布图 7
图5 已使用者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频率分布图 7
图6 已使用者使用微信的持续时间分布图 7
表1 情绪描述统计量 8
表2 接受意向以及持续接受意向描述统计量 9
表3 认知判断总指标可靠性统计量 10
表4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10
表5 因素分析统计量 10
表6 因子载荷矩阵 10
表7 接受意向的3个影响因素和持续接受意愿变量可靠性统计量 11
表8 接受意向的3个影响因素和持续接受意愿变量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11
表9 性别与接受意向、持续接受意向的独立样本T检验 12
表10 身份与接受意向、持续接受意向的方差齐性检验 12
表11 身份与接受意向、持续接受意向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12
表12 接受意向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13
表13 持续接受意向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13
表14 影响接受意向的多元回归模型汇总 14
表15 影响接受意向的回归系数 14
表16 影响持续接受意向的多元回归模型汇总 15
表17 影响持续接受意向的回归系数 15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接受意向研究
引言
引言
微信( WeChat) 是腾讯公司于2011 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1]2012 年3 月底,微信用户破1 亿,耗时433 天。2012 年9 月17 日,微信用户破2 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 个月。截至2013 年1 月15 日,微信用户达3 亿,可见使用微信已成为一种流行。而目前越来越多的985、211高校图书馆也不断重视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为读者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信息服务,以南京市8所211高校为例,其中7所高校已有自己的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名称分别是南京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河海大学图书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与信息中心。与此同时地方图书馆,如深圳图书馆也有自己的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又如2014年第8期《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刊登的一则新闻报道 ,标题为《重庆图书馆:用微信拉回读者》。
以上这些也都可以看出各个图书馆都不断努力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但图书馆移动服务若要被成功应用和普及,不应仅仅关注于发展技术,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用户对这些信息系统与技术的认知、接受和持续接受意向、行为是怎样的。基于此,本文从用户接受意向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未关注使用前的正、负面情绪、关注使用后的正、负面情绪、使用价值、社会影响、自我条件等方面进行相关回归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等其他分析方法,来探究人们对于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接受意向是怎样的?使用前听到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概念的心理情绪是怎样?关注使用后的情绪又是怎样?哪些因素会影响用户对其的接受意向?对于已经关注、使用的用户,哪些因素又会影响其持续接受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以期能发现被调查者的真实需求,为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用户接受概念及相关研究理论与模型
1.用户接受定义
对于用户接受或采纳的概念,国外学者Swanson[2]将用户接受定义为潜在用户对个人使用某一特定系统的倾向。Rogers[3]将“采纳”(adopt)定义为个体与组织对新技术认识和执行的过程。
2.相关研究理论与模型
关于用户采纳行为的主要研究理论与模型有以下5个,1975年Fishbein和Ajzen[4]提出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简称TRA)、Ajzen[5]在扩展TRA的基础上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Davis[6]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简称TAM)、2000年Venkatesh和Davis[7]对TAM进行扩展的TAM2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 2,简称TAM2)以及Venkatesh[8]等人综合八个理论模型提出的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简称UTAUT)。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4
一、相关研究综述 4
(一)用户接受概念及相关研究理论与模型 4
1.用户接受定义 4
2.相关研究理论与模型 4
(一)移动图书馆相关研究 4
1.移动图书馆定义及国内研究现状 4
2.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国内研究现状 5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5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发布与回收 5
1.调查问卷的设计 5
2.调查问卷发布与回收 6
(二)调查问卷分析方法 6
三、数据分析 6
(一)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
1.性别与身份特征 6
2.了解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情况分布 6
3.已使用者的使用情况 7
(二)部分测量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8
1.被调查者的情绪及强度 8
2.被调查者的接受意向情况 9
(三)信效度度分析 9
1.信效度概念 9
2.认知判断总指标整体信效度分析 10
3.各个变量的信效度分析 11
(四)影响接受意向的个体因素分析 12
1.独立样本T检验 12
2.独立样本单因子方差检验 12
(五)各个量表测量变量与接受意向的关系分析 13
1.相关性分析 13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4
1)被调查者接受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14
2)已关注使用者持续接受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15
四、结论及建议 16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图1 被调查者性别分布图 6
图2 被调查者身份分布图 6
图3 了解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情况分布图 7
图4 了解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不同途径的情况分布图 7
图5 已使用者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频率分布图 7
图6 已使用者使用微信的持续时间分布图 7
表1 情绪描述统计量 8
表2 接受意向以及持续接受意向描述统计量 9
表3 认知判断总指标可靠性统计量 10
表4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10
表5 因素分析统计量 10
表6 因子载荷矩阵 10
表7 接受意向的3个影响因素和持续接受意愿变量可靠性统计量 11
表8 接受意向的3个影响因素和持续接受意愿变量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11
表9 性别与接受意向、持续接受意向的独立样本T检验 12
表10 身份与接受意向、持续接受意向的方差齐性检验 12
表11 身份与接受意向、持续接受意向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12
表12 接受意向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13
表13 持续接受意向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13
表14 影响接受意向的多元回归模型汇总 14
表15 影响接受意向的回归系数 14
表16 影响持续接受意向的多元回归模型汇总 15
表17 影响持续接受意向的回归系数 15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接受意向研究
引言
引言
微信( WeChat) 是腾讯公司于2011 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1]2012 年3 月底,微信用户破1 亿,耗时433 天。2012 年9 月17 日,微信用户破2 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 个月。截至2013 年1 月15 日,微信用户达3 亿,可见使用微信已成为一种流行。而目前越来越多的985、211高校图书馆也不断重视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为读者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信息服务,以南京市8所211高校为例,其中7所高校已有自己的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名称分别是南京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河海大学图书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与信息中心。与此同时地方图书馆,如深圳图书馆也有自己的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又如2014年第8期《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刊登的一则新闻报道 ,标题为《重庆图书馆:用微信拉回读者》。
以上这些也都可以看出各个图书馆都不断努力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但图书馆移动服务若要被成功应用和普及,不应仅仅关注于发展技术,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用户对这些信息系统与技术的认知、接受和持续接受意向、行为是怎样的。基于此,本文从用户接受意向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未关注使用前的正、负面情绪、关注使用后的正、负面情绪、使用价值、社会影响、自我条件等方面进行相关回归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等其他分析方法,来探究人们对于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接受意向是怎样的?使用前听到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概念的心理情绪是怎样?关注使用后的情绪又是怎样?哪些因素会影响用户对其的接受意向?对于已经关注、使用的用户,哪些因素又会影响其持续接受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以期能发现被调查者的真实需求,为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用户接受概念及相关研究理论与模型
1.用户接受定义
对于用户接受或采纳的概念,国外学者Swanson[2]将用户接受定义为潜在用户对个人使用某一特定系统的倾向。Rogers[3]将“采纳”(adopt)定义为个体与组织对新技术认识和执行的过程。
2.相关研究理论与模型
关于用户采纳行为的主要研究理论与模型有以下5个,1975年Fishbein和Ajzen[4]提出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简称TRA)、Ajzen[5]在扩展TRA的基础上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Davis[6]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简称TAM)、2000年Venkatesh和Davis[7]对TAM进行扩展的TAM2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 2,简称TAM2)以及Venkatesh[8]等人综合八个理论模型提出的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简称UTAUT)。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