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达罗模型分析人口流动的因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增长迅猛,目前已整体迈入人口流动性社会。中国国内的人口流动规模逐渐增加,人口流动的研究对于国内的城市化健康发展重要性日益突出。南京作为江苏的经济政治中心,人口流动规模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变大。本文旨在利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南京近年来的南京人口、平均收入及就业等数据,定性分析南京劳动力供给弹性,研究南京流动人口的变化规律。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南京的人口现状 2
2.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2
2.1 托达罗理论的相关相关概念2
2.2托达罗模型的数学公式2
2.3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修正4
3南京流动人口变化规律的相关数据与分析4
3.120052014南京“实际”期望城市——农村收入差距4
3.2 20052014南京劳动力供给弹性5
结论5致谢5
参考文献6
托达罗模型分析南京人口流动变化的因素
信息与计算科学 赵家敏
引言
引言
我国于1978开始改革开放,自此之后,沿海都市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国内城市化的水平也日益提高。然而,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不断的拉大了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距,由此也掀起了农民向城市迁移务工的浪潮。我国城乡人口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城镇所占比重为17.92%,乡村则为82.08%,到2014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54.77,乡村为45.23%。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江苏省乃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而南京市作为江苏的经济政治中心,城市经济也在不断蓬勃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南京市的人口规模也在飞速增加。除了原有的常住居民,每年都会有大量为了寻找一份期望的理想工作,而由内地农村迁移到南京进行务工的农民。南京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因此与日俱增。
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迁移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创立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26]]。托达罗模型反映了人口和劳动力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较高收入的地区或部门流动的理性经济行为。本文旨在利用托达罗模型,结合南京具体数据,计算南京劳动力供给弹性等相关问题,研究南京流动人口的变化规律。
1.南京市人口现状
随着南京经济的发展,生活教育等水平的提高,南京的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从全国各地迁移入南京。截止2014年末,南京市常住人口821.61万人,户籍人口648.72万人,与2005年689.80万常住人口,595.80万户籍人口相比,常住人口增加131.81万人户籍人口增加52.92万人。可见这10年间南京市的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在经济上,南京的经济也在这10年间迅猛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也有2005年的2411.11亿元增加2014年的8820.75亿元。在南京市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南京市的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997元增加至42569元。而同时期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493元29381元,农村居民出收入则从3255增加到9892元。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南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领先于全国大部分城市,且遥遥领先于全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3],是推动南京流动人口规模变大的直接原因。
南京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居民收入增加,也使得南京市的居民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704元增加至25855元。因此,在研究南京流动人口的变化规律时,不能忽视移民迁居南京的迁移成本,包括路费,相关证件办理的行政费用以及日常生活所需费用。同时,移民迁移入南京时,并不是所有移民都能找到相应工作的。
在此,本文应用托达罗模型来合理研究南京流动人口的变化规律。
1.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2.1托达罗理论的相关相关概念
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针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与就业不足,农村人口仍然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乡——城人口流动理论模型,即托达罗理论模型。
托达罗认为,人口迁移是农业劳动者对期望农村城市收入差距的表示,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表示,期望农村城市收入差距越大,迁入城市的人口也就越多。在任一时期内,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就业机会的创造概率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
2.2托达罗模型的数学公式
在托达罗模型中[27],托达罗认为,农民进城监管不会很快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单其在城里呆的时间越长,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因而人口流动行为模式应该建立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基础上。托达罗做出如下设定:为移民时期内城市与农村“期望”收入的贴现值,表示城市经济体中被雇佣者相应的平均实际收入,表示农村经济体中被雇佣者相应的平均实际收入,n表示移民计划期内期数,r为反映移民时间偏好程度的贴现率,移民与否决定于
(1)
是正是负,其中表示迁移成本,表示一个移民在时间内获得一份工作的可能性。
假定在任一时期内,农民被新兴工业雇佣的可能性与从一个给定失业成本或未充分就业群体中某个或先前任一时期内被选中的可能性直接相关,移民后期内拥有现代部门工作的可能性为,,所以,
即。 (2)
也就是说,农民在城市呆的时间越长,他获得工作的概率也越大,从而这期内的预期收入也越高,农民在计划期内“期望”农村城市收入差异的净贴现值就越大,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的数量也就越多。
假定农民在现代部门获得工作的可能性为,
, (3)
其中,为城市新创造工作的净比率,为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为整个城市劳动力。
假定为实际工资比率,为平均农村实际收入,“期望”城市——农村收入差距为
, (4)
将(3)式代入(4)式,则有
(5)
假定“期望”城市——农村实际收入差距的函数是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南京的人口现状 2
2.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2
2.1 托达罗理论的相关相关概念2
2.2托达罗模型的数学公式2
2.3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修正4
3南京流动人口变化规律的相关数据与分析4
3.120052014南京“实际”期望城市——农村收入差距4
3.2 20052014南京劳动力供给弹性5
结论5致谢5
参考文献6
托达罗模型分析南京人口流动变化的因素
信息与计算科学 赵家敏
引言
引言
我国于1978开始改革开放,自此之后,沿海都市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国内城市化的水平也日益提高。然而,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不断的拉大了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距,由此也掀起了农民向城市迁移务工的浪潮。我国城乡人口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城镇所占比重为17.92%,乡村则为82.08%,到2014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54.77,乡村为45.23%。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江苏省乃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而南京市作为江苏的经济政治中心,城市经济也在不断蓬勃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南京市的人口规模也在飞速增加。除了原有的常住居民,每年都会有大量为了寻找一份期望的理想工作,而由内地农村迁移到南京进行务工的农民。南京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因此与日俱增。
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迁移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创立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26]]。托达罗模型反映了人口和劳动力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较高收入的地区或部门流动的理性经济行为。本文旨在利用托达罗模型,结合南京具体数据,计算南京劳动力供给弹性等相关问题,研究南京流动人口的变化规律。
1.南京市人口现状
随着南京经济的发展,生活教育等水平的提高,南京的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从全国各地迁移入南京。截止2014年末,南京市常住人口821.61万人,户籍人口648.72万人,与2005年689.80万常住人口,595.80万户籍人口相比,常住人口增加131.81万人户籍人口增加52.92万人。可见这10年间南京市的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在经济上,南京的经济也在这10年间迅猛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也有2005年的2411.11亿元增加2014年的8820.75亿元。在南京市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南京市的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997元增加至42569元。而同时期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493元29381元,农村居民出收入则从3255增加到9892元。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南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领先于全国大部分城市,且遥遥领先于全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3],是推动南京流动人口规模变大的直接原因。
南京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居民收入增加,也使得南京市的居民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704元增加至25855元。因此,在研究南京流动人口的变化规律时,不能忽视移民迁居南京的迁移成本,包括路费,相关证件办理的行政费用以及日常生活所需费用。同时,移民迁移入南京时,并不是所有移民都能找到相应工作的。
在此,本文应用托达罗模型来合理研究南京流动人口的变化规律。
1.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2.1托达罗理论的相关相关概念
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针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与就业不足,农村人口仍然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乡——城人口流动理论模型,即托达罗理论模型。
托达罗认为,人口迁移是农业劳动者对期望农村城市收入差距的表示,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表示,期望农村城市收入差距越大,迁入城市的人口也就越多。在任一时期内,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就业机会的创造概率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
2.2托达罗模型的数学公式
在托达罗模型中[27],托达罗认为,农民进城监管不会很快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单其在城里呆的时间越长,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因而人口流动行为模式应该建立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基础上。托达罗做出如下设定:为移民时期内城市与农村“期望”收入的贴现值,表示城市经济体中被雇佣者相应的平均实际收入,表示农村经济体中被雇佣者相应的平均实际收入,n表示移民计划期内期数,r为反映移民时间偏好程度的贴现率,移民与否决定于
(1)
是正是负,其中表示迁移成本,表示一个移民在时间内获得一份工作的可能性。
假定在任一时期内,农民被新兴工业雇佣的可能性与从一个给定失业成本或未充分就业群体中某个或先前任一时期内被选中的可能性直接相关,移民后期内拥有现代部门工作的可能性为,,所以,
即。 (2)
也就是说,农民在城市呆的时间越长,他获得工作的概率也越大,从而这期内的预期收入也越高,农民在计划期内“期望”农村城市收入差异的净贴现值就越大,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的数量也就越多。
假定农民在现代部门获得工作的可能性为,
, (3)
其中,为城市新创造工作的净比率,为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为整个城市劳动力。
假定为实际工资比率,为平均农村实际收入,“期望”城市——农村收入差距为
, (4)
将(3)式代入(4)式,则有
(5)
假定“期望”城市——农村实际收入差距的函数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