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s的计算机科学高被引作者的计量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爱思唯尔公司发布对的2014年高被引学者榜单,基于WoS数据库中的信息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高被引作者进行分析。在WoS中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者进行逐一地检索,在完成了大量的清洗工作后,得出基于WoS数据库下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高被引学者的计量数据。其中主要针对这些高被引学者的文献出版年、来源出版物、机构和施引作者及机构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计量分析,希望通过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高被引学者文献的分析,对将来计算机科学方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微弱的帮助。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一、相关研究 5
(一)国外研究现状 5
(二)国内研究现状 5
二、研究方法 6
(一)研究假设 6
(二)研究思路 6
1、学科领域的选择 6
2、数据源的选择 7
3、评价指标的选择 7
(三)研究步骤 7
1、数据来源 7
2、数据处理 8
三、结果分析 8
(一)论文的年代分布 8
(二)论文的期刊分布 10
(三)论文主题分布 11
(四)论文被引分布 12
1、论文的自引分析 12
2、施引机构的情况 13
四、结论 14
(一)研究结论 14
1、期刊分布集中 14
2、研究热点分布集中 14
3、文献施引分析 14
(二)研究局限 15
1、学者筛选问题 15
2、机构筛选问题 15
3、数据库选择问题 15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7
表 1 爱思唯尔发布计算机科学榜单前十名 7
表 2 佟绍成数据 8
表 3 总被引次数前二十学者的年代发文量 9
表 4 发文量前十的期刊 10
表 5 佟绍成各时间段内发文期刊结果展示 11
表 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者自引记录数及总被引次数 13
表 7 施引机构的计量 13
图 1 高被引学者年出版文献总量 9
图 2 年均论文数与总被引次数的关系 10
基于WoS的我国计算机科学高被引作者的计量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生 张捷
引言
引言:学术论文的主要评价指标就是被引频次,高被引频次代表着文章受到同行较高的关注度,作者的研究成果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发扬。被引频次也是目前行内研究的热点方式,其文章学术质量也相应的就越高[1]。高被引作者也就自然成为这一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者。高被引作者这一群体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科研人员的精英,可以代表国家或地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制高点[2]。高被引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总频次在本学科领域所有中国(大陆地区)的研究者中处于顶尖水平。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开发了ISIHighly Cited(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这是在SCI引文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的收录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21个学科领域之中世界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50名高被引科学家的履历和学术论文列表等信息。而ISIHighly Cited数据库覆盖学科不够全面,收录的高被引作者以自然科学领域为主;其引文分析对象是全世界排名靠前的高被引作者,能被其的中国高被引作者数量较少,无法形成足量样本对中国高被引作者群体特征进行分析[2]。
高被引学者的研究早已成为全球的探索的聚焦点,2105年2月2日爱思唯尔发布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榜单中将1651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呈现给学术界和公众。而Scopus数据库相对比较年轻,还不甚完善,知名度低,并且已购买该数据库的机构相对较少。所以笔者利用相对购买率较高的WoS数据库对Scopus给出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榜单学者进行计量统计并加以分析,希望为将来对高被引学者的研究提供更多可用的信息资源。
一、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J E Hirsch[3]于2005年提出了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H指数,其最初只是为了帮助研究人员评价物理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但迅速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Leo Egghe[4]和Ronald Rousseau[5]巧妙运用基于洛特卡定律的情报过程原理,研究了H指数与其它变量之间的关系。
科研人员评价的研究包括完善的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价方法以及有效的实现手段。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着较长的历史。
LUTZ BORNMANN[6],Meho[7],Cole[8]等基于引文的不同计量指标与同行评议探讨了在评价结果方面的相关性问题,经过研究发现不同的指标与同行评议之间的相关性差异较大,并提出建议,在开展评价活动的时候,应该选取和同行评议结果相关性高的定量评价指标。
(二)国内研究现状
陈娟采用引文分析法和多元统计法分析Scopus和WoS收录的OA期刊分布情况,比较各学科OA和非OA期刊各项评价指标均值差异,以及它们在这些评价指标的进步速度上的差异,并得出了中国出版的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程度却比较低[9]。
刘筱敏、孙媛以及和婧[10]从Scopus和SCI数据库2012和2013两年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刊均施引频次等数据指标入手,对两个数据库的来源期刊进行学科之间期刊指标的对比分析,并总结其数据差异的存在原因,最终认为这两个数据库论文数据的构成是期刊引用数据差异存在的可能因素。
我国的科研评价制度相比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大多数学者认为科研人员的评价是科研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合理、有效的科研评价有利于促进机构科研实力及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
刘耀龙、康颖卿[11]等人对1993年至2013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统计分析,将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数据,依据“科研人员”“绩效”在篇名、主题、全文检索等不同字段中的检索结果,统计CSSCI 和中文核心论文数量,按年份统计发表论文数量。他们发现,我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H 指数测算、影响因素分析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
梁振辉、魏顺平[12]以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员科研绩效评价为例,运用 H 指数和W指数评选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30位研究人员,证明H指数可以反映“总被引频次”、“论文数量”、“篇均被引频次”三项指标的评价结果。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一、相关研究 5
(一)国外研究现状 5
(二)国内研究现状 5
二、研究方法 6
(一)研究假设 6
(二)研究思路 6
1、学科领域的选择 6
2、数据源的选择 7
3、评价指标的选择 7
(三)研究步骤 7
1、数据来源 7
2、数据处理 8
三、结果分析 8
(一)论文的年代分布 8
(二)论文的期刊分布 10
(三)论文主题分布 11
(四)论文被引分布 12
1、论文的自引分析 12
2、施引机构的情况 13
四、结论 14
(一)研究结论 14
1、期刊分布集中 14
2、研究热点分布集中 14
3、文献施引分析 14
(二)研究局限 15
1、学者筛选问题 15
2、机构筛选问题 15
3、数据库选择问题 15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7
表 1 爱思唯尔发布计算机科学榜单前十名 7
表 2 佟绍成数据 8
表 3 总被引次数前二十学者的年代发文量 9
表 4 发文量前十的期刊 10
表 5 佟绍成各时间段内发文期刊结果展示 11
表 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者自引记录数及总被引次数 13
表 7 施引机构的计量 13
图 1 高被引学者年出版文献总量 9
图 2 年均论文数与总被引次数的关系 10
基于WoS的我国计算机科学高被引作者的计量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生 张捷
引言
引言:学术论文的主要评价指标就是被引频次,高被引频次代表着文章受到同行较高的关注度,作者的研究成果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发扬。被引频次也是目前行内研究的热点方式,其文章学术质量也相应的就越高[1]。高被引作者也就自然成为这一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者。高被引作者这一群体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科研人员的精英,可以代表国家或地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制高点[2]。高被引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总频次在本学科领域所有中国(大陆地区)的研究者中处于顶尖水平。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开发了ISIHighly Cited(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这是在SCI引文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的收录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21个学科领域之中世界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50名高被引科学家的履历和学术论文列表等信息。而ISIHighly Cited数据库覆盖学科不够全面,收录的高被引作者以自然科学领域为主;其引文分析对象是全世界排名靠前的高被引作者,能被其的中国高被引作者数量较少,无法形成足量样本对中国高被引作者群体特征进行分析[2]。
高被引学者的研究早已成为全球的探索的聚焦点,2105年2月2日爱思唯尔发布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榜单中将1651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呈现给学术界和公众。而Scopus数据库相对比较年轻,还不甚完善,知名度低,并且已购买该数据库的机构相对较少。所以笔者利用相对购买率较高的WoS数据库对Scopus给出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榜单学者进行计量统计并加以分析,希望为将来对高被引学者的研究提供更多可用的信息资源。
一、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J E Hirsch[3]于2005年提出了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H指数,其最初只是为了帮助研究人员评价物理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但迅速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Leo Egghe[4]和Ronald Rousseau[5]巧妙运用基于洛特卡定律的情报过程原理,研究了H指数与其它变量之间的关系。
科研人员评价的研究包括完善的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价方法以及有效的实现手段。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着较长的历史。
LUTZ BORNMANN[6],Meho[7],Cole[8]等基于引文的不同计量指标与同行评议探讨了在评价结果方面的相关性问题,经过研究发现不同的指标与同行评议之间的相关性差异较大,并提出建议,在开展评价活动的时候,应该选取和同行评议结果相关性高的定量评价指标。
(二)国内研究现状
陈娟采用引文分析法和多元统计法分析Scopus和WoS收录的OA期刊分布情况,比较各学科OA和非OA期刊各项评价指标均值差异,以及它们在这些评价指标的进步速度上的差异,并得出了中国出版的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程度却比较低[9]。
刘筱敏、孙媛以及和婧[10]从Scopus和SCI数据库2012和2013两年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刊均施引频次等数据指标入手,对两个数据库的来源期刊进行学科之间期刊指标的对比分析,并总结其数据差异的存在原因,最终认为这两个数据库论文数据的构成是期刊引用数据差异存在的可能因素。
我国的科研评价制度相比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大多数学者认为科研人员的评价是科研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合理、有效的科研评价有利于促进机构科研实力及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
刘耀龙、康颖卿[11]等人对1993年至2013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统计分析,将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数据,依据“科研人员”“绩效”在篇名、主题、全文检索等不同字段中的检索结果,统计CSSCI 和中文核心论文数量,按年份统计发表论文数量。他们发现,我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H 指数测算、影响因素分析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
梁振辉、魏顺平[12]以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员科研绩效评价为例,运用 H 指数和W指数评选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30位研究人员,证明H指数可以反映“总被引频次”、“论文数量”、“篇均被引频次”三项指标的评价结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