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m的文献数据库用户使用意愿研究以大用户为例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献数据库已经成为人们所使用的重要文献资源。如何提高用户的使用意愿成为了学术界和各大文献数据库开发人员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回顾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文献数据库网站使用意愿的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共发放问卷397份,其中有效问卷292份,并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使用意愿,感知有用性对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结果可为文献数据库今后的优化提供指导建议。
目录
一.文献回顾 2
(一)用户使用意愿 2
(二)技术接受模型 2
二.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设 3
(一)文献数据库用户使用意愿的概念模型 3
(二)研究假设 4
1.传统的TAM模型变量 4
2.外部因素变量 4
三.研究设计 5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 5
1.实证对象选取 5
2.问卷设计 5
3.数据收集和样本信息 5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6
(三)相关分析 8
(四)回归分析 9
1.文献数据库感知易用性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9
2.文献数据库感知有用性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9
3.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10
(五)文献数据库感知有用性的中介效应 10
(六)假设检验结果 11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1
(一)研究结论 12
1.文献数据库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因素 12
2.文献数据库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因素 12
3.文献数据库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 12
(二)研究建议 12
1.完善文献数据库的基本服务与功能 12
2.提升用户对文献数据库的感知有用性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附录:问卷 15
目录
图1文献数据库用户使用意愿的概念模型 3
图2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愿之间的路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系数图 11
目录
表1样本分布特征 6
表2研究量表及因子信度系数、因子载荷 7
表3文献数据库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文献质量相关系数表 8
表4文献数据库感知易用性与外部因素相关系数表 8
表5使用意愿与文献数据库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相关系数表 9
表6文献数据库感知易用性逐步回归模型总体参数 9
表7文献数据库感知易用性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 9
表8文献数据库感知有用性逐步回归模型总体参数 10
表9文献数据库感知有用性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 10
表10使用意愿逐步回归模型总体参数 10
表11使用意愿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 10
表12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11
基于TAM的文献数据库用户使用意愿研究
—以大学生用户为例
引言
文献数据库可以被广义的定义为:“以数字数据的形式存储和检索信息的系统”,简而言之就是现实生活中图书馆被扩展后的数字形式。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文献数据库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因此,社会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各种类型的文献数据库的优化与评价也受到了极大重视。大学生作为文献数据库的重要使用者,了解其对文献数据库的认知和评价现状,可以让文献数据库的开发商更好的理解用户需求,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因此,深入的探讨大学生用户对于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意愿以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充实文献数据库内容,指导文献数据库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989年,Davis等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理论[1]。该模型的核心内容是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用户行为意愿,行为意愿进一步导致用户的采纳行为。技术接受模型可以应用于探究与预测用户对新科技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来探究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意愿是为文献数据库开发人员提供文献数据库优化一件的良好方式,可以让文献数据库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文献回顾
(一)用户使用意愿
使用意愿是指针对一种确定的行为或者活动,一个人要采取行动的倾向。具体到文献数据库语境下,用户使用文献数据库的意愿指用户在认识和了解了文献数据库之后所形成的使用该文献数据库的行为倾向以及行为强度[2]。
文献数据库不仅仅存储信息,它也是人机交互的平台。近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了文献数据库用户的使用意愿。韩金凤通过模型验证的结果提出通过优化数据库的质量可以间接的提高用户使用意愿,而用户自我效能的提升则可以使用户满意度提高[3]。在其他的领域中,贺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而服务质量、信息质量、绩效期望可以正向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行为意愿[4]。戴旸通过检验TAM理论模型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成本和创新性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态度,进而影响使用意愿[5]。李晶指出,在移动图书馆环境下,用户对信息安全的感知直接影响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态度[6]。靳娟运用UTAUT模型,构建了包含内容丰富程度、自我效能、感知风险等便利的大学生移动图书馆使用意愿模型[7]。
(二)技术接受模型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围绕着信息技术接受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信息技术的接受问题,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Ajzen和Fishbein率先提出理性行动模型(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TRA广泛的被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中。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意图可以影响实际的行为,而行为意图被态度和主管规范所影响[9]。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的概念于1989年由Davis率先提出。该模型用于解释信息系统低使用率的问题。在TAM中,Davis定义系统设计特征变量为人们决定是否使用信息系统的初始因素,并将其设为外部变量,直接决定感知易用性,其后外部变量又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了感知有用性,而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共同作用,决定了用户的使用意愿。感知有用性反映的是一个系统可以给一个用户带来的工作效率、工作成果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性反映的是一个系统便于使用的程度。2003年,Davis等人又提出整合性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2000年,Venkatesh和Davis在TAM的基础上加入了主观规范、自愿性、印象、经验,并删减了态度对意愿的影响,提出了TAM2,即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10]。Venkatesh和Bala在2008年将TAM2识别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而后提出了既能识别感知有用性,又能识别感知易用性的模型TAM3[1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94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