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驱动源结构测量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文献回顾 2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 3
三、研究设计 4
(一)问卷制定方法 4
(二)数据收集方法 4
(三)数据分析方法 4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与讨论 5
(一)信度分析 5
(二)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5
(三)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分析 7
1.初步拟合结果 7
2.二次拟合情况 8
五、研究结论讨论与建议 12
(一)研究结论讨论 12
(二)研究建议 13
1.数据库界面设计方面 13
2.用户信息素养的提高方面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人机交互环境下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驱动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16
图 1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及其检索行为理论架构 3
图 2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驱动源概念模型 3
图 3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驱动因素结构测量模型初次拟合结果 7
图 4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驱动因素结构测量模型二次拟合结果 9
图 5建构信度计算软件界面 10
表 1验证性因子分析样本特征分布一览表 4
表 2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驱动因子一览表 5
表 3验证性因子分析数据的信度分析结果 5
表 4观测变量描述性统计指标得分 6
表 5模型初次拟合指数 7
表 6修正指标值 8
表 7最终模型拟合指数 9
表 8测量模型检验 10
表 9结构模型假设检验的结果 11
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驱动源结构测量研究
引言
引言
一、文献回顾
心智模型,又称心智模式,1943年,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Craik于最先提出,是指在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们心中根深蒂固存在的,能对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面对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产生影响的陈见、假设和印象[1]。自从此概念提出之后,认知心理学、管理学、系统动力学、人类工效学等领域都做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但由于各个学科研究背景的差异,对于心智模型的概念也众说纷纭,各学科都尝试从自己学科的视角出发对心智模型做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诠释。最简单而普遍的观点是将心智模型看作人类理解复杂系统的模式。典型的观点为Wickens提出的将心智模型视为一种“理论结构”,用来解释采样(sampling)、搜索(scanning)、计划(planning)等人类的行为[2]。
关于用户心智模型的内涵,杜玉帆(2009)认为决定我们采取何种行动,是由心智模型影响我们看待周边世界的方式来决定的,之所以称为“心智”,是因为这些“想法”都存在我们的心中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是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这种经验它不易察觉,不易改变,故称为“模型”[3]。史飞(2012)认为心智模型是人们基于特定情境,对知识图式进行选择性调用的特殊结构,并体现在对于最终行为决策的导向性作用[4]。韩正彪(2013)认为心智模型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情境下通过一系列心理过程,例如自己认识、辨别、评估、接受、内化等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心智模型是人们对外在世界认知的知识结构和情感评估,从而指导着人们对外在世界反馈行为的发生[5]。
目录
目录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
图 1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及其检索行为理论架构
/
图 2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驱动源概念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制定方法
(二)数据收集方法
验证性研究的调查对象全面涉及国内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中使用过综合数据库的科研人员。整个调查从2016年9月开始,持续到11月中旬。回收问卷483份。再对483份进行仔细的核查后,剔除不合格问卷44份,最终获得439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0.89%。调查样本的性别、年龄、年级、区域、使用频率等特征分布如表1所示。
表 1验证性因子分析样本特征分布一览表
属性
类别
人数
有效百分比%
属性
类别
人数
有效百分比%
性别

262
59.7
年级
大四
29
6.6

177
40.3
研一
84
19.1
年龄
18~2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55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