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的微博传播研究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逐渐成为社会的财富。同时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和移动终端服务的普及,加之社会化网络服务应用的出现,产生了微博这一新型的移动服务模式。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并实现信息即时分享。微博用户既是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通过移动平台和互联网的无缝连接,以及社会化网络服务应用,微博极大的改变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研究微博网络的信息传播有助于了解其传播规律和特征,研究结果对有效利用和控制微博信息传播提供更高效的移动信息服务提供了解决途径,从而为舆情监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也拓展了移动信息管理的应用领域。本文运用相关性检验的方法,对微博转发用户网络拓扑特征量与微博转发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网络平均度与微博转发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路径长度与微博转发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平均聚类系数与微博转发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Keywords: Micro blog forward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omplex network; network communication science 目录
基于社会网络的微博传播研究 I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综述 2
第2章社会网络与传播学理论 7
2.1复杂网络结构 7
2.2网络传播动力学 12
第三章微博社会网络分析 13
3.1微博用户群状况分析 13
3.2微博用户群分类 13
3.3微博信息特征分析 14
3.4微博信息传播分析 14
第四章网络结构对微博转发的影响分析 16
4.1微博信息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播模型构建 16
4.2微博网络拓扑特征量差异化检验 16
4.3微博网络拓扑特征量与转发量的相关性分析 17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21
5.1结论 21
5.2研究展望 21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3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迅速把人们带入了信息化时代。进入计算机时代后,Web2.0开始广泛投入使用。2009年微博开始上线后就进入了强势的发展状态。时间截至至2012年7月,推特的用户数已经超过5亿,达到5.17亿。且每日平均新注册用户数达37万。如今目前国内的三大微博运营商分别是: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搜狐微博。
在2009年上线后,只经过不到3年的发展,新浪微博就已经拥有3.5亿注册用户。截止2014年9月,微博的月活跃用户已达到1.67亿人。微博用户可通过PC终端、移动终端等多种路径,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向微博平台发布信息,同时,微博用户也可以关注及转发其他用户发布信息。每条微博限制在140字以内。这种简洁的信息发布方式大大加大了用户发布信息的数量。同时微博的互动机制,使得微博信息的接收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与信息发布者取得联系、沟通,这样的方式就保证了微博信息传播高效。同时,微博的信息一般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若对大量微博信息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大众价值观的导向等使用的信息。
根据上述分析,我选定了我的论文题目。
1.2研究意义
作为一种最新的移动信息服务,运用有线网络以及无线网络,在即时通讯平台上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微博彻底的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学习甚至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信息把关等宿病带来了挑战。因此,对微博信息传播的研究存在着很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微博可以算成是一种信息传递介质,由于它的出现,信息的传播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微博平台与传统的社交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是根本的,无法从其他的方面补充。研究微博中的信息传播,有助于我们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
2.现实意义
微博的创造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网络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甚至影响了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突发公共事件传播、公司网络会议,电子营销等等。
1.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微博是一种自媒体,网络中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消费者,这使得微博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加实时性的新闻传播,尤其是在连续发生的突发事件中,微博客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如: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地震以及7.23甬温线最为事故等这些重大事故中,微博的信息传播速度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在类似的突发性事件中,微博都表现出了其在信息传播超高效率。微博不断地曝光各种公共事件,使其在舆论界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分析微博在网络信息的传播途径有助于解决突发公共事件。
2.专家交流。微博平台在平民化方面做的也很好,普通的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各种方面的专家达到与科学技术前沿接轨的目的。
3.电子营销。微博平台信息传播速度超快、成本低已经成为各种企业争相竞争的新一代电子营销宠儿。已经找到如何利用微博进行营销的企业已经在竞争中取得了很大的优势,它们通微博在网络上举办一些能够大量吸引人气的活动,增大企业粉丝量,以方便之后的网络营销。
综上所述,根据上面的讨论,研究微博信息的网络传播可以发现不同用户之间传播机制,甚至可能创新一种新的传播网络方式。所以,研究微博在网络信息中的传播,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研究综述
微博起源于2006年,兴起的时间还不长,但它成功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微博用户都可以讲微博信息随心所欲的分享、传播。这种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社交网络,所以关于微博信息网络传播的相关知识完全可以单独穿凿一门学以供学习。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术界对于微博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太少,远远没有能够形成一门成形的体系。
1.3.1微博相关研究
微博从产生到当下经历的时间还很并不长,因此有关微博的研究基本才还没有什么很大的进步。目前,所有研究微博的学者基本都在主攻微博网络结构分析、用户行为理论、微博信息挖掘等方面。
在网络结构分析这一方面,研究人员大多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微博整体用户网络进行分析。在Jiang和Scott (2009)对博客和推特的用户网络结构对比的研究中。为构建出博客和微博平台上的用户网络模型并对其进行对比。模型中的节点为用户,而用户间的联系则以超链接引用网址来模拟,微博用户间的联系以引用来表示。他们分别构建出了博客与微博平台的用户网络模型并进行对照。
根据二人研究的结果,两种网络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优势。虽然博客网络的结构跟家紧密,但是微博网络中的双边性体现的十分突出,这也预示着微博的用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存在着更强的人际联系;与此同时,两者在用户联系分布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微博用户显示出强中心性,相比之下,微博网络更加扁平化,而且表现出很强的局部联系,在整个网络上却表现的联系很弱[14],与推特微博平台近几年间在中国发展很快,Zhengbiao和Hao等人在2011年通过对新浪微博平台的研究中,将新浪平台上2%的用户进行了用户信息分化,得到下面的结论:(1)微博用户的网络结构动态性很强,某一用户的关注者数量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大概可以理解为“本身关注者越多就越有可能受到他人的关注”的马太效应;(2)在其他的社会网络,例如脸书中,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多维的,而在我们研究的微博网络中,很大一部分用户之间的关系都是单向的、唯一的。(3)微博网络中,信息的传播非常快捷,一般每条信息在经过六次传递后就可以传达到信息的目标用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83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