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微信平台为例
摘要:在网络时代,虚拟社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以其虚拟性、开放性、可记录性和自组织性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虚拟社区的信息共享。信息共享作为一种社会交换行为,它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理论模型,选取微信的(潜在)用户信息行为作为样本,从个体、组织、技术、信息形式4个层面对影响因素进行假设验证。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感知有用性、自我效能、感知易用性、信任和互动关系等5个因素对信息分享行为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隐私与安全显著正向影响信息分享的信任,感知易用性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相关研究 2
(一)虚拟社区信息分享的相关研究 2
(二)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
1. 基于个体层次的影响因素 2
(1)感知有用性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2
(2)自我效能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2
2. 基于组织层次的影响因素 3
(1) 中心性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3
(2)互动关系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3
(3)信任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3
3. 基于技术层次的影响因素 3
(1) 感知易用性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3
(2) 隐私与安全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3
4. 基于信息形式的影响因素 3
二、研究假设 3
三、研究方法 4
(一)问卷设计 4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4
四、结果与分析 4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4
1. 微信用户的人口统计特征 4
2. 微信使用情况 5
(二) 信度和效度检验 6
1. 信度检验 6
2. 效度分析 6
(三)验证假设 8
1. 影响行为意愿的因子假设验证 8
(1)相关分析 8
(2)回归分析 9
2. 影响感知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用性的因子假设验证 10
3. 影响在信任的因子假设验证 10
(四)结论 11
1. 假设检验结果 11
2. 模型修正 11
五、结论 12
(一)显著正向影响微信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的因素 12
(二) 不直接影响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的因素 13
(三)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 13
(四)隐私与安全与信任 13
(五)使用时间与信息共享的关系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基于微信平台的信息分享影响因素调查问卷............................................................15
图1 理论模型图 4
图2 修正模型及路径系数 12
表1 用户基本信息分布情况 5
表2 微信使用分布情况 5
表3 微信使用频率分布情况 6
表4 微信使用平均时间分布情况 6
表5 微信使用时段分布情况 6
表6 微信最常使用的信息共享方式分布情况 6
表7 信度分析表 7
表8 各因子解释方差 8
表9 因子载荷 8
表10 相关性分析 9
表11 回归分析结果 9
表12 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相关性分析 10
表13 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回归结果 10
表14 隐私与安全和信任的相关性分析 10
表15 隐私与安全和信任的回归结果 11
表16 假设验证结果 11
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微信平台为例
引言
《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在三大类社交应用中即时通信(IM)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达到了 89.3%。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83.4%。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不断进步,原有PC网民逐渐向手机网民转化,虚拟社区也在向移动终端转移。微信作为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众多移动用户在微信平台上通过及时交流、朋友圈和公众订阅号分享和浏览信息。因此,本研究基于微信平台,可以深入理解虚拟社区的定义和特点,从而验证虚拟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
本文选取微信的(潜在)用户的信息行为作为样本,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建立理论模型,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问卷的设计,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基于微信平台影响在虚拟社区中信息共享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一、相关研究
(一)虚拟社区信息分享的相关研究
虚拟社区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由联系相对密切的人所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的群体关系总和[1]。它具有空间的虚拟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制性、开放性、可记录性、自组织性和人际关习性等特点[2][3]。英国学者Adar[4]等人最早对虚拟社区信息传播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虚拟社区是建立在网络空间上的公共领域,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的一些人组成的。
姜雪[5]将对虚拟社区中信息分享行为的研究分为:对初始信息分享行为的研究和对持续信息分享行为的研究。张岌秋[6]根据不同的理论资源和研究路向,将影响虚拟社区信息分享的因素的研究大致分为管理技术派、行为理论派和激励理论派3种流派。徐美凤和叶继元[7]根据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的来源,将现有研究成果分为以下3个方面:主体自身的因素;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主体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因素。袁静[8]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视角、知识管理视角、商务视角和传播学视角四个角度研究了虚拟社区中的信息行为。穆广利和孙锐[9]从虚拟社区成员个体特性和社区成员间的社会关系这两个影响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的层面出发,探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收模型等不同理论,将已有研究根据不同的理论视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个体层次、组织层次、技术层次和信息形式。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相关研究 2
(一)虚拟社区信息分享的相关研究 2
(二)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
1. 基于个体层次的影响因素 2
(1)感知有用性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2
(2)自我效能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2
2. 基于组织层次的影响因素 3
(1) 中心性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3
(2)互动关系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3
(3)信任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3
3. 基于技术层次的影响因素 3
(1) 感知易用性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3
(2) 隐私与安全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 3
4. 基于信息形式的影响因素 3
二、研究假设 3
三、研究方法 4
(一)问卷设计 4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4
四、结果与分析 4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4
1. 微信用户的人口统计特征 4
2. 微信使用情况 5
(二) 信度和效度检验 6
1. 信度检验 6
2. 效度分析 6
(三)验证假设 8
1. 影响行为意愿的因子假设验证 8
(1)相关分析 8
(2)回归分析 9
2. 影响感知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用性的因子假设验证 10
3. 影响在信任的因子假设验证 10
(四)结论 11
1. 假设检验结果 11
2. 模型修正 11
五、结论 12
(一)显著正向影响微信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的因素 12
(二) 不直接影响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的因素 13
(三)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 13
(四)隐私与安全与信任 13
(五)使用时间与信息共享的关系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基于微信平台的信息分享影响因素调查问卷............................................................15
图1 理论模型图 4
图2 修正模型及路径系数 12
表1 用户基本信息分布情况 5
表2 微信使用分布情况 5
表3 微信使用频率分布情况 6
表4 微信使用平均时间分布情况 6
表5 微信使用时段分布情况 6
表6 微信最常使用的信息共享方式分布情况 6
表7 信度分析表 7
表8 各因子解释方差 8
表9 因子载荷 8
表10 相关性分析 9
表11 回归分析结果 9
表12 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相关性分析 10
表13 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回归结果 10
表14 隐私与安全和信任的相关性分析 10
表15 隐私与安全和信任的回归结果 11
表16 假设验证结果 11
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微信平台为例
引言
《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在三大类社交应用中即时通信(IM)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达到了 89.3%。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83.4%。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不断进步,原有PC网民逐渐向手机网民转化,虚拟社区也在向移动终端转移。微信作为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众多移动用户在微信平台上通过及时交流、朋友圈和公众订阅号分享和浏览信息。因此,本研究基于微信平台,可以深入理解虚拟社区的定义和特点,从而验证虚拟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
本文选取微信的(潜在)用户的信息行为作为样本,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建立理论模型,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问卷的设计,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基于微信平台影响在虚拟社区中信息共享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一、相关研究
(一)虚拟社区信息分享的相关研究
虚拟社区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由联系相对密切的人所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的群体关系总和[1]。它具有空间的虚拟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制性、开放性、可记录性、自组织性和人际关习性等特点[2][3]。英国学者Adar[4]等人最早对虚拟社区信息传播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虚拟社区是建立在网络空间上的公共领域,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的一些人组成的。
姜雪[5]将对虚拟社区中信息分享行为的研究分为:对初始信息分享行为的研究和对持续信息分享行为的研究。张岌秋[6]根据不同的理论资源和研究路向,将影响虚拟社区信息分享的因素的研究大致分为管理技术派、行为理论派和激励理论派3种流派。徐美凤和叶继元[7]根据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的来源,将现有研究成果分为以下3个方面:主体自身的因素;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主体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因素。袁静[8]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视角、知识管理视角、商务视角和传播学视角四个角度研究了虚拟社区中的信息行为。穆广利和孙锐[9]从虚拟社区成员个体特性和社区成员间的社会关系这两个影响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的层面出发,探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收模型等不同理论,将已有研究根据不同的理论视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个体层次、组织层次、技术层次和信息形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1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