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行为影响分析以社交网络为例研究
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新媒体为大学生的发展带来新变化、新特点和新动向,如何进一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行为,是有效开展网络德育的关键。本文提出大学生群体对社交网络使用意愿的影响假设,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采用分层取样、纸质问卷实证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感知易用性和关键多数性在社交网络中对大学生行为影响效果较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综述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相关研究 3
二、调查设计 4
(一)调查对象和方式 4
(二)调查问题设计 4
三、研究结果 5
(一)社交网络使用基本情况调查 5
1.大学生对社交网络依赖性日益严重 6
2.社交网络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 6
(二)差异分析 6
1.性别差异 7
2.年级差异 7
(三)影响因素分析 8
1.感知有用度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影响中的具体表现 8
2.感知易用度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影响中的具体表现 9
3.信任感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影响中的具体表现 9
4.娱乐性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影响中的具体表现 10
5.关键多数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影响中的具体表现 10
6.规范压力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影响中的具体表现 10
四、 结论 10
(一)对大学生社交用户的启示 11
1.理性社交 12
2.正确区分网络和现实 12
(二)对高校思想教育者的建议 12
1.教育观念的转变 13
2.掌握计算机网络新技术 13
3.借助社交网络构建新的教育平台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5
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媒体对大学生行为影响分析——以社交网络为例
引言
引言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它具有完全个性化的特点,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手机短信、微信、互联网、数字杂志、数字报纸、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它被称为“第五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给新媒体的定义是 “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由上面的一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新媒体,就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和手段,通过它,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信息。
随着当今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逐渐开始引领社会的发展,使信息能够双向快捷地交流传播。 此时,新兴的互联网应用“宠儿”——由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正是伴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时代产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1月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较2012年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而我国网民中的学生群体的比例仍在整体网民中比例最大,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1]。”上述数据反映出,高校大学生使用互联网频率最高,人数最多。成为诸多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最为主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之一。
一、综述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
的媒介研究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此时,我们惊喜地看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领域迅速兴起与发展。新媒介领域以其变化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吸引着一大批学者的关注与探索。不得不承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开创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新时代。
然而,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作为一个新媒体出现的时候既是单向媒体又是双向媒体。Webl. 0的传播模式并不能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参与需求与日俱增,于是,Web2.0时代到来了。在日趋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市场需求下,个人主页、博客(Blog)、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等典型应用随即诞生。这些应用的诞生给新闻传播学界提供了大批的研究素材。
本文研究的就是风靡世界的社交网络SNS。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简称SNS)。1997年,由Jorn Barger提出Blog(博客)的名称,并将此研究应用于互联网,成为继Email、BBS、IM后的第四种网络互动交流模式,也成为代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代名词。社交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隔理论,即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他们通常以‘朋友的朋友也许是朋友’的原则,通过朋友一传十,十传百地将网络延展开[2]”,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它是指社会行动者及其间关系的集合,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3]。从字面意思来看,社交网络就是“网络”加“社交”,是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了网络上[4]”。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相关研究
2001年,Ferguson和Pears对学生浏览网页获得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学生浏览网页的主要动机是学习和信息获取[5]。2009年 Barker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研究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的动机,发现获取社会认知、打发时间、娱乐、虚拟友谊和喜悦感是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的主要动机[6]。
周爽从市场价值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群体代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校园市场具备了相对封闭但却思维活跃、市场容量大、开发成本低、消费特点集中、消费文化独特等特点[7]。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快、开放和创新意识强的青年群体,具有很强的社交需求,因此,作为新兴网络社交方式和大学生网络活动新兴载体的社交网络,很快被大学生所青睐。“与白领使用社交网站拓展交际圈以便于开展工作不同,大学生的交际更倾向于情感的联络和对新鲜事物的接触和分享。在网络社区中找到情感的归属是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的主要目的[8]”。 鉴于网络文化的“双刃剑”效应,社交网站对于大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我们都应该注意到。梁世敏等学者总结出社交网络会给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带来双面影响。积极影响体现在: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社交网络的真实性及用户群体的相似性有利于构造纯净的道德养成环境;给大学生展现个性提供了便捷方式。消极主要表现在: 沉湎于个人SNS空间的构建;SNS网络缺乏相应法规管理,容易导致大学生在思想上我行我素,淡化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产生不良影响[9] 。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综述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相关研究 3
二、调查设计 4
(一)调查对象和方式 4
(二)调查问题设计 4
三、研究结果 5
(一)社交网络使用基本情况调查 5
1.大学生对社交网络依赖性日益严重 6
2.社交网络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 6
(二)差异分析 6
1.性别差异 7
2.年级差异 7
(三)影响因素分析 8
1.感知有用度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影响中的具体表现 8
2.感知易用度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影响中的具体表现 9
3.信任感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影响中的具体表现 9
4.娱乐性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影响中的具体表现 10
5.关键多数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影响中的具体表现 10
6.规范压力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影响中的具体表现 10
四、 结论 10
(一)对大学生社交用户的启示 11
1.理性社交 12
2.正确区分网络和现实 12
(二)对高校思想教育者的建议 12
1.教育观念的转变 13
2.掌握计算机网络新技术 13
3.借助社交网络构建新的教育平台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5
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媒体对大学生行为影响分析——以社交网络为例
引言
引言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它具有完全个性化的特点,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手机短信、微信、互联网、数字杂志、数字报纸、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它被称为“第五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给新媒体的定义是 “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由上面的一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新媒体,就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和手段,通过它,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信息。
随着当今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逐渐开始引领社会的发展,使信息能够双向快捷地交流传播。 此时,新兴的互联网应用“宠儿”——由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正是伴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时代产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1月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较2012年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而我国网民中的学生群体的比例仍在整体网民中比例最大,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1]。”上述数据反映出,高校大学生使用互联网频率最高,人数最多。成为诸多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最为主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之一。
一、综述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
的媒介研究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此时,我们惊喜地看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领域迅速兴起与发展。新媒介领域以其变化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吸引着一大批学者的关注与探索。不得不承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开创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新时代。
然而,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作为一个新媒体出现的时候既是单向媒体又是双向媒体。Webl. 0的传播模式并不能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参与需求与日俱增,于是,Web2.0时代到来了。在日趋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市场需求下,个人主页、博客(Blog)、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等典型应用随即诞生。这些应用的诞生给新闻传播学界提供了大批的研究素材。
本文研究的就是风靡世界的社交网络SNS。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简称SNS)。1997年,由Jorn Barger提出Blog(博客)的名称,并将此研究应用于互联网,成为继Email、BBS、IM后的第四种网络互动交流模式,也成为代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代名词。社交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隔理论,即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他们通常以‘朋友的朋友也许是朋友’的原则,通过朋友一传十,十传百地将网络延展开[2]”,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它是指社会行动者及其间关系的集合,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3]。从字面意思来看,社交网络就是“网络”加“社交”,是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了网络上[4]”。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相关研究
2001年,Ferguson和Pears对学生浏览网页获得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学生浏览网页的主要动机是学习和信息获取[5]。2009年 Barker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研究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的动机,发现获取社会认知、打发时间、娱乐、虚拟友谊和喜悦感是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的主要动机[6]。
周爽从市场价值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群体代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校园市场具备了相对封闭但却思维活跃、市场容量大、开发成本低、消费特点集中、消费文化独特等特点[7]。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快、开放和创新意识强的青年群体,具有很强的社交需求,因此,作为新兴网络社交方式和大学生网络活动新兴载体的社交网络,很快被大学生所青睐。“与白领使用社交网站拓展交际圈以便于开展工作不同,大学生的交际更倾向于情感的联络和对新鲜事物的接触和分享。在网络社区中找到情感的归属是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的主要目的[8]”。 鉴于网络文化的“双刃剑”效应,社交网站对于大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我们都应该注意到。梁世敏等学者总结出社交网络会给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带来双面影响。积极影响体现在: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社交网络的真实性及用户群体的相似性有利于构造纯净的道德养成环境;给大学生展现个性提供了便捷方式。消极主要表现在: 沉湎于个人SNS空间的构建;SNS网络缺乏相应法规管理,容易导致大学生在思想上我行我素,淡化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产生不良影响[9] 。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