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目 录
1 引言 1
2 美国债务危机的现状概述 1
2.1 美国债务危机的演变及现状 1
2.2 美国债务危机的特点 4
3 美国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5
3.1 直接原因 5
3.2 根本原因 6
4 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7
4.1 对美出口贸易总量减少 7
4.2 对美出口贸易摩擦增加 8
4.3 对美出口贸易利润减少 10
4.4 对美出口贸易风险增加 10
4.5 出口引擎失速,中国经济增长受限 12
5 美国债务危机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途径 13
5.1 美债危机导致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减少 13
5.2 美债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波动 14
5.3 美债危机导致美国加大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力度 15
6 中国出口贸易应对美国债务危机的建议 16
6.1 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6
6.2 加强外贸风险控制,抵御外部风险 17
6.3 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国或者地区的经济动荡均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影响。美国主权债务危机不仅给美国经济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而且给全球经济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上述影响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的连锁效应对世界其他的经济体产生影响。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之一,美国是我国的主要市场和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易伙伴,美国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是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次美国爆发债务危机,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巨大的冲击。我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是对美国债务危机的现状进行分析,及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了解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优化中国出口贸易结构走向贸易强国之路。
2 美国债务危机的现状概述
2.1 美国债务危机的演变及现状
美国债务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独立战争时期,并始终伴随着美国两百多年成长与繁荣的历史。正如美国学者劳伦斯马尔金在其著作《国债》中所论述的那样:美国生于债务。美国国债的历史甚至比联邦政府还长。由于当时战争经费的紧缺,大陆会议不得不靠发行“大陆币”和战争债券来为战争融资,致使美国政府1789年成立之初便背负了7500万美元的债务,这便是美国早期的国债。也许正是基于此,在美国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平衡预算”的法则就一直占据着联邦政府财政理论的正统地位,政府的借债行为极为审慎,美国的债务问题也并未显现。事实上,美国这种财政理念一直维持到二战结束。期间尽管遭受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赤字财政也开始作为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登上历史舞台,但预算平衡和减税的思想仍然占据了联邦政府财政预算的道德高地。这不仅使美国迅速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也使其在二战中大发战争横财,从而一跃成为战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宰者。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等同于黄金的国际货币兑换体系,更是奠定了美元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
然而,事实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特里芬难题”是难以解决的;美元的强势地位反而助长了美国联邦政府发展债务经济的野心,并最终促使美国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回顾战后美国债务问题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美国由债权国向债务国的转变阶段。在此期间,美国既经历了美元作用等同于黄金的辉煌,也遭遇了黄金大量外流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尴尬,但这似乎并没有撼动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1]。在整个70年代,即使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石油危机的双重压力下,美元的表现依然坚挺,美元债务也十分有限。据统计。1971—1979年美国国债总额由3030亿美元增加到6403亿美元,实际GDP则由10800亿美元增加到25010亿美元(见图1),美国仍保留着债权国的地位。此后,美国国债开始迅速膨胀,财政赤字逐年增加,不断侵蚀其国际净债权,并最终颠覆了美国长达70年的债权国地位。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国际净债权在1980年达到创纪录的3608亿美元后,便急剧降低,截止到1985年底,美国海外资产总额为9524亿美元,外国在美国净资产为10598亿美元,净负债达1074亿美元,美国已然成为净债务国。
(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
图1 美国国债与实际GDP的变动趋势(1971—2010年)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1年,是美国国债的波动调整期,呈近似倒U型变化趋势。以1993年为拐点,我们基本可以将这一时期的美国国债占GDP比重分为持续上升期和平稳下降期(见图2)。在1993年以前,由于美国政府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和减税政策,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其是海湾战争的巨额军费支出,使得美国政府面临巨额的财政赤字,不得不靠大力吸引国际资本购买美国国债来缓解财政难题。为此,该时期美国的国债占GDP比重持续上升,由1986年的39.5%上升至1993年的49.3%,增幅近十个百分点。而此后,在克林顿政府的极力倡导下,美国实施了紧缩性财政政策,并大刀阔斧地推行以减少财政赤字为核心的经济振兴计划,从而使国债占GDP比重平稳下降,财政赤字显著降低,甚至出现短暂盈余。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2011年发布的《长期预算展望》统计显示,美国国债占GDP比重由1994年的49.2%降至2001年的32.5%,且1998—2001年出现了美国近30年来罕见的财政盈余,财政状况趋于好转。
(数据来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图2 1971—2010年美国财政收支与国债占GDP比重
第三阶段,2001年尤其是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债务问题急剧恶化。尽管美国国债的平稳下降,曾经让美国人对其在2013年前完全摆脱债务充满期待,但是网络泡沫、“911”事件及随之而来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则使美国债务的变动完全背离了起初的美好愿景。美国国债在政府资产负债表上不仅没有消亡的迹象,反而迅速膨胀[2]。根据CBO的统计,2001—2007年美国国债总额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33196亿美元升至次贷危机爆发前的50351亿美元,其占GDP比重也由32.5%升至36.2%(见图2)。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其一,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迫使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续降低,由2001年的19.5%降至2004年的16.1%;其二,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筹款和贸易赤字的持续累积,致使政府财政赤字水平迅速提升,美国债务问题日渐凸显。
而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则使美国债务问题急剧恶化。在治理危机的过程中,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占GDP比例逐年下滑的背景下,企图通过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刺激美国经济增长。此举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美国金融业,但大规模的救市资金却加剧了美国本已十分沉重的债务负担,使美国国债规模一路飙升,并最终在2011年5月达到14.3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债务规模已超过国内GDP的90%。至此,美国债务问题已彻底恶化,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
1 引言 1
2 美国债务危机的现状概述 1
2.1 美国债务危机的演变及现状 1
2.2 美国债务危机的特点 4
3 美国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5
3.1 直接原因 5
3.2 根本原因 6
4 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7
4.1 对美出口贸易总量减少 7
4.2 对美出口贸易摩擦增加 8
4.3 对美出口贸易利润减少 10
4.4 对美出口贸易风险增加 10
4.5 出口引擎失速,中国经济增长受限 12
5 美国债务危机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途径 13
5.1 美债危机导致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减少 13
5.2 美债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波动 14
5.3 美债危机导致美国加大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力度 15
6 中国出口贸易应对美国债务危机的建议 16
6.1 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6
6.2 加强外贸风险控制,抵御外部风险 17
6.3 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国或者地区的经济动荡均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影响。美国主权债务危机不仅给美国经济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而且给全球经济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上述影响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的连锁效应对世界其他的经济体产生影响。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之一,美国是我国的主要市场和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易伙伴,美国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是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次美国爆发债务危机,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巨大的冲击。我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是对美国债务危机的现状进行分析,及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了解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优化中国出口贸易结构走向贸易强国之路。
2 美国债务危机的现状概述
2.1 美国债务危机的演变及现状
美国债务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独立战争时期,并始终伴随着美国两百多年成长与繁荣的历史。正如美国学者劳伦斯马尔金在其著作《国债》中所论述的那样:美国生于债务。美国国债的历史甚至比联邦政府还长。由于当时战争经费的紧缺,大陆会议不得不靠发行“大陆币”和战争债券来为战争融资,致使美国政府1789年成立之初便背负了7500万美元的债务,这便是美国早期的国债。也许正是基于此,在美国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平衡预算”的法则就一直占据着联邦政府财政理论的正统地位,政府的借债行为极为审慎,美国的债务问题也并未显现。事实上,美国这种财政理念一直维持到二战结束。期间尽管遭受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赤字财政也开始作为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登上历史舞台,但预算平衡和减税的思想仍然占据了联邦政府财政预算的道德高地。这不仅使美国迅速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也使其在二战中大发战争横财,从而一跃成为战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宰者。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等同于黄金的国际货币兑换体系,更是奠定了美元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
然而,事实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特里芬难题”是难以解决的;美元的强势地位反而助长了美国联邦政府发展债务经济的野心,并最终促使美国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回顾战后美国债务问题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美国由债权国向债务国的转变阶段。在此期间,美国既经历了美元作用等同于黄金的辉煌,也遭遇了黄金大量外流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尴尬,但这似乎并没有撼动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1]。在整个70年代,即使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石油危机的双重压力下,美元的表现依然坚挺,美元债务也十分有限。据统计。1971—1979年美国国债总额由3030亿美元增加到6403亿美元,实际GDP则由10800亿美元增加到25010亿美元(见图1),美国仍保留着债权国的地位。此后,美国国债开始迅速膨胀,财政赤字逐年增加,不断侵蚀其国际净债权,并最终颠覆了美国长达70年的债权国地位。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国际净债权在1980年达到创纪录的3608亿美元后,便急剧降低,截止到1985年底,美国海外资产总额为9524亿美元,外国在美国净资产为10598亿美元,净负债达1074亿美元,美国已然成为净债务国。
(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
图1 美国国债与实际GDP的变动趋势(1971—2010年)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1年,是美国国债的波动调整期,呈近似倒U型变化趋势。以1993年为拐点,我们基本可以将这一时期的美国国债占GDP比重分为持续上升期和平稳下降期(见图2)。在1993年以前,由于美国政府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和减税政策,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其是海湾战争的巨额军费支出,使得美国政府面临巨额的财政赤字,不得不靠大力吸引国际资本购买美国国债来缓解财政难题。为此,该时期美国的国债占GDP比重持续上升,由1986年的39.5%上升至1993年的49.3%,增幅近十个百分点。而此后,在克林顿政府的极力倡导下,美国实施了紧缩性财政政策,并大刀阔斧地推行以减少财政赤字为核心的经济振兴计划,从而使国债占GDP比重平稳下降,财政赤字显著降低,甚至出现短暂盈余。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2011年发布的《长期预算展望》统计显示,美国国债占GDP比重由1994年的49.2%降至2001年的32.5%,且1998—2001年出现了美国近30年来罕见的财政盈余,财政状况趋于好转。
(数据来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图2 1971—2010年美国财政收支与国债占GDP比重
第三阶段,2001年尤其是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债务问题急剧恶化。尽管美国国债的平稳下降,曾经让美国人对其在2013年前完全摆脱债务充满期待,但是网络泡沫、“911”事件及随之而来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则使美国债务的变动完全背离了起初的美好愿景。美国国债在政府资产负债表上不仅没有消亡的迹象,反而迅速膨胀[2]。根据CBO的统计,2001—2007年美国国债总额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33196亿美元升至次贷危机爆发前的50351亿美元,其占GDP比重也由32.5%升至36.2%(见图2)。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其一,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迫使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续降低,由2001年的19.5%降至2004年的16.1%;其二,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筹款和贸易赤字的持续累积,致使政府财政赤字水平迅速提升,美国债务问题日渐凸显。
而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则使美国债务问题急剧恶化。在治理危机的过程中,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占GDP比例逐年下滑的背景下,企图通过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刺激美国经济增长。此举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美国金融业,但大规模的救市资金却加剧了美国本已十分沉重的债务负担,使美国国债规模一路飙升,并最终在2011年5月达到14.3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债务规模已超过国内GDP的90%。至此,美国债务问题已彻底恶化,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