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的应收账款风险规避分析(附件)
摘 要从改革开放实施中国特色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呈高速上升趋势,带动了身为我国经济大头的制造业的急速发展。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伴随着机遇和挑战。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和经销商们不再满足于攒够了钱再去买车、等资金全部到位了再去进货的陈旧思想,以免错失了最好时机。当然,人们的提前消费意识也在提高,企业为了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改变销售策略。提供0元提货、分期付款等营销方式比比皆是。但是,这样的营销方式给企业财务上造成了应收账款的高筑,如果企业对于赊销人的资信状况没有建立起最新,最全的了解,很容易造成账款回收困难,成为坏账,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严重者则会造成企业资金不能及时补齐,日常生产不能满足,资金链断裂,以至于需要申请破产保护。本文站在客观的角度阐述了应收账款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汽车制造业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危害以及如何更好的规避由于应收账款过大、过久而产生的资金占用、资金流通不便给企业带来的危机。本文利用各大汽车制造业的真实情况采用文献研究法、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财务指标分析法去探索其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发展方向与应收账款之间的联系,以及由于这些联系的产生所给企业带来的各种连锁反应。力求将其扩展到我国整个汽车制造业上,更好的总结应收账款的风险规避问题。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
1.1.1 研究目的 1
1.1.2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3
1.3.1 研究方法 3
1.3.2 研究内容 4
2. 汽车制造业应收账款风险规避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
2.1 汽车制造业应收账款的现状及其数额巨大的原因 6
2.2 汽车制造业以往采取的措施及不足分析 9
3. 对汽车制造业应收账款风险规避的解决方法 10
3.1 激励与责任追究相结合 10
3.2 应收账款的不良资产证券化 10
3.3 企业管理者自我管理十分重要 11
3.4 确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3.5 建立严格的赊销审批制度。 11
3.6 有效利用法律手段。 12
总 结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绪论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目的: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扩大,汽车制造业便逐渐发展起来,居民对于生活质量意识的提高使得汽车从奢侈品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随之而来的市场竞争也激烈起来。然而,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不断开拓新市场并制定和采用新的销售策略、扩大交易范围和交易方式等等。尤其是在过去的卖方市场成为今日的买方市场的情况之下,分期付款和赊销交易的营销方式成为众多汽车制造业用来吸引顾客的新手段。这样的营销方式使得企业的收益扩大,利润增加,销售人员的业绩上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应收账款的逐渐上升。能否及时、高效的收取货款保持应收账款和银行存款同步增长是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提高账面上的收入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收账款做的过大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清算等不良后果。为此,要提高警惕,加强汽车制造业应收账款的风险规避,日益成为企业管理者们考虑的重中之重。
1.1.2研究意义
意义:应收账款虽然存在于财务账面资产类中,属于企业的权利,但是它却带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存在就伴随着收的回还是收不回货款的不确定性。应收账款本身会占据企业的资金不能流通,如果数额巨大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影响,包括:营运资本周转率下降、企业融资成本扩大、资金使用效率下降等直接影响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情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汽车制造业进行应收账款的风险规避进行研究、分析,力求为企业持续经营,做好应收账款等的管理、财务困境出谋划策、防患于未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保障企业道路顺畅和盈利能力大大提高。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企业信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其中主要就包括应收账款的管理研究,时间非常久,大约可追溯到100年前。内部控制,是1949年第一次在西方被提到的概念,截止目前为止,其管理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体系很完善了[1]。主要成果如下:
Schwarcz(1994)认为,往往更吸引人眼球的是证券化,由于证券化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比任何一种融资工具都更加低廉,所以为更多企业所采纳运用[1]。
Shicn S.Pemg(1985)提出了关于应收账款的处理研究,分析了应收账款如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其对策研究是在建立监管制度方面加强的应收账款管理。他指出,企业在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管理的同时扩大销售,降低坏账损失,尽可能的全额及时收回货款等制度[2]。
Lanny Latham(2004)认为[3],应收账款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流动资产,是企业资产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为必须要加强客户资信调查和企业内部控制以及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来强化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同时也对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3]。
Jamesc.Van.Horne(2003)认为[4],影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的两个主要原因是整体经济环境和公司信贷政策,前者是不可控因素,而后者是可以改变的,比如通过改变信贷政策中的贷款期限,现金折扣、收款程序等变量。信贷政策的改变必将导致销售利润的增加和应收账款增加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只有当增加由于销售产生的边际利润和应收账款增加投资所需的成本相等时,应收账款才能产生最大化的收益[4]。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应收账款的研究角度比较广泛,但是对于汽车制造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经营风险,减少坏账损失,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发展伴随着机遇和挑战。有了应收账款既给企业带来了收益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我国学者李恩柱[5](2007)为我国应收账款风险防范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为确保企业财务的安全,对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为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5]。我国陈英新(2007)[16]提出应收账款的风险是由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造成的。其不稳定性表现为市场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表现在清偿债务时债权债务关系可能会发生更改。他认为产生应收账款的原因是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导致的[16]。
在信用管理方面,袁秀兰(2005)认为,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在赊销业务发生前用“5C”(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资本、抵押、条件)系统评分法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并评定[6]。朱荣恩(2005)[15]指出由于我国信用管理方面和信用环境的恶劣使得我国信用情况非常严重。很多企业的销售人员不清楚客户的资信状态也不使用信用工具,企业片面追求销售额的增长和不设有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等等系列问题[15]。全面的分析了我国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的解决建议[5]。在内部控制方面,唐书涛(2007)认为,业务部门应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信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坏账损失的集体和确定等,是应收账款的主要负责部门。提出了我国应收账款负责的部门是业务部门,避免了各部门权责不清的局面,使应收账款管理责任部门更明确[5]。孙玉博(2008)[7]认为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应由财务部门负责,虽然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认为财务部门负责应收账款管理有对客户情况不熟悉,增加其余业务部门的摩擦、降低销售额等缺点,但是却有利于应收账款的核算和催收、坏账准备的计提和确定等[7]。他从应收账款核算方面考虑指出应收账款负责的部门是财务部门,使责任部门清晰[5]。谢获宝、左远雄(2003)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内涵[8]。车宗义(2007)认为,“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会计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10]。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
1.1.1 研究目的 1
1.1.2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3
1.3.1 研究方法 3
1.3.2 研究内容 4
2. 汽车制造业应收账款风险规避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
2.1 汽车制造业应收账款的现状及其数额巨大的原因 6
2.2 汽车制造业以往采取的措施及不足分析 9
3. 对汽车制造业应收账款风险规避的解决方法 10
3.1 激励与责任追究相结合 10
3.2 应收账款的不良资产证券化 10
3.3 企业管理者自我管理十分重要 11
3.4 确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3.5 建立严格的赊销审批制度。 11
3.6 有效利用法律手段。 12
总 结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绪论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目的: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扩大,汽车制造业便逐渐发展起来,居民对于生活质量意识的提高使得汽车从奢侈品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随之而来的市场竞争也激烈起来。然而,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不断开拓新市场并制定和采用新的销售策略、扩大交易范围和交易方式等等。尤其是在过去的卖方市场成为今日的买方市场的情况之下,分期付款和赊销交易的营销方式成为众多汽车制造业用来吸引顾客的新手段。这样的营销方式使得企业的收益扩大,利润增加,销售人员的业绩上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应收账款的逐渐上升。能否及时、高效的收取货款保持应收账款和银行存款同步增长是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提高账面上的收入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收账款做的过大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清算等不良后果。为此,要提高警惕,加强汽车制造业应收账款的风险规避,日益成为企业管理者们考虑的重中之重。
1.1.2研究意义
意义:应收账款虽然存在于财务账面资产类中,属于企业的权利,但是它却带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存在就伴随着收的回还是收不回货款的不确定性。应收账款本身会占据企业的资金不能流通,如果数额巨大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影响,包括:营运资本周转率下降、企业融资成本扩大、资金使用效率下降等直接影响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情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汽车制造业进行应收账款的风险规避进行研究、分析,力求为企业持续经营,做好应收账款等的管理、财务困境出谋划策、防患于未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保障企业道路顺畅和盈利能力大大提高。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企业信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其中主要就包括应收账款的管理研究,时间非常久,大约可追溯到100年前。内部控制,是1949年第一次在西方被提到的概念,截止目前为止,其管理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体系很完善了[1]。主要成果如下:
Schwarcz(1994)认为,往往更吸引人眼球的是证券化,由于证券化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比任何一种融资工具都更加低廉,所以为更多企业所采纳运用[1]。
Shicn S.Pemg(1985)提出了关于应收账款的处理研究,分析了应收账款如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其对策研究是在建立监管制度方面加强的应收账款管理。他指出,企业在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管理的同时扩大销售,降低坏账损失,尽可能的全额及时收回货款等制度[2]。
Lanny Latham(2004)认为[3],应收账款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流动资产,是企业资产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为必须要加强客户资信调查和企业内部控制以及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来强化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同时也对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3]。
Jamesc.Van.Horne(2003)认为[4],影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的两个主要原因是整体经济环境和公司信贷政策,前者是不可控因素,而后者是可以改变的,比如通过改变信贷政策中的贷款期限,现金折扣、收款程序等变量。信贷政策的改变必将导致销售利润的增加和应收账款增加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只有当增加由于销售产生的边际利润和应收账款增加投资所需的成本相等时,应收账款才能产生最大化的收益[4]。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应收账款的研究角度比较广泛,但是对于汽车制造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经营风险,减少坏账损失,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发展伴随着机遇和挑战。有了应收账款既给企业带来了收益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我国学者李恩柱[5](2007)为我国应收账款风险防范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为确保企业财务的安全,对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为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5]。我国陈英新(2007)[16]提出应收账款的风险是由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造成的。其不稳定性表现为市场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表现在清偿债务时债权债务关系可能会发生更改。他认为产生应收账款的原因是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导致的[16]。
在信用管理方面,袁秀兰(2005)认为,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在赊销业务发生前用“5C”(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资本、抵押、条件)系统评分法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并评定[6]。朱荣恩(2005)[15]指出由于我国信用管理方面和信用环境的恶劣使得我国信用情况非常严重。很多企业的销售人员不清楚客户的资信状态也不使用信用工具,企业片面追求销售额的增长和不设有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等等系列问题[15]。全面的分析了我国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的解决建议[5]。在内部控制方面,唐书涛(2007)认为,业务部门应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信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坏账损失的集体和确定等,是应收账款的主要负责部门。提出了我国应收账款负责的部门是业务部门,避免了各部门权责不清的局面,使应收账款管理责任部门更明确[5]。孙玉博(2008)[7]认为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应由财务部门负责,虽然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认为财务部门负责应收账款管理有对客户情况不熟悉,增加其余业务部门的摩擦、降低销售额等缺点,但是却有利于应收账款的核算和催收、坏账准备的计提和确定等[7]。他从应收账款核算方面考虑指出应收账款负责的部门是财务部门,使责任部门清晰[5]。谢获宝、左远雄(2003)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内涵[8]。车宗义(2007)认为,“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会计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