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研究以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为例

:本文将现代农业园区按功能定位、投资主体及主管部门的差异分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综合开发区、观光农业园区四大类,通过研究它们的特性和共性,利用矩阵法筛选出农业园区评价指标共计33项,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线性加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一份较为科学、完整的农业园区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为案例,为农业园区规划者提供了一份依据,也为将来更深入地研究农业园区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标 2
1.3研究意义 2
1.4研究内容 2
1.5研究方法 2
1.6研究技术路线 3
2 农业园区规划环评概述 3
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3
2.2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 4
2.3规划环评理论基础 4
3 农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识别 6
3.1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概述 6
3.1.1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目的与意义 6
3.1.2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 6
3.1.3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6
3.2农业园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 7
4 农业园区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8
4.1构建规划环境影响指标体系的原则 8
4.2构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8
4.3农业园区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9
4.4农业园区规划环评指标权重的确定 10
4.5评价模型的构建 11
5 农业园区规划环评案例研究—以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为例 12
5.1研究区域概况 12
5.1.1自然环境概况 12
5.1.2社会经济现状 12
5.1.3 土地利用现状 12
5.1.4基础设施现状 13
5.2规划主体内容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2.1规划总体目标 13
5.2.2 规划范围和年限 13
5.2.3 规划内容与规模 13
5.3 案例总结 14
6 结论与讨论 14
6.1 结论 14
6.2 讨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农业园区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以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为例
引言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2001 年 7 月 9 日,科技部发布的《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国科发农社字〔2001〕229 号)促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得以正常发展。2009年11月6日,国家农业部发布的《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再次重申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于示范和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意义[5]。但是由于其规划评价内容的庞杂性和跨学科性等特征,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一直没有正式完整的文件出台,笔者阅读了大量文献,结合自己的思考,试图探索出一份相对完整全面的现代农业园区环评指标体系,与从事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环评的工作者共同探讨。
1.2研究目标
1、通过建立农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农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实施农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及影响进行评估,为战略决策者的农业园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通过定量评价农业园区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现状,监测和揭示农业园区内人口、资源和环境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给管理部门,一遍采取对策,促进农业园区内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3、利用指标体系引导战略实施区域贯彻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督促、引导完成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
1.3研究意义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需要对该地区的农业园区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有效地从源头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实施规划环评,从宏观角度对规划开发活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改变末端治理方式,从源头控制污染,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其次,农业园区规划环评可以为具体的现代农业建设项目提供依据。农业园区规划环评可为规划中所包含的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的审批提供依据,也可作为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减少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环评的工作内容,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使农业园区项目环评兼顾宏观特征,使其更具科学性、指导性。第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编制规划时应组织环评,否则将是违法行为,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对提高各级政府尤其是部长、省长、市长、县长等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在决策层中树立责任感并提升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对综合决策的渗透力,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6]。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保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贯彻实施的重要前提,它不但可以使决策者认识到规划实施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的环境因素,而且可使公众获取有关规划环境影响的有效信息。这对于发展和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学体系,逐步形成一套面向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评价对象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促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
1.4研究内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38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