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朗诵艺术中过度表演化”的应对策略
浅析朗诵艺术中过度表演化”的应对策略[20200417173208]
绪论 ………………………………………………………………………3
一、朗诵艺术中过度表演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6
(一)取悦他人、哗众取宠的心理 ……………………………………6
(二)角色素质的差异化 ………………………………………………6
(三)对朗诵艺术目的的曲解 …………………………………………6
二 、朗诵艺术中过度表演化问题的危害分析…………………………8
(一)形似而神不似 ……………………………………………………8
(二)只注重情感而忽略细节 …………………………………………8
(三)与朗诵艺术传达的思想南辕北辙 ………………………………8
三、朗诵艺术中过度表演化问题的应对策略 …………………………9
(一) 辩证的对待表演与朗诵的关系…………………………………9
(二) 适度的运用表演的策略 ………………………………………9
(三)正确的认识朗诵艺术的目的 ……………………………………9
四、结语…………………………………………………………………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摘 要
朗诵艺术是一种通过把文学作品转化成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形式,将本来在无声领域的内容提高到有声的世界,它是文字作品与有声语言的完美结合,利用朗诵行为传达出文字的内容,依靠语音、语调、节奏韵律、停顿等方式来鲜明的表现出作品的内容思想。这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也可以增强文字作品的鲜活度,因此朗诵艺术可以看做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升华。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朗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过度表演化”的存在,却阻碍了朗诵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过度表演化的问题研究,详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本文采用了专家访问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朗诵如今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详细分析了产生各种问题的背后原因,结合本人在朗诵学习中的经历,提出了针对相应问题一些解决办法。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过度表演化;朗诵艺术;对策
目录
Abstract
The art of recitation is a kind of the literary works into the sound of the language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which will have silent field content increased to sound in the world. It is written works with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sound language and convey the text by reading behavior, relying on pronunciation, intonation, rhythm, pause etc. to distinct exhibited works of ideological content. It not only improves the ability to read,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activity of the text, so the art can be seen as a kind of literary works of sublimation. With the arrival of a new era, recitation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but "over-performance" of existence, ha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recitation, so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tudy the issue over performance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f its cause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expert visit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odays readings and all sorts of problems, an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behind various problems, combined with my experience in learning to recite proposed for the problem.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excessive performances; recitation of art; strategy
绪论
随着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朗诵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多种领域展现出它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朗诵艺术在内容和技术上纷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朗诵也纷纷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在各种形式的晚会上或者各种单位的娱乐性比赛上都会出现朗诵的身影。在朗诵内容上也不再只是局限于诗歌、小说等,也出现了众多电视剧、剧本等改变的朗诵内容,大大丰富了朗诵内容。再加上科学技术与朗诵的结合,会给人们呈现著一场视觉、听觉双重的饕餮盛宴,灯光舞美配合着朗诵者杰出的朗诵能力,如虎添翼一般,增加了朗诵的艺术性,受到大家的一直赞许。
新中国成立以来,朗诵艺术的发展轨迹总是与时代的特征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媒介革新之势一脉相承。其每一发展阶段,除却朗诵艺术自身的美学变化特征之外,重要的分野标志势必离不开那一时期出现的代表性朗诵家,他们的出现是朗诵获得更高艺术地位的美学脊骨。
第一阶段(1949-1976年):政治荫蔽下的“颂歌时代”[ 李贵森.西方戏剧文化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80.]
在通常意义上讲,文学或文艺史学界习惯将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至“文革”前的1966年,划分为“十七年”时期,而将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称为文艺停滞不前的失语期。但本文认为,就朗诵艺术而言,“文革”十年虽无谈艺术上的精进,但朗诵的实践活动却因作为政治运动的附属而未曾停止,且与“十七年”时期有着某种相似和延续。
第二阶段(1976-1989年):新时期朗诵的“黄金时代”[ 陆澄《诗歌朗诵艺术》第2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76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文艺新时期,朗诵与其他艺术门类一道,迎来了蓬勃的新生命和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朗诵已成为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经常开展的艺术创造活动。随着广播事业的持续繁荣和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有声语言工作者以朗诵的面貌为群众所熟悉,继齐越、夏青之后的第二代朗诵艺术家以群落的方式迅速崛起。他们在这块优良的“表达”阵地上,将朗诵艺术的美学价值尽可能地从为政治服务的历史隧洞里牵引了出来,在更加贴近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维度中穿行。这一鼎盛局面贯穿于整个上世纪的80年代。
第三阶段(1989-2003年):电视媒介牵引的“造星时代”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广播媒介开始逐渐让位于电视媒介,影视剧的持续繁荣、大量优秀的影视演员在强大的造星机制下横空出世,成为了朗诵艺术新一代的有力继承者。这一时期具有史学意义的代表性作品有:倪萍在中央电视台朗诵的肖复兴散文《母亲》,她用赤诚之心撞击他人之心,感人之至;唐国强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声泪俱下地朗诵了《悼周瑜》,可谓提升了影视剧中朗诵案例的新高度。
第四阶段(2003-至今):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常态时代”[ 斯坦尼斯拉人斯幕《演员自我修养》,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
新的世纪到来,也对朗诵艺术的发展提出来新的要求。在艺术传播方式上,朗诵艺术的传播平台正在逐步的拓宽,新媒体的繁荣也进一步加快了朗诵艺术的覆盖范围,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广播与电视拓展到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方方面面。快餐阅读的盛行,使得人们想静下心来倾听朗诵的愿望显得愈发奢侈,群众热爱朗诵、投身朗诵学习的热潮也有所消退。一时期的朗诵艺术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新常态”特征,舞台朗诵、电视朗诵乃至网络朗诵,都有着分野的趋向,学术总结尚处于摸索期。而其中青年一代在美学追求上呈现出来的技巧淹没情感、程式大于个性的症候渐有显露。这一时期的朗诵艺术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新常态”特征,舞台朗诵、电视朗诵乃至网络朗诵,都有着分野的趋向,学术总结尚处于摸索期。而其中青年一代在美学追求上呈现出来的技巧淹没情感、程式大于个性的症候渐有显露,应引起朗诵实践者与研究者的注意。
朗诵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对朗诵者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朗诵者充分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能够体现出每个词句和段落之间的感情基调。对于朗诵者来说,如何准确的把握作品内容以及语言技巧是朗诵表演的难点,通常会出现如“过渡表演化”的问题,所朗诵的台词偏于戏剧性,忽略了对于朗诵细节的把握,对于塑造的人物觉得的定位也存在了差异等等问题[ 张颂《朗凄美学》第173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年.]。本文就是针对以上的种种朗诵表演艺术上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对过度表演化进行研究讨论,最后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相应方法。
一、朗诵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取悦他人、哗众取宠的心理
朗诵必然会面对观众,观众对于一个表演者的表演给予何种的评价,是一个演员最在意的事情,这会直接影响到演员的表演自信心和表演热情。然而当一个表演者过度在意观众对于他表演的评价,会分散表演者对于表演本身的注意力,进而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取悦观众的这样一个心态。这样对导致表演者的表演目的发生转变,由展示自己表演才华或者作品的杰出,转变到取悦观众,希望借助自己的表演来获得观众对于自己的肯定。如此,会将朗诵进而转变为“朗诵小品”,会失去朗诵原来最本真的目的。
绪论 ………………………………………………………………………3
一、朗诵艺术中过度表演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6
(一)取悦他人、哗众取宠的心理 ……………………………………6
(二)角色素质的差异化 ………………………………………………6
(三)对朗诵艺术目的的曲解 …………………………………………6
二 、朗诵艺术中过度表演化问题的危害分析…………………………8
(一)形似而神不似 ……………………………………………………8
(二)只注重情感而忽略细节 …………………………………………8
(三)与朗诵艺术传达的思想南辕北辙 ………………………………8
三、朗诵艺术中过度表演化问题的应对策略 …………………………9
(一) 辩证的对待表演与朗诵的关系…………………………………9
(二) 适度的运用表演的策略 ………………………………………9
(三)正确的认识朗诵艺术的目的 ……………………………………9
四、结语…………………………………………………………………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摘 要
朗诵艺术是一种通过把文学作品转化成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形式,将本来在无声领域的内容提高到有声的世界,它是文字作品与有声语言的完美结合,利用朗诵行为传达出文字的内容,依靠语音、语调、节奏韵律、停顿等方式来鲜明的表现出作品的内容思想。这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也可以增强文字作品的鲜活度,因此朗诵艺术可以看做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升华。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朗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过度表演化”的存在,却阻碍了朗诵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过度表演化的问题研究,详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本文采用了专家访问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朗诵如今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详细分析了产生各种问题的背后原因,结合本人在朗诵学习中的经历,提出了针对相应问题一些解决办法。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过度表演化;朗诵艺术;对策
目录
Abstract
The art of recitation is a kind of the literary works into the sound of the language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which will have silent field content increased to sound in the world. It is written works with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sound language and convey the text by reading behavior, relying on pronunciation, intonation, rhythm, pause etc. to distinct exhibited works of ideological content. It not only improves the ability to read,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activity of the text, so the art can be seen as a kind of literary works of sublimation. With the arrival of a new era, recitation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but "over-performance" of existence, ha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recitation, so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tudy the issue over performance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f its cause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expert visit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odays readings and all sorts of problems, an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behind various problems, combined with my experience in learning to recite proposed for the problem.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excessive performances; recitation of art; strategy
绪论
随着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朗诵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多种领域展现出它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朗诵艺术在内容和技术上纷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朗诵也纷纷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在各种形式的晚会上或者各种单位的娱乐性比赛上都会出现朗诵的身影。在朗诵内容上也不再只是局限于诗歌、小说等,也出现了众多电视剧、剧本等改变的朗诵内容,大大丰富了朗诵内容。再加上科学技术与朗诵的结合,会给人们呈现著一场视觉、听觉双重的饕餮盛宴,灯光舞美配合着朗诵者杰出的朗诵能力,如虎添翼一般,增加了朗诵的艺术性,受到大家的一直赞许。
新中国成立以来,朗诵艺术的发展轨迹总是与时代的特征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媒介革新之势一脉相承。其每一发展阶段,除却朗诵艺术自身的美学变化特征之外,重要的分野标志势必离不开那一时期出现的代表性朗诵家,他们的出现是朗诵获得更高艺术地位的美学脊骨。
第一阶段(1949-1976年):政治荫蔽下的“颂歌时代”[ 李贵森.西方戏剧文化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80.]
在通常意义上讲,文学或文艺史学界习惯将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至“文革”前的1966年,划分为“十七年”时期,而将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称为文艺停滞不前的失语期。但本文认为,就朗诵艺术而言,“文革”十年虽无谈艺术上的精进,但朗诵的实践活动却因作为政治运动的附属而未曾停止,且与“十七年”时期有着某种相似和延续。
第二阶段(1976-1989年):新时期朗诵的“黄金时代”[ 陆澄《诗歌朗诵艺术》第2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76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文艺新时期,朗诵与其他艺术门类一道,迎来了蓬勃的新生命和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朗诵已成为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经常开展的艺术创造活动。随着广播事业的持续繁荣和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有声语言工作者以朗诵的面貌为群众所熟悉,继齐越、夏青之后的第二代朗诵艺术家以群落的方式迅速崛起。他们在这块优良的“表达”阵地上,将朗诵艺术的美学价值尽可能地从为政治服务的历史隧洞里牵引了出来,在更加贴近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维度中穿行。这一鼎盛局面贯穿于整个上世纪的80年代。
第三阶段(1989-2003年):电视媒介牵引的“造星时代”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广播媒介开始逐渐让位于电视媒介,影视剧的持续繁荣、大量优秀的影视演员在强大的造星机制下横空出世,成为了朗诵艺术新一代的有力继承者。这一时期具有史学意义的代表性作品有:倪萍在中央电视台朗诵的肖复兴散文《母亲》,她用赤诚之心撞击他人之心,感人之至;唐国强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声泪俱下地朗诵了《悼周瑜》,可谓提升了影视剧中朗诵案例的新高度。
第四阶段(2003-至今):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常态时代”[ 斯坦尼斯拉人斯幕《演员自我修养》,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
新的世纪到来,也对朗诵艺术的发展提出来新的要求。在艺术传播方式上,朗诵艺术的传播平台正在逐步的拓宽,新媒体的繁荣也进一步加快了朗诵艺术的覆盖范围,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广播与电视拓展到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方方面面。快餐阅读的盛行,使得人们想静下心来倾听朗诵的愿望显得愈发奢侈,群众热爱朗诵、投身朗诵学习的热潮也有所消退。一时期的朗诵艺术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新常态”特征,舞台朗诵、电视朗诵乃至网络朗诵,都有着分野的趋向,学术总结尚处于摸索期。而其中青年一代在美学追求上呈现出来的技巧淹没情感、程式大于个性的症候渐有显露。这一时期的朗诵艺术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新常态”特征,舞台朗诵、电视朗诵乃至网络朗诵,都有着分野的趋向,学术总结尚处于摸索期。而其中青年一代在美学追求上呈现出来的技巧淹没情感、程式大于个性的症候渐有显露,应引起朗诵实践者与研究者的注意。
朗诵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对朗诵者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朗诵者充分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能够体现出每个词句和段落之间的感情基调。对于朗诵者来说,如何准确的把握作品内容以及语言技巧是朗诵表演的难点,通常会出现如“过渡表演化”的问题,所朗诵的台词偏于戏剧性,忽略了对于朗诵细节的把握,对于塑造的人物觉得的定位也存在了差异等等问题[ 张颂《朗凄美学》第173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年.]。本文就是针对以上的种种朗诵表演艺术上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对过度表演化进行研究讨论,最后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相应方法。
一、朗诵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取悦他人、哗众取宠的心理
朗诵必然会面对观众,观众对于一个表演者的表演给予何种的评价,是一个演员最在意的事情,这会直接影响到演员的表演自信心和表演热情。然而当一个表演者过度在意观众对于他表演的评价,会分散表演者对于表演本身的注意力,进而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取悦观众的这样一个心态。这样对导致表演者的表演目的发生转变,由展示自己表演才华或者作品的杰出,转变到取悦观众,希望借助自己的表演来获得观众对于自己的肯定。如此,会将朗诵进而转变为“朗诵小品”,会失去朗诵原来最本真的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c/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