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研究以朗读者为例(附件)

摘 要副语言是电视播音主持表达方式的一种辅助,其不同的表述形式集中呈现在播音主持人的眼神、面部表情、动作及发型、服饰、化妆等方面。本文借助《朗读者》中主持人董卿的副语言,以此为例来分析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的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由此来论证播音主持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或播音内容的要求,及时进行播音副语言的创作,这不仅能使播音工作更形象、传神,而且其运用能对节目产生很强烈的影响。
目 录
一、前言......................................................1
(一)研究背景..................................................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
(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2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概说...................................3
(一)副语言的概念..............................................4
(二)副语言的特点...............................................5
(三)副语言的表现形式...........................................6
三、《朗读者》副语言个案分析......................................8
(一)《朗读者》主持人副语言的自身培养..........................8
《朗读者》主持人副语言达到神美与型美的统一................9
《朗读者》主持人副语言的美感..............................9
四、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对电视节目的影响........................10
(一)对交际的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0
(二)对节目的效果的影响........................................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在如今的电视节目主持中,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其中每个人对副语言的应用在大范围上影响了大部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同时在电视播音主持中,播音员主持人对副语言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节目的效果以及观众对新闻资讯的理解。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础主持技能和丰富的主持经验,还需要熟悉掌握如何恰当地运用副语言来增强节目效果,从而使节目内容贴近实际生活,易被群众接受,同时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要做到这些,我们首先需要对播音主持的概念及作用进行了解,如此才能懂得如何对其运用。电视播音主持主要是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种语言方式来向观众提供其所需要传达的信息。这里的无声语言就是我们所说的副语言,副语言主要是通过播音主持人的衣着、眼神、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表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持人对于副语言运用的好坏甚至决定着节目效果的好坏。特别是在令天这样一个追求个性化与创造性的时代.如果播音主持人水远穿着套黑色正装、白色衬衫,那么观众便会失去对其的兴趣,最终降低节目的收视率。因此,中央电视台也就逐步开放了对央视主持人在服装上的统一要求。本文将电视播音主持的副语言定义为主持人在电视荧幕前所展示出来的发型、妆容、服装、体态表情、眼神及动作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副语言涉及内容体现在各个方面。因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需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素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观众,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以及新闻资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副语言交际研究的历史上,是我们所熟知的两位大家,二者均对非言语交际中的副语言进行过专门论述。认同副语言术语的创立者Trager的观点并提出:副语言涉及的是言语成分和言语表达的方式,不是言语表达的实际内容或信息,而是这一内容或信息是怎样表达的。副语言是伴随、打断或临时替代言语的有声行为。它通过音调、音量、语速、音质、清晰度和语调起到言语的伴随作用。
在国外,副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是加拿大学者,是当今国际上跨学科领域内非言语交际最主要的研究者。他从语言学和跨学科的角度对副语言进行了精密而深刻的研究。他指出:语言、副语言和身势语是人类面对面交流中三个缺一不可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非言语交际研究在世界上的普遍兴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非言语交际也成了中国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吸引了很多中国学者,他们中除了民俗语言学家曲彦斌从民俗语言学的视角来诠释副语言外,其余的学者们基本都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论述副语言,并且他们对副语言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曲彦斌认为:“民俗语言学把各种用以伴随、辅助甚至代替(如哑语)语言交际的语言活动的非语言方式,如身势情态语、标志语及特殊音响等,统谓之‘副语言习俗’。”同时,他认为,副语言作为民俗语言学术语是一种人类共有的传承文化现象,一种特殊的语言习俗,其概念远远超出了西方语言学家当初使用它时的狭义所指。
综观副语言的研究历史,我们知道副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副语言仅指交际中的有声现象(包括沉默),如言谈中气喘、嗓音沙哑、吃吃笑、某个字声音拉长、压低嗓音、说话结巴不连贯等。这些是伴随话语发生或对话语有影响的,有某种意义,但这种意义不是来自词汇、语法或一般的语音规则。而广义的副语言则除了言语的声音现象外,还包括体态动作、面目表情、甚至某些书写符号以及言语交际情景都包括在内。
(三)研究的价值意义
在如今的电视节目主持中,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其中每个人对副语言的应用在大范围上影响了大部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优秀的播音员不仅需要知道如何恰当地使用手掌来提高节目的性能,还需要熟悉副语言的应用来提高节目效果,使节目内容贴近实际生活,易于接受。深受群众和自身人格魅力的熏陶。如果主持人想这样做,他首先需要了解广播和托管的各种概念,然后他知道如何使用它。同时电视节目主持中副语言有助于在主持交际中良好的表达,但并不完全取决于声音语言。它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使每一位播音员难以发挥其功能,但副语言的立体化和辅助性作用,极大地增强了交际效果。最终需要强调的是,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符号是紧密相结合的,在播音主持传播中是共同作用、相辅相成的。主持人的主持人只有通过嗓音语言和副语言的共同表达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c/1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