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中跨界主持”现象研究
目 录
摘 要 I
一、当下对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新诉求 1
(一)综艺节目主持人发展新趋势 1
(二)产生“跨界热”的原因 2
二、跨界主持的优势和特色 3
(一)利于打造品牌节目 3
(二)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4
三、跨界主持的短板和不足 5
(一)语音面貌相对较差 5
(二)媒介素养欠缺 5
(三)主持经验不足 6
四、跨界主持人如何更好转型 6
(一)把握好角色定位 6
(二)培养个性主持方式 6
(三)形成品牌优势,打造品牌节目 7
(四)不可盲目追求跨界主持 7
结 论 8
参考文献 8
致 谢 9
一、当下对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新诉求
(一)综艺节目主持人发展新趋势
2016年的热词中,“跨界”榜上有名。这一年来,从个体的职业身份到行业的内容壁垒都在跨越和打破。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供求信息的流通达到空前的释放,需求与供应在不断地被丰富、完善、融合、整合。跨界已渗透到各个行业应用。
近几年,综艺娱乐节目蓬勃发展,作为其代表类型之一的真人秀节目更是层出不穷,不断掀起收视热潮。但在电视真人秀节目当中主持人的作用愈发模糊,科班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影响力正在慢慢削弱,第一种现象为:越来越多的节目不再设置主持人的角色,由参与节目的明星、嘉宾通过导演的要求直接进行节目的串联,或由导演在摄像机后直接进行现场指挥。第二种现象也是文章要研究的现象为:主持人队伍由科班出身转变为非专业性的明星或者专家评委,“跨界主持人”现象越来越普遍。节目形式的不断变化,跨界主持的现象不断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由于国外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较少,所以他们在当主持人之前从事各行各业,并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特别是美国,如CNN等新闻节目主持人,大都都是有着几十年的新闻记者经历的资深记者,所以对于国外而言,“跨界”比比皆是,无研究意义。对于中国而言,主持人是一个专业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变为非专业性的明星或者专家评委,“跨界主持人”现象越来越普遍。节目形式的不断变化,跨界主持的现象不断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由于国外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较少,所以他们在当主持人之前从事各行各业,并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特别是美国,如CNN等新闻节目主持人,大都都是有着几十年的新闻记者经历的资深记者,所以对于国外而言,“跨界”比比皆是,无研究意义。对于中国而言,主持人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严格的职业,在“跨界主持人”中,这些来自其他领域的主持人,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通过其个性的发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同行业的节目主持人相比,“跨界主持人”的这种特色将会给受众带来新的视听体验。“他们的主持基本属于本色主持,语音面貌、外貌形象也未必完美,但恰恰是这种不专业让观众感到新鲜、真实、自然、乃至产生亲近感和贴近感。”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在电视的某一栏目或节目中,以个人身份出现,代表着某个电视媒介机构或某一电视节目制作群体,运用有声语言及伴随语言来组织、串联节目的内容,并掌控着节目的进程与节奏,同时直接平等地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人物。”这个定义全面概括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责与功能,而在越来越受受众追捧的电视综艺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却在慢慢淡化。所以本文讨论的是综艺节目中的“跨界主持人”现象。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持人角色的逐渐淡化
从2010年开播的婚恋交友类真人秀《非诚勿扰》中孟非作为整档节目的灵魂人物掌控全局到2012年的音乐选秀类真人秀《中国好声音》中的华少被网友评价称“鸡肋”一般的存在,再到13年亲子互动类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以及后来居上的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和好评如潮的励志体验类真人秀《极限挑战》,我们不难发现,主持人在真人秀节目中的概念从以往的不可或缺变得越来越模糊,主持人角色正在逐渐淡化。
2.主持人在节目中作用的逐渐弱化
在近些年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主持人在舞台上的任务只剩下了节目开头的报幕和播读广告,例如在最新开播的第三季《笑傲江湖》中,主持人百克力只在节目开场中出现后,大部分时间都在“侧幕”的位置,好在后期剪辑中给了百克力很多“侧幕”镜头。而《中国新歌曲》中的李咏便没有这么幸运,2016《中国新歌曲》的主持人由“中国好舌头”华少变成了李咏,节目开播李咏首度现身,然而他只是在节目开始时做了一段口播,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现身。节目播出后,连李咏本人也在微博上自嘲为“中国好酱油”。
3.跨界主持人的出现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影响力正在慢慢削弱,由原本都是清一色科班出身的专业主持人转变为跨界主持的非专业性的明星嘉宾或者专家学者。例如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中,胡海泉既是参赛歌手,同时身兼主持人,这一反常做法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成为《我是歌手》中众多亮点中的一大亮点。
(二)产生“跨界热”的原因
笔者认为,在我国的综艺节目里最早出现“跨界主持人”的现象,应该是198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阵容,身为相声演员的马季和姜昆,身为电影演员的刘晓庆以及戏剧演员王景愚,四位主持人全部为“跨界主持人”。当年启用演员来作为主持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起初我国电视行业内还没有专职的综艺节目主持人,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班主持人也越来越多,但节目中启用的专业主持人却逐渐减少,反而明星演员的“跨界主持”越来越普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科班主持人综合能力弱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首次开设播音专业本科班,这意味着播音员主持人可以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但由于专业的限制,课程中涉及到的除了播音专业性课程,其他的多数课程一般为新闻类、传播类、语言学类的知识,而其他领域的学习(例如在法制领域、金融领域、体育领域等)比较匮乏,这就导致很多科班出身的播音员主持人在不同类型节目中欠缺知识储备,观众会觉得节目的可信度低。华丽的语言和亮丽的外表并不是观众所追求的,观众更多的是想要从节目中获得“干货”,获得真实可靠的节目信息。
在综艺节目中,为了更好地与嘉宾进行互动交流,调动节目气氛,适应节目娱乐节奏,通常需要主持人多才多艺,所以说表演出身的演员和唱歌出身的歌手更能适应综艺节目发展的需求。
2.受众需求的变化
对于综艺节目的受众来说,他们对于综艺节目收视需求是多样化的,主持人只有具备个性化的鲜明特色,才能满足受众对于综艺节目主
摘 要 I
一、当下对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新诉求 1
(一)综艺节目主持人发展新趋势 1
(二)产生“跨界热”的原因 2
二、跨界主持的优势和特色 3
(一)利于打造品牌节目 3
(二)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4
三、跨界主持的短板和不足 5
(一)语音面貌相对较差 5
(二)媒介素养欠缺 5
(三)主持经验不足 6
四、跨界主持人如何更好转型 6
(一)把握好角色定位 6
(二)培养个性主持方式 6
(三)形成品牌优势,打造品牌节目 7
(四)不可盲目追求跨界主持 7
结 论 8
参考文献 8
致 谢 9
一、当下对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新诉求
(一)综艺节目主持人发展新趋势
2016年的热词中,“跨界”榜上有名。这一年来,从个体的职业身份到行业的内容壁垒都在跨越和打破。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供求信息的流通达到空前的释放,需求与供应在不断地被丰富、完善、融合、整合。跨界已渗透到各个行业应用。
近几年,综艺娱乐节目蓬勃发展,作为其代表类型之一的真人秀节目更是层出不穷,不断掀起收视热潮。但在电视真人秀节目当中主持人的作用愈发模糊,科班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影响力正在慢慢削弱,第一种现象为:越来越多的节目不再设置主持人的角色,由参与节目的明星、嘉宾通过导演的要求直接进行节目的串联,或由导演在摄像机后直接进行现场指挥。第二种现象也是文章要研究的现象为:主持人队伍由科班出身转变为非专业性的明星或者专家评委,“跨界主持人”现象越来越普遍。节目形式的不断变化,跨界主持的现象不断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由于国外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较少,所以他们在当主持人之前从事各行各业,并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特别是美国,如CNN等新闻节目主持人,大都都是有着几十年的新闻记者经历的资深记者,所以对于国外而言,“跨界”比比皆是,无研究意义。对于中国而言,主持人是一个专业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变为非专业性的明星或者专家评委,“跨界主持人”现象越来越普遍。节目形式的不断变化,跨界主持的现象不断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由于国外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较少,所以他们在当主持人之前从事各行各业,并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特别是美国,如CNN等新闻节目主持人,大都都是有着几十年的新闻记者经历的资深记者,所以对于国外而言,“跨界”比比皆是,无研究意义。对于中国而言,主持人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严格的职业,在“跨界主持人”中,这些来自其他领域的主持人,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通过其个性的发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同行业的节目主持人相比,“跨界主持人”的这种特色将会给受众带来新的视听体验。“他们的主持基本属于本色主持,语音面貌、外貌形象也未必完美,但恰恰是这种不专业让观众感到新鲜、真实、自然、乃至产生亲近感和贴近感。”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在电视的某一栏目或节目中,以个人身份出现,代表着某个电视媒介机构或某一电视节目制作群体,运用有声语言及伴随语言来组织、串联节目的内容,并掌控着节目的进程与节奏,同时直接平等地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人物。”这个定义全面概括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责与功能,而在越来越受受众追捧的电视综艺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却在慢慢淡化。所以本文讨论的是综艺节目中的“跨界主持人”现象。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持人角色的逐渐淡化
从2010年开播的婚恋交友类真人秀《非诚勿扰》中孟非作为整档节目的灵魂人物掌控全局到2012年的音乐选秀类真人秀《中国好声音》中的华少被网友评价称“鸡肋”一般的存在,再到13年亲子互动类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以及后来居上的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和好评如潮的励志体验类真人秀《极限挑战》,我们不难发现,主持人在真人秀节目中的概念从以往的不可或缺变得越来越模糊,主持人角色正在逐渐淡化。
2.主持人在节目中作用的逐渐弱化
在近些年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主持人在舞台上的任务只剩下了节目开头的报幕和播读广告,例如在最新开播的第三季《笑傲江湖》中,主持人百克力只在节目开场中出现后,大部分时间都在“侧幕”的位置,好在后期剪辑中给了百克力很多“侧幕”镜头。而《中国新歌曲》中的李咏便没有这么幸运,2016《中国新歌曲》的主持人由“中国好舌头”华少变成了李咏,节目开播李咏首度现身,然而他只是在节目开始时做了一段口播,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现身。节目播出后,连李咏本人也在微博上自嘲为“中国好酱油”。
3.跨界主持人的出现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影响力正在慢慢削弱,由原本都是清一色科班出身的专业主持人转变为跨界主持的非专业性的明星嘉宾或者专家学者。例如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中,胡海泉既是参赛歌手,同时身兼主持人,这一反常做法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成为《我是歌手》中众多亮点中的一大亮点。
(二)产生“跨界热”的原因
笔者认为,在我国的综艺节目里最早出现“跨界主持人”的现象,应该是198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阵容,身为相声演员的马季和姜昆,身为电影演员的刘晓庆以及戏剧演员王景愚,四位主持人全部为“跨界主持人”。当年启用演员来作为主持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起初我国电视行业内还没有专职的综艺节目主持人,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班主持人也越来越多,但节目中启用的专业主持人却逐渐减少,反而明星演员的“跨界主持”越来越普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科班主持人综合能力弱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首次开设播音专业本科班,这意味着播音员主持人可以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但由于专业的限制,课程中涉及到的除了播音专业性课程,其他的多数课程一般为新闻类、传播类、语言学类的知识,而其他领域的学习(例如在法制领域、金融领域、体育领域等)比较匮乏,这就导致很多科班出身的播音员主持人在不同类型节目中欠缺知识储备,观众会觉得节目的可信度低。华丽的语言和亮丽的外表并不是观众所追求的,观众更多的是想要从节目中获得“干货”,获得真实可靠的节目信息。
在综艺节目中,为了更好地与嘉宾进行互动交流,调动节目气氛,适应节目娱乐节奏,通常需要主持人多才多艺,所以说表演出身的演员和唱歌出身的歌手更能适应综艺节目发展的需求。
2.受众需求的变化
对于综艺节目的受众来说,他们对于综艺节目收视需求是多样化的,主持人只有具备个性化的鲜明特色,才能满足受众对于综艺节目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c/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