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声读物主播的情感把控以十点读书为例(附件)

年 月 日摘 要当前社会移动终端设备广泛普及、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形形色色的有声读物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各种移动听书APP、自媒体公众平台都在提供大量的有声读物作品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在此环境下,诞生了一大批创作有声读物的主播,而作品质量却良莠不齐。面对不同体裁或题材的文本,主播如何合理运用声音和情感进行二度创作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论述有声读物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是通过听评大量有声读物作品归纳有声读物主播情感把控的常见问题;论文的三、四部分则是以目前用户较大的有声读物自媒体“十点读书”为例,从有声读物主播的情感把控出发探讨主播的能力素养等。希望能借助本文的研究成果更好的提升有声读物作品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受众。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二、有声读物的概说 3
(一)有声读物的概述 3
(二)有声读物的发展 3
三、有声读物主播情感把控的常见问题 6
(一)主播的情感表达脱离文本内容 6
(二)主播的情感表达脱离作者意图 6
(三)主播的情感表达有违适度原则 7
四、“十点听书”中有声读物主播的情感体现 8
(一)以文为根,合理创作 8
(二)张弛有度,适度把控 9
(三)以人为本,满足诉求 10
五、有声读物中主播情感把控能力的提升途径 11
(一)丰富的生活阅历 11
(二)充分的知识储备 11
(三)充足的实践经验 11
结 论 12
参考文献 13
附 录 14
致 谢 19
一、前言
研究背景
当前,我们正处于移动终端设备、新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时代,“有声读物”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随时随地收听、储存携带便利、功能操作简单、可供交流共享等优势带给了人们新的阅读体验,这也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从“看书”变为了“听书”。有声小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有声故事、有声诗歌、有声散文等都属于有声读物的范畴。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一大批有声读物作品的供应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如APP——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荔枝FM、蜻蜓FM等,或是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凯叔讲故事、青音约、为你读诗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声读物主播应运而生。但由于不同的有声读物平台的要求不同,对有声读物进行创作的主播能力素养也不尽相同,因此生产出的有声读物作品更是良莠不齐。
“十点读书”于2012年11月上线至今粉丝已超过了2700万,日均流量逾800万,可谓是提供有声读物作品的公众号中的佼佼者。能够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体系,除了优质的文章内容外,其签约的主播在有声读物作品的二度创作上也必定有着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的地方。因此本文主要以“十点读书”为例证,分析有声读物主播情感把控能力的体现与提升,愿以此对有声读物主播在创作中合理把控情感形成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
研究现状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有声读物的发展环境日趋良好,但面对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却缺少对有声读物主播的情感把控问题方面的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从事有声读物创作的主播在创作中如何更加贴切的把控情感、掌握分寸起到一定帮助。
研究目的及意义
根据“有声读物”的概念来看,它所包含的容量较大,但目前较为常见的主要有有声小说、有声散文、有声诗歌、有声故事等,这些有声读物所服务的受众从儿童到老人均有涉及。因此面对不同群体,如何进行创作,如何把控情感,则是主播在进行二度创造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但目前仍缺少这方面的理论文献。本文以目前用户数量较大的有声读物自媒体“十点读书”为例,从有声读物主播的情感把控出发,来探讨主播的能力素养,希望能借助本文的研究成果更好的提升节目质量,从而更好的服务受众。
其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借助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对作品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够对有声读物主播的情感把控能力得出一定的认识,并发现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解决办法。同时能够对热衷于学习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对于从事有声读物创作的网络电台或自媒体平台的主播来说也能够起到一定借鉴或规范的作用。此外,对于追求收听高质量内容的听众来说,在其对有声读物作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也能够起到一定提升自身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的作用。
二、有声读物的概说
(一)有声读物的概述
“有声读物”在《辞海》中的定义为:用磁带录制成的出版物。换句话说,就是将出版物录制下来,形成可以“听”的书。它以出版物中的文本内容为素材,以音频的形式存在并传播。当下,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新媒体、数字出版物的发展等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便利,大众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和丰富。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都被制作成有声读物在互联网中进行传播,以此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受众,如:有声故事、有声小说、有声散文、有声诗歌等。由于有声读物有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储存、碎片化收听等特点,在当今社会广为流行。
有声读物的发展
1.有声读物国外发展现状
1934年,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读物,那时候的有声读物还是以唱片的形式出版,用以满足公益服务的需求,而非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有声读物开始在美国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的有声读物主要是用于帮助美国患有残疾的士兵以及有视觉障碍的人士获取信息。这也就出现了最初的有声读物的生产模式:由专业的人员将能够满足残疾士兵和视觉障碍人士的相关文本信息通过朗读的方式录制到磁带中,然后播放给他们听。整体来看,有声读物在美国兴起发展至今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
Edison Research和Triton Digital在2019年3月6日联合发布了最新的“2019年数字报告”(The Infinite Dial 2019),其中就有对美国12岁及以上年龄约1.41亿人进行的关于收听有声读物人数的调查。调查数据呈现了自2015年至2019年,这类人口中收听有声读物的人数占比情况。由图1中的数据显示,到2019年收听有声读物的人数已达到了50%。由此来看,目前美国有声读物的用户量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2019年这一群体有了突破性的增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c/13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