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中视听语言的应用研究

电视纪录片中视听语言的应用研究[20200417173150]
前言 1
一、视听语言的构成要素 2
(一)视觉语言 2
1.现场拍摄与剪辑 2
2.联想性画面制作 2
(二)听觉语言 3
1.解说词 3
2.纪录片中人的语言 3
3.纪录片中环境声的作用 4
二、视听语言应用的艺术效果 4
(一)建立观众纪录片内涵感知的渠道 4
(二)纪录片重要的美学价值所在 4
(三)纪录片艺术展现的基础元素 5
三、视听语言的发展趋势 5
(一)视听语言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5
1.纪录片中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冲突 5
2.艺术的孤独性与纪录片展现的亲民性之间的冲突 6
3.视听语言运用的创新发展不足 6
(二)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应用的改善方向 7
1.还原真实视角,尊重纪录片内涵 7
2.结合受众需求做出视听语言设计 7
3.积极借鉴优秀经验做出融合发展 7
结 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11
摘 要
视听语言是纪录片最具感染力的元素之一,富有感染力的视听语言,能够将纪录片中抽象的内涵,运用更加直接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建立纪录片内容与观众情感,体验的连接,使纪录片的整体体验感更加丰富,真实。我国部分纪录片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对视听语言进行了良好应用,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故宫》等,纪录片中的视听语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次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案例从视听语言的构成要素,视听语言应用的艺术效果,和视听语言应用的发展趋势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为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提供一定的借鉴,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该研究能够为我国对纪录片中视听语言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资料,对丰富纪录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纪录片;视听语言;应用研究
目录
Abstract
Audio-visual language is documentary is one of the most appealing elements, which was very infectious, audio-visual language, can the connotation of documentary in the abstract, use a more direct way to convey to the audience, establish documentary content and audience emotion, experience of connection, make the whole of the documentary experience more rich, true. Part of the documentary film can achieve great success in our country, because good for audio-visual language application, such as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of China" "Palace Museum", etc., audio-visual language of documentary has certain research value.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combining with specific cases from the components of audio-visual language, the artistic effect of audio-visual language appl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udio-visual language application several aspects are studied,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documentary and shooting, offer some reference and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of audio-visual language in documentary study provides certain theoretical research materials, the rich documentary research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ocumentary; Audio-visual language;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前 言
电视纪录片是指记录类型的电视专题节目,是较为纪实的报道,能够客观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真人真事,将生活的原生形态完整的展现出来的一种题材。电视纪录片能够反映作者的主观思想,是作者观察思考后的产物,在拍摄布局上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引导观众理解和感受画面,思考和认识片中表达的思想和现实。电视记录片与普通记录影片不同,它是由于电视的产生而衍生出来的一个全新的电视领域,极大地影响了电视受众并受到受众的追捧。例如2012年在我国中央一台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播之日起便引起了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同时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传统美食以及电视纪录片,给电视记录片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也促进人们去研究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的主要构成是视听语言,即在片中呈现画面的视觉语言和呈现感官的听觉语言,画面因视听语言而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关于视听语言在纪录片中的应用,行业内学者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比尔·尼克尔斯在《纪录片导论》中,对修辞学对纪录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张同道、胡智锋在《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贾磊磊在《电影语言学导论》中对影像与电影艺术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做出的具体的分析,都是现代电影语言学的逻辑起点。近些年来,赵彦(2014)结合《舌尖上的中国》,对纪录片中视听语言的应用的研究,还有颜景结合毕业设计作品对纪录片中视听语言的应用的研究等,整体上来看,当前行业内学者对于视听语言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均有研究,包括视听语言产生的原因与发展现状,未来纪录片发展的方向,和纪录片视听语言中修辞的应用等。电视记录片的视听语言具有极大地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对于视听语言的应用研究更是重中之重,需要人们积极投身,认真钻研。
一、视听语言的构成要素
(一)视觉语言
1.现场拍摄与剪辑
电视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是视觉语言中的一部分,也是比较重要的,它主要包含的是现场的拍摄和剪辑。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在拍摄时所用的拍摄方式也随之不同。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中使用了大量的空镜头,空镜头即镜头中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镜头,空镜头的使用对于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周边的环境,增加故事的艺术性和感染性有着重要作用,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期故事的主人公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时候,镜头中出现的是蜜蜂采蜜的画面,情景交融,能够让人联想到主人公谈起故乡时的那种甜蜜和温暖。特写镜头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也比较多,主要是针对一些食材的特写,比如邓诺火腿,年糕,拉面等,这些特写更能突出表现出美食的美感。而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用的远景比较多一些,比如《故宫》中,运用远景,从高处俯瞰整个故宫,更能够表现出故宫的壮观。镜头语言中的剪辑也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对一些拍摄到的画面进行剪切,组合,对一些镜头画面进行删除和保存,保留精华,使镜头语言更具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同时又保留部分细节,使镜头语言在表达上更加具有层次感,并且使用剪辑更能够控制叙事的节奏,《舌尖上的中国》在《转化的灵感》这一期中具有较鲜明的体现,从奶茶到扇乳再到毛豆腐,画面从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食材中转换,增强了故事的节奏感。
2.联想性画面制作
许多电视纪录片中都运用了联想性的画面制作,即通过充满美感的艺术性构图,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对纪录片中所要表达的意境进行自由想象。比如在《故宫》中,讲到李自成烧毁宫殿时,电视画面是故宫的角楼,从春天的繁盛到冬季的凋零,从绿意盎然到白雪皑皑,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故宫角楼的对称美加上白雪的烘托,呈现给观众一副美丽的画面,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舌尖上的中国》中也有不少的联想性画面制作,让人通过艺术性的画面感受到一定的艺术情感。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主人公老黄为了能够在第二天卖黄馍馍而在家中做着各种食材的准备,此时天色已晚,纪录片将画面定格在了空中的月亮上,月亮高悬,周边挂上了点点繁星,而辛苦的老黄还在辛勤劳作,使观众能够想象到农家的勤劳和辛苦。在《五味的调和》中,纪录片讲述了其中的一味“甜”,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在阳光下的糖马,几个孩子美滋滋的吃着甜甜的美味,一幅糖马的画面展现出了一种生活的喜悦,让观众感受到吃糖人的幸福。
(二)听觉语言
1.解说词
听觉语言的加入让影视作品更具吸引力,单纯的画面能够给人具体形象的直观感受,声音的加入则让画面更具真实的感受,两者相得益彰,不可分离。而在听觉语言中,解说词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元素,它的存在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向观众传递这个人物的性格以及加快故事的节奏。《复兴之路》讲的是历史知识,如果没有解说词,单看画面的话,人们可能会一头雾水,比如在《千年变局》中,画面是一条船在小镇码头边,周边有一些人物雕像和建筑,解说词是:“这是位于中国东南的一个小镇,2006年,小镇上的一个造船企业迎来了自己140岁的生日。今大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十分普通的一家企业,而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短短几句话交代了本集的故事背景,与画面交相辉映,并且在这段解说词中留下了悬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除了单纯叙事的解说词外,还有富含哲理性的解说词,这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经常出现,比如“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道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富有美感的语言描述,同时揭示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哲理,体现出了纪录片浓浓的人文关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c/48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