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益生元对保藏期酸奶品质的影响
摘要:本实验将低聚果糖(FOS-S95P)和低聚半乳糖(GOS-600)两种益生元分别以1%和2%的浓度各自加入瑞士乳杆菌MB2-1(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MB2-1)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发酵成熟后的酸奶置于4℃环境下保藏。在酸奶保藏期的第0d、7d、14d和21d利用MRS培养基、pH测定计、流变仪、低场核磁仪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测定酸奶中的菌落总数、pH值、黏度变化、水分含量变化、短链脂肪酸以及小肽的含量变化情况。实验证明添加不同类型、浓度益生元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酸奶
不同贮藏温度对优质黄羽肉鸡品质的影响
摘要: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贮藏温度(-2℃、1℃和4℃)对冷鲜黄羽优质鸡肉货架期的影响,主要从微生物、贮藏损失、pH、挥发性盐基氮和感官评定等方面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和1℃的低温贮藏能有效抑制冷鲜鸡肉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减少挥发性盐基氮的产生,降低贮藏损失。感官评定结果(尤其是气味和表面粘性)基本与微生物指标相一致。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冷鲜黄羽鸡肉在4 ℃、1与-2 ℃下的贮藏期分别可达到12天左右、26天左右及28天以上,货架期延长至少14天,提高了冷鲜鸡肉的安全性和经济价值。关键字:黄羽鸡肉;
不同贮藏温度对鲜切大葱营养品质的影响
摘要:采用新鲜大葱为实验材料,经切割处理后,将鲜切大葱贮藏在4℃、10℃和20℃下。在贮藏期间,分析测定了鲜切大葱呼吸强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抗坏血酸、总酚和DPPH清除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切割引起的伤害会导致一系列不利的变化,包括呼吸强度的上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贮藏温度越高,变化越明显。同时研究发现,切割会导致大葱酚类物质的合成和积累,贮藏温度越高,积累的酚类物质越多,从而使其DPPH清除率明显上升,抗氧化能力增强。
五谷胚芽豆乳生产技术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糙米、大豆为材料,经过采用浆渣共熟化技术,经煮浆、浆渣分离,混浆杀菌、灌装后,制成豆乳产品;研究在低氧胁迫条件下,以五谷胚芽豆乳豆水比、糙米粉/大豆与熟粉/生粉为变量因子,以感官评分规则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出最佳配比,同时探讨产品风味优化与稳定性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富含GABA胚芽豆乳的最佳料液比为1:7、发芽糙米粉与发芽大豆比为1:10、发芽糙米粉中熟米粉与生米粉比为1:1、稳定剂添加量为0.15%、蔗糖添加量5 %,炼乳添加量6%,产品在4℃放置10 d未
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的紫外诱变
摘要: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降血压、镇静安神、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并且许多乳酸菌能够利用谷氨酸脱羧酶催化谷氨酸及其盐类产生GABA。因此对于产GABA乳酸菌的研究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前景。乳酸菌合成γ-氨基丁酸是一种经济、安全、环保生产高附加值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手段 ,但是其产量有限。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紫外诱变的方式,对筛选自传统发酵食品的产GABA的乳酸菌进行菌种改良,提高其产GABA的能力,为其进一步的应用及开发相关产品奠定基础。最终获得了一株
产黑茶多酚和黄酮含量测定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摘要:黑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黑茶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效作用。本文先制备黑茶样品的粗提物和不同的萃取物,再分别通过Folin-Ciocalteu比色法和AlCl3法测定各样品中的多酚和黄酮含量。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和FRAP法分别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并初步判断多酚为黑茶中的主要抗氧化物质。
低盐乳化肠生产车间设计
摘要:本设计目标建立一条年产1500t的低钠盐乳化肠生产线,希望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合理选用设备、完善车间布局来实现目标。在传统的乳化肠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人对营养的需求,将配方进行改进,以满足现代的市场需求。同时改进生产工艺,优化设备的选型,来建立一条现代化的乳化肠生产线。在布局方面,本文根据乳化肠的生产特点,提出了更加合理的生产布局及厂区规划,并坚持低碳节能为原则,合理选择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设备以减少能耗。
体外胃消化对玫瑰多酚生物活性的影响
摘要:本文旨在检测体外胃消化对玫瑰多酚生理活性的影响,检测体外胃消化对玫瑰多酚生理活性的影响,通过模拟体外胃消化实验、致病菌生物膜抑制试验和玫瑰多酚抗氧化实验,对玫瑰多酚在胃消化前后生理活性的比较,研究体外胃消化对玫瑰多酚的影响,结果如下:经过体外胃消化,玫瑰多酚的含量下降,由消化前106.38mg/mL至81.91mg/mL,玫瑰多酚对致病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在各浓度范围均减弱,但仍具有很强的抑制性,玫瑰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在各浓度范围均减弱,但仍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再生纤维素对乳化肠品质的影响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再生纤维素取代乳化肠中猪背膘(0%、25%、50%、75%、100%),通过测定乳化肠的三大成分、蒸煮损失、质构、色泽、感官特性指标,探究再生纤维素对乳化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再生纤维素逐步取代乳化肠中的猪背膘,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乳化肠蒸煮损失增大;硬度增加,弹性变好;红度显著降低。适量的再生纤维素取代猪背膘后乳化肠口感、质地、风味均有明显的改善。本实验确定了再生纤维素在乳化肠中的最适取代度为50%,从而为低脂乳化肠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利用宏基因组学功能筛选方法挖掘新型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研究
摘要:由于抗生素在人医临床以及畜牧业中的滥用,抗生素耐药性的广泛传播如今已成为一个严峻的全球性问题。耐药基因在人类环境及野生环境中广泛存在,其来源、功能、生态行为有待进一步探究。本课题利用宏基因组学功能筛选的方法在珠穆朗玛峰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挖掘新型的四环素耐药基因,从已筛选的约120万文库菌中筛选到8个具有四环素低敏感性的阳性单克隆。再经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确定其中3株为高耐药克隆,5为敏感克隆。并将阳性克隆提取质粒,以备进行基因测序从而探究耐药基因的功能与结构。
利用阻抗对不同冻藏时间鸡肉特性的研究
摘要:低温冻藏是肉及肉制品的基本保藏方法之一,冻藏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鸡肉本身的各种性质以及其中各类物质的含量。冻藏时间的鸡肉品质有显著影响,阻抗特性也有差异。本文对不同冻藏时间的鸡肉阻抗、保水性、pH、TBARS、蛋白溶解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阻抗技术是研究冻藏鸡肉性质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不同冻藏时间的鸡肉阻抗及其他特性的测量,探讨冻藏鸡肉阻抗与品质的关系,从而对不同冻藏时间的鸡肉进行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