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四种模式比较及优化研究苏南地区调查
目前我国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的社会。老年人的养老也面临诸多问题,根据国家文件提出要改变单一养老服务,推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从而实现医疗与养老资源的整合,满足老年人养老与医疗的需求。而“医养结合”发展到现在,可分为四种模式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型、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协议合作型、上门服务型。本调查旨在通过苏南地区的具体案例,调查四种模式的特点,并通过不同模式的比较,了解之间的异同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出优化建议。
农民工回流前后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差异研究
基于“农民工回流视角下的农村养老保障研究”课题组于2016年10月-2017年8月在安徽省、河南省和四川省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回流前后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发现农民工在回流前后,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是32.49%、67.9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参保率分别是18.24%、64.3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是14.26%、3.62%。基于Logit和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计量检验显示,已婚、身体越健康、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将导致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3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作为我国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其幸福感是非常需要被关注的。本文基于大数据从人口要素、资产水平与社会认知三个视角来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建立模型来研究影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幸福感的因素,并在宏观政策层面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幸福感。研究发现宗教信仰、伴侣、年龄和工作时长皆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幸福感产生显著的影响。不仅物质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幸福感有影响,而且社会公平感和期望社会等级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幸福感都产生正向影响。
代际视角下农民工回流意愿的比较研究
中国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迁移已有30多年的时间,在迁移过程中存在着农民工回流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老两代农民工在回流意愿方面的差异也逐渐显现。本文使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通过计量统计方法对农民工回流意愿进行了比较分析存在回流意愿的新老两代农民工都具有受教育程度偏低、就业稳定性差、城市融合度不高以及缺乏城市社会保障等特点。总体来看,农民工的回流意愿是个人和家庭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产生的。老家的房屋面积、负担以及家庭月收入等家庭因素会对农民工的回流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个人因素方面,新老两代
人口流动视角下失业保险基金平衡研究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庞大的流动人口数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流动人口对社会保险等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同时,很多省市不断完善对流动人口的政策及服务,流动人口参与失业保险的比率有所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全国流动人口的状况,以北京市净流入人口为例,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北京市净流入人口与失业保险基金平衡的关系展开研究,探讨人口流动对失业保险基金平衡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净流入人口数与失业保险基金平衡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净人口流入规模增加将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
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1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在控制性别、年龄、婚姻、健康状况、户籍所在地以及行业性质等变量的情况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从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培训以及外出务工年限等人力资本因素出发,探究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情况。结果发现,影响月收入的人力资本因素有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和外出务工年限;影响劳动合同签订率的人力资本因素有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培训以及外出务工年限。总的来说,人力资本存量越大的农民工,就业的收入越高,稳定性越强。针对这个结论,本文受教育方面和职业技能培
打工经历对农村妇女婚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周场村为例
婚姻满意度是指夫妻双方对婚姻互动过程或婚姻关系的主观评价,主要涵盖了物质条件、精神生活、子女抚育、外在仪表、内在性格、感情状况、交流互动、家庭关系、性生活等九个方面的满意度。通过对周场村79名有打工经历农村妇女与56名无打工经历农村妇女的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有无打工经历,农村妇女的婚姻满意度总体而言都处于较低水平,有打工经历农村妇女与无打工经历农村妇女的婚姻满意度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其中,有打工经历农村妇女与无打工经历农村妇女在精神生活满意度、子女抚育满意度、外在仪表满意度、内在性格满意度、性生活满意度方面
市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老年人口增加,特别是失能失智老年人口数量增多,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需要参与解决事情。民办养老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帮助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提高属于老年人独特的生活质量,满足其内在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究了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包括资金不足、宣传意识薄弱、人才供给不足、政策不完善。提出了扩大融资途径、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宣传力度、引进专业人才、完善法律制度等解决目前面临问题的重要举措。关键词 淮安市,民办养老机构,问题,对策
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路径研究(附件)
21世纪,中国正面临着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加快的严峻现实,高龄老人、失能失智老人数量的增多以及年轻群体无暇贴身照料老人,这些都使得机构养老逐渐在养老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大作用。通过对淮安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调查,发现目前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中存在政府政策不完善、机构缺乏精神关爱服务、机构医养结合不到位以及机构的社会认知度不高的问题,从而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政策性支持、提高机构的精神关爱服务、加强养老机构医疗的专业化以及加强社会对养老机构的认知这几个角度来解决其发展困
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以北京北路社区为例
人口架构趋于老龄化以及空巢化家庭结构是我们国家现代发展中日益显露出来的比较典型的、棘手的难题。在宏观环境、科技、文化、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协同推动下,空巣家庭将会成为来来老年家庭最重要的类型,但国内学者在针对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方面的全面调査研究相对较少,涉及领域还不够丰富和完善。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整理相关资料、信息调查及文献参考,通过评估50份有效问卷、“共享夕阳春”老年小组工作介入等多种方式结合来研究北京北路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城市空巢老人容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涉及生活幸福指数低、内心情感
家虎妈猫爸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虎妈猫爸”是指家庭中父母在子女社会化教育方面所展现的不同态度和行动逻辑,母亲以绝对的命令控制子女服从,父亲以温和的态度说服子女。“虎妈猫爸”现象象征着父权的衰落和母权的崛起,传统的“严父慈母”形象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严母慈父”的新形象。“虎妈猫爸”现象的形成是由于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出现了较大的转型,主要体现在社会性别观念的变迁、家庭劳动分工的模糊、个体本位意识的增强和夫妻感情关系的反转。因此,母亲的职能和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更加主动地去承担子女的社会化教育。“虎妈猫爸”现象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了极大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