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引进品种统计分析
我国是世界葡萄属植物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有相当大比例的品种资源是由国外引进的。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我国引进葡萄品种的部分信息,总结出关于我国引进葡萄品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预测未来的葡萄种植与选育的发展方向。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1
2结果与分析1
2.1我国引种葡萄种群分类情况1
2.2品种引进时间和引种单位统计分析2
2.3引进品种原产地情况分析4
2.4引进品种用途及特性统计5
3讨论 6
致谢6
参考文献6
附录A8
图1 我国引进品种种类统计2
图2 我国各阶段引种次数统计3
图3 引进品种原产地不完全统计4
图4 引进品种引种地数量不完全统计5
图5 引进葡萄品种用途不完全统计6
表1 1892年1999年我国葡萄引种单位统计表3
我国葡萄引进品种统计分析
引言
引言:葡萄(Vitis)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1.3]。我国首次从西方引进葡萄大约在2000年前。其后至19世纪末期,各地多为零星栽植,很少成片建园进行经济栽培[1]。在1949年后国家开始重视,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的次数开始增多,种植范围也开始扩大。目前我国葡萄的选种和育种也多是以引进品种为亲本。因此本文统计了引进的葡萄品种以供参考与查阅。本文所统计的葡萄品种主要参考了《中国葡萄志》和 《葡萄学》,共统计了引进的栽培品种和砧木品种共492种以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本篇论文从统计阶段开始就需要大量的关于我国葡萄品种的数据,由本人从各相关文献中进行查找记录,形成统计初始数据。然后根据预期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并对各相关方面进行查找文献和拓展,发现其中的联系,得出相关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引种葡萄种群分类情况
2.1.1 品种统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栽培葡萄品种按起源分可主要分为欧亚种、欧美杂交种和美洲种这三大品种群。其中欧亚种又可以分为东方品种群(Orientalis)、黑海品种群(Pontica)、西欧品种群(Occidentalis)、北非品种群(Borealiafricana Gram)和东地中海品种群(Orientalis Mediterranea Gram)[4]。另外还有作砧木用的品种,如河岸葡萄(Vitis .vulpina L.)、山葡萄(Vitis amurensis)等。
我国自19世纪末期以来引进的葡萄品种中,有339种为欧亚种,129种为欧美杂交种,占了绝大多数。砧木品种则以美洲种群内种间杂种为主,在引进的19个砧木品种中占了11种。492个引进品种的种类统计图如下图1。
图1 我国引进品种种类统计图
Fig.1 statistic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varieties in China
由上图可更加直观地发现,我国更多的引进的是欧亚种葡萄,其次是欧美杂交种。在以鲜食作用为主的282个品种中,有182个为欧亚种,占64.31%;以酿酒为主的189个品种中,有153个为欧亚种,占80.95%。可以看出在引进的酿酒为主的品种中,欧亚种占的比例更大。
2.1.2 我国引种欧亚种葡萄情况分析 欧亚种葡萄是世界上栽培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果树作物之一。其起源地有多处,由于其起源地的差别,欧亚种葡萄也有多种用途。如起源于中亚、阿富汗、伊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的葡萄品种表现为叶面光滑无毛,果粒大,大部分是鲜食品种;起源于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和部分意大利的品种表现为叶被有绒毛,果粒小,大部分是酿酒品种;而起源于黑海沿岸地区(包括格鲁吉亚、小亚、希腊、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品种表现为叶被混生绒毛和刺毛,大部分是酿酒品种,小部分为大粒鲜食品种[5]。
当然大部分优质的葡萄多是欧亚种。而欧亚种葡萄的栽培特性为抗旱性好,抗病性抗湿性较差,因此在我国多栽培在新疆、甘肃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力扎马特、乍娜、玫瑰香等。
2.1.3 我国引种欧美杂交种葡萄情况分析 欧美杂交种则是抗病性、抗湿性、根的抗寒性相对欧亚种强,适宜在我国东部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种植。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多种植欧美杂交种葡萄,如巨峰、藤稔、夏黑等[6]。
由于湿热地区更易发生葡萄上的病虫害,如根瘤蚜、霜霉病等。而我国主栽的品种(欧亚种)抗病性又相对较差,因此对于栽培地区的选择也很重要。而干旱地区相对而言不适宜病原物生长繁殖,对于葡萄植株的健康生长、葡萄产量和果实品质都十分关键。所以我国的葡萄产区多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2.2 品种引进时间和引种单位统计分析
2.2.1 引种时间统计分析 我国引进葡萄品种的活动存在一定规律。通过对《中国葡萄志》中的第四章第二节的表格分析[1],得出下图。
图2 我国各阶段引种次数统计
Fig.2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introduction in China
由统计可以发现,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及以前的时间段里面引种活动很少。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种活动开始频繁进行,在80年代达到最频繁,共进行了59次,其后又出现下降的态势。
国内对于葡萄引种活动的频繁程度是与国家的重视程度有关系的。在20世纪前半期,在我国栽培较为广泛的葡萄品种均为我国固有品种,从国外引入的优良鲜食与酿酒品种则大多在科研单位保存[1]。自1949年以后,从引种的次数上也可看出,国家对葡萄产业的关注度在上升。
2.2.2 引种单位统计
时间段
20世纪前半期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主要引种单位
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兴城园艺试验场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1
2结果与分析1
2.1我国引种葡萄种群分类情况1
2.2品种引进时间和引种单位统计分析2
2.3引进品种原产地情况分析4
2.4引进品种用途及特性统计5
3讨论 6
致谢6
参考文献6
附录A8
图1 我国引进品种种类统计2
图2 我国各阶段引种次数统计3
图3 引进品种原产地不完全统计4
图4 引进品种引种地数量不完全统计5
图5 引进葡萄品种用途不完全统计6
表1 1892年1999年我国葡萄引种单位统计表3
我国葡萄引进品种统计分析
引言
引言:葡萄(Vitis)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1.3]。我国首次从西方引进葡萄大约在2000年前。其后至19世纪末期,各地多为零星栽植,很少成片建园进行经济栽培[1]。在1949年后国家开始重视,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的次数开始增多,种植范围也开始扩大。目前我国葡萄的选种和育种也多是以引进品种为亲本。因此本文统计了引进的葡萄品种以供参考与查阅。本文所统计的葡萄品种主要参考了《中国葡萄志》和 《葡萄学》,共统计了引进的栽培品种和砧木品种共492种以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本篇论文从统计阶段开始就需要大量的关于我国葡萄品种的数据,由本人从各相关文献中进行查找记录,形成统计初始数据。然后根据预期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并对各相关方面进行查找文献和拓展,发现其中的联系,得出相关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引种葡萄种群分类情况
2.1.1 品种统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栽培葡萄品种按起源分可主要分为欧亚种、欧美杂交种和美洲种这三大品种群。其中欧亚种又可以分为东方品种群(Orientalis)、黑海品种群(Pontica)、西欧品种群(Occidentalis)、北非品种群(Borealiafricana Gram)和东地中海品种群(Orientalis Mediterranea Gram)[4]。另外还有作砧木用的品种,如河岸葡萄(Vitis .vulpina L.)、山葡萄(Vitis amurensis)等。
我国自19世纪末期以来引进的葡萄品种中,有339种为欧亚种,129种为欧美杂交种,占了绝大多数。砧木品种则以美洲种群内种间杂种为主,在引进的19个砧木品种中占了11种。492个引进品种的种类统计图如下图1。
图1 我国引进品种种类统计图
Fig.1 statistic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varieties in China
由上图可更加直观地发现,我国更多的引进的是欧亚种葡萄,其次是欧美杂交种。在以鲜食作用为主的282个品种中,有182个为欧亚种,占64.31%;以酿酒为主的189个品种中,有153个为欧亚种,占80.95%。可以看出在引进的酿酒为主的品种中,欧亚种占的比例更大。
2.1.2 我国引种欧亚种葡萄情况分析 欧亚种葡萄是世界上栽培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果树作物之一。其起源地有多处,由于其起源地的差别,欧亚种葡萄也有多种用途。如起源于中亚、阿富汗、伊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的葡萄品种表现为叶面光滑无毛,果粒大,大部分是鲜食品种;起源于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和部分意大利的品种表现为叶被有绒毛,果粒小,大部分是酿酒品种;而起源于黑海沿岸地区(包括格鲁吉亚、小亚、希腊、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品种表现为叶被混生绒毛和刺毛,大部分是酿酒品种,小部分为大粒鲜食品种[5]。
当然大部分优质的葡萄多是欧亚种。而欧亚种葡萄的栽培特性为抗旱性好,抗病性抗湿性较差,因此在我国多栽培在新疆、甘肃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力扎马特、乍娜、玫瑰香等。
2.1.3 我国引种欧美杂交种葡萄情况分析 欧美杂交种则是抗病性、抗湿性、根的抗寒性相对欧亚种强,适宜在我国东部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种植。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多种植欧美杂交种葡萄,如巨峰、藤稔、夏黑等[6]。
由于湿热地区更易发生葡萄上的病虫害,如根瘤蚜、霜霉病等。而我国主栽的品种(欧亚种)抗病性又相对较差,因此对于栽培地区的选择也很重要。而干旱地区相对而言不适宜病原物生长繁殖,对于葡萄植株的健康生长、葡萄产量和果实品质都十分关键。所以我国的葡萄产区多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2.2 品种引进时间和引种单位统计分析
2.2.1 引种时间统计分析 我国引进葡萄品种的活动存在一定规律。通过对《中国葡萄志》中的第四章第二节的表格分析[1],得出下图。
图2 我国各阶段引种次数统计
Fig.2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introduction in China
由统计可以发现,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及以前的时间段里面引种活动很少。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种活动开始频繁进行,在80年代达到最频繁,共进行了59次,其后又出现下降的态势。
国内对于葡萄引种活动的频繁程度是与国家的重视程度有关系的。在20世纪前半期,在我国栽培较为广泛的葡萄品种均为我国固有品种,从国外引入的优良鲜食与酿酒品种则大多在科研单位保存[1]。自1949年以后,从引种的次数上也可看出,国家对葡萄产业的关注度在上升。
2.2.2 引种单位统计
时间段
20世纪前半期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主要引种单位
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兴城园艺试验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