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洪灾害事件调查与成因分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城市雨洪灾害的调查分析,特别选取了“5·7”广州暴雨、“8·1”景德镇特大暴雨、“7·18”济南市大暴雨这三次影响广,破坏大的城市雨洪灾害,尝试通过对比和总结来探究在我国影响城市雨洪灾害发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除了部分自然原因和大环境的影响,城市的盲目发展扩张等许多问题共同导致我国近年来城市雨洪灾害频发,损失惨重。要控制城市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暴雨的频次和强度,提高自然蓄水排水的能力,也要加强排水管网的建设健全,在暴雨来临时能有效排水,尽量减少灾害的发生。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对我国城市雨洪灾害事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成因,并给出防止与解决城市雨洪灾害的方法与措施。摘 要 1
目录
ABSTRACT 2
第一章 引言 5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5
1.2相关文献综述 6
1.2.1 城市雨洪灾害成因的研究 6
1.2.2 城市雨洪控制研究 7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城市雨洪灾害事件的界定 8
2.1城市雨洪灾害的定义 8
2.2城市雨洪灾害的特征 8
2.2.1大城市暴雨洪灾频发 8
2.2.2城市雨洪灾害受灾损失大 8
2.2.3城市雨洪灾害造成更严重的次生灾害 9
2.3 雨洪灾害的分类 9
2.3.1雷暴雨洪水 9
2.3.2台风暴雨洪水 10
2.3.3锋面暴雨洪水 10
第三章 我国城市雨洪事件调查 11
3.1城市雨洪灾害 11
3.1.1 广州市特大暴雨洪灾 12
3.1.2 景德镇市暴雨洪水 12
3.1.3 济南市“718”大暴雨 12
3.2城市雨洪事件灾害分析 13
3.2.1直接灾害 13
3.2.2 次生灾害 14
第四章 我国城市雨洪灾害成因分析 16
4.1自然因素 16
4.1.1城市暴雨频次大且降雨集中 16
4.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势低洼 16
4.2 城市盲目扩张,天然水体破坏 17
4.3 城市排水管网的问题 17
4.3.1 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 17
4.3.2 城市排水管网的维护 18
4.4 城市局部降雨量增加 19
第五章 预防我国城市雨洪灾害的措施 20
5.1合理规划城市 20
5.1.1保护城市天然水体 20
5.1.2减少不透水面积 20
5.1.3合理的排水管网建设 21
5.2合理的雨水管理 21
5.3建立科学的设计、管理方式 22
5.3.1重新修编暴雨强度公式 22
5.3.2选取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参数 22
5.3.3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22
5.4暴雨发生时应急机制的完善 23
第六章 总结 24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还历历在目,近几年来我国又发生的数次雨洪灾害。?自2014年5月8日开始,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由此引发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1]截止至2014年5月11日20时统计,此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共造成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5省(自治区)23市77个县(市、区)121.6万人受灾,3人死亡,2.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4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1500余间房屋倒塌,92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93.1千公顷,其中绝收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3亿元。这是一个悲剧,但这样的悲剧是司空见惯的。全世界每年都会发生大量雨洪灾害,无论以后气候如何变化,雨洪灾害都仍将存在。如果因为气候变化而导致更多降水过程,那么雨洪灾害也会更加严重。
我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逐渐城市化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不断膨胀.而这正是导致了我国城市雨洪灾害的导火索。水系统和自然水过程受到影响。由于城市不透水地面的增加,导致城市地表径流量增加,汇流时间急剧缩短,以及自然水体水质恶化等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的现象,大量研究也证明了这些负面影响带来的危害。而城市是人口聚集与活动的主要地点,更何况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悠悠大国,城市人口数量更是较其他国家要多很多,所以一旦城市发生雨洪灾害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由于我国地域广阔,降雨时空分布差异较大,造成部分地区雨洪灾害频繁、雨洪灾害损失严重,而有些地区却干旱缺水问题突出。因此我国必须对雨洪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减害增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泥沙在自然界中的河流中普遍存在着,泥沙含量的不同影响着河流流态,加上各种泥沙特性不同,使得河流泥沙问题更加复杂多变[1]。如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的黄土地质均匀,其粉砂含量占60%~70%,缺乏团粒结构,粒间的固结主要依靠硫酸钙质,这种硫酸钙质遇水极易溶解流失,加上黄土孔隙率极高,抗蚀能力很差。
1.2相关文献综述
城市内涝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它是指城市因暴雨或连续降雨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水灾害。城市雨洪灾害这个城市的自然灾害,它不仅危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并给城市经济资产带来大量损失。当城市遭受洪涝灾害,城市交通,网络,通信,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系统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瘫痪,其灾害损失已远远大于因建筑物和物资破坏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
城市的降雨量及径流量的变化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国内外不少研究内容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大大增加城市内涝发生的几率,城市化进程使城市人口高度集中,防渗混凝土建筑不断增加,缩小城市绿地,居民日常生活大量生活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造成城市地表气温升高,暖空气流也随着温度上升而上升,从而使地区强降雨频繁。
1.2.1 城市雨洪灾害成因的研究
根据英国学者霍尔的研究,城市化会导致城市上空的凝结核、微粒状物质、气体混合物、云量的增加;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绿地、湿地面积越来越小,同时城市的硬化路面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导致後流系数增大,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时间提前[2]。研究表明城市化后城区地表的洪峰流量比未开发前增加30%到100%。
2010年叶斌等指出导致城市雨洪内涝灾害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即城市盲目扩张使得水面率下降,城市排水管网不够完善以及城市化和空气污染引起城市局部降雨量增加。
古文山从以下4个方面解析了城市内涝成因:城市化运动引起城市局部降雨量增加,城市扩张导致河湖水系调储能力急剧下降,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不协调,排水系统的运行维护有缺陷。
2012年蒋伟指出雨洪灾害成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两者相辅相成。自然条件下,雨洪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由气象原因导致的。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了城市雨洪灾害问题更为严重。
1.2.2 城市雨洪控制研究
叶斌等对城市雨洪灾害防治给出了以下对策:加强城市的防治内涝的法规建设;加强城市的排涝能力;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城市内涝,主要通过“渗,滞,蓄,用,排”等多种方法来实现。
王建龙等指出可以通过绿色建筑这种新型的暴雨管理方式来进行城市雨洪控制,比如绿色屋顶、渗透性铺设、植草沟渠、基于生态修复的生物调节措施,这些技术不仅使得雨水径流量得以降低,而且提高了径流的水质[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87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