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标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大的标注行为为例

摘要:如今社会化标注已十分普遍,网络用户更倾向于用标签来管理资源,而大学生群体更是活跃在互联网上主力军,采用了实验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研究了大学生的标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招募了79名大学的在校本科生进行标注实验,整理并建立了了用户标注数据库,从标签使用偏好以及资源选择偏好等角度总结了大学生的常用标注行为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对用户人口统计学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信息素养的高低会对大学生标注的时间长短产生影响。然后,从实验人员中选择15名实验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讨大学生标注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标注行为主要有两个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有:标注经验、标注动机、标签评价。外在因素主要有:社会交互、标注环境。其中标注动机以及社会交互对用户的标注行为影响较大,标注经验、标签评价、网站标注功能都对用户标注产生了正向影响。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引言 4
二、文献回顾 4
(一)网络用户信息行为 4
(二)用户标注行为 5
1、标注动机 5
2、标注过程 5
3、标注结果 5
二、用户标注行为研究 6
(一)实验设计 6
1、实验对象 6
2、实验流程 7
(1)填写人口统计学问卷 7
(2)标注任务的设计 7
(3)预实验 7
(4)招募人员 8
(5)标注实验实施以及结果反馈 8
(二)实验数据结果统计与分析 8
1、用户标注行为类别分析 9
2、用户使用标签偏好分析 9
(1)标签个数分布 9
(2)选择大众化标签比例分布 9
(3)用户资源偏好选择分析 10
3、网龄、信息素养、标注经验对标注时间的影响分析 11
(1)网龄与标注时间的相关性检验 11
(2)信息素养与标注时间的独立性检验 11
(3)标注经验对标注时间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的方差分析 12
三、 用户标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一)访谈设计 13
1、访谈目的 13
2、访谈对象 15
3、访谈工具 15
4、访谈者的主观背景 15
5、访谈过程 15
(二)访谈数据分析 16
1、内在因素 16
(1)标注经验 16
(2)标注动机 16
(3)标签评价 17
2、 外在因素 17
(1)社会交互 17
(2)标注环境 18
3、用户标注过程描述 18
四、 研究结论与建议 18
(一)研究结论 19
(二) 建议 20
1、 豆瓣网 20
(1)优化导航位置 20
(2)优化推荐系统 20
(3)增加对歌曲的标注功能 20
2、用户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1
附录一调查问卷1:人口统计学问卷 22
附录二实验同意书 23
附录三实验指导书 24
附录四实验报告书 28
附录五大众标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访谈提纲 32
图1 实验对象标注行为分布 10
图2 实验对象的标签个数分布 10
图3 实验对象选择大众化标签比例分布 11
图4完全使用大众标签与个性化标签比例对比 12
图5 实验对象资源选择分布 12
表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 7
表2 标注实验举例 9
表3 网龄与标注时间的描述性统计量 15
表4网龄与标注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16
表5标注时间与信息素养的交叉列联表 15
表6卡方检验 16
表7标注经验与标注时间的描述性统计量 18
表8方差齐性检验 18
表9访谈样本基本信息 19
表10 用户首次接触标注情况 21
表11 受访者对豆瓣网的评价 23
大众标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大学生的标注行为为例
引言
引言
随着Internet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Web 2.0系列技术的发展,用户逐渐成为互联网资源来源的创造者,因此导致互联网上的资源迅速增长,如何有效管理和组织这些资源逐渐成为用户面临的一个难题。社会化标注这种新的信息组织方式如今越来越普及,用户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需要,可以给资源标注上标签以达到信息管理、内容揭示与信息共享的目的。社会标签(Social Tag),是用户思想认知的一个反映,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参考其他用户所选择的资源和标签,充分体现了 Web2.0下用户主动性和社会参与性特点,在互联网资源分享和检索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研究用户的标注行为可以了解用户标注的特点、标注目的、标注行为的影响因素等,进而可以优化社会化标注系统以及标签推荐系统,从而达到提高网络检索质量和改善网络资源环境,因此研究网络用户标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
社会化标签系统出现后,随之也产生了用户的标注行为,用户出于某种信息需求,结合自身对资源的认知,利用社会化标注系统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选择、整理、评价的一个动态过程。由此可见,标注行为是信息行为的一个子集,它既继承了一般信息行为的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特色。该部分首先论述了网络用户信息行为,再从标注动机、标注过程、标注结果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了用户标注行为的研究现状。
(一)网络用户信息行为
对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16年,Ayres等人[1]开始对信息需求行为进行探索,但并未对信息行为的概念进行定义。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家Feinman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确立了信息行为的一个初步的概念:不同种类的信息行为可概括为个人内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因素相加和的一种信息行为[2]。在国内,则是由胡昌平教授[3]较早提出对情报用户的研究,从人际关系、公共关系和社会交往三个角度讨论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用户行为规律。到目前为止,用户信息行为已经成为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许多学者对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解释定义,例如国内学者白海燕等人[4]认为用户信息行为是建立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基础上,配合认知思维的支配对外部条件做出反映,用户历经信息查寻、选择、搜集各过程后将信息纳入自己思想库的一个连续、动态、逐步深入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用户的日益迅速增长,网络用户信息行为已经较传统用户信息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国内学者纷纷对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成为用户研究中的热门话题。首先仍然是对网络用户行为定义的讨论,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例如姚海燕等人[5]参照了用户信息行为的定义,认为网络用户信息行为就是指网络用户对网络工具加以利用,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的支配下,进行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检索、浏览、吸收、利用、交流和发布的活动。而曹双喜等人[6]认为网络用户信息行为主要是研究网络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其主要包括信息检索行为和浏览行为。与前者观点相同,魏力更[7]细化了检索行为,他认为网上检索行为主要包括如数据库、搜索引擎等信息获取途径的选择、检索提问式的构建、布尔操作符的使用等。综合了上述观点后,邓小红[8]等人认为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用户在其信息需求的支配下,利用已有的网络工具,进行网络信息查询、选择、交流、发布等的一些活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9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