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外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信息行为模式的成果、借鉴了学者提出过的日常生活信息搜寻模式以及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构建了本文的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了6个项目维度来测量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并制定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予以分析,在转换强度、搜索强度、多渠道验证、权威验证、内容关注度和技术关注度,这6个项目维度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总体特征以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性别、年级、网龄差异等,得出了相关结论,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words 3
引言 4
一、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现状 4
(一)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行为的界定和意义 4
(二)日常生活搜寻行为研究现状 4
二、研究设计 5
(一)理论框架 5
(二)设计调查问卷 5
1、调查问卷的设计 5
2、调查问卷发放、回收 7
(三)分析方法 7
三、研究结果分析 8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8
(二)信度分析 9
(三)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总体状况 9
(四)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个体差异分析 10
1、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性别差异 10
2、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出生地差异 11
3、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年级差异 11
5、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网龄差异 12
四、研究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5
图1 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行为理论框架 5
图2 性别分布 8
图3 出生地分布 8
图4 年级分布 8
图5 数据库使用分布 8
表1 大学生日常生活搜寻行为框架 6
表2 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分析测评指标 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表 7
表5 项目维度可信性统计量 9
表6 整体可信性统计量 9
表7 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题项得分 9
表8 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性别差异 10
表9 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出生地差异 10
表10 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年级差异 11
表12 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网龄差异 13
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研究
引言
引言
日常生活信息行为是信息用户研究的一个较新的分支,其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然而该领域还未受到国内同行的重视。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建立6个项目维度来比较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不同身份之间的差异,让学术界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行为有一定的了解,也希望其能在国内引起一定的注视,这不仅是对其理论研究的丰富,更是能在多个学术领域中起到中坚作用。
一、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现状
(一)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行为的界定和意义
所谓日常生活,就是指“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换句话说它是“同个体生命的延续即个体生存直接相关,旨在维持生存和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日常生活的主要特征是:熟悉的、普通的、常规的和经常重复发生的,表征了生活行为的结构性条件[1]。它可分为三个层次: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1995年,芬兰学者Savolanien提出“日常生活信息搜寻”(ELIS)这一概念,并将之定义为“人们用于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定位、并解决与完成工作任务没有直接关系问题的各种(认知和表述)信息内容的获取活动” [2]。也就是说,有关日常生活信息搜寻的研究也就是人们为了引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解决健康、消费、娱乐和休闲等非职业或工作相关问题而进行的各种信息搜寻和获取行为。
(二)日常生活搜寻行为研究现状
尽管提出“日常生活信息行为”这一概念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国外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至今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外许多学者提出了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理论框架及模型。如 Savolainen 提出日常生活信息搜寻模式(ELIS),Williamson的信息使用生态模式,Spink 与 Cole 情境中的日常生活信息寻求模式等[3]。但是,直到Savolainen 提出ELIS以后,日常生活信息行为才真正成为图书情报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自此许多学者开始基于 ELIS 模型对人们日常生活信息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建立新的理论研究架构。
这些成果的研究对象较为广泛,包括了学生、儿童、城市青少年、城市成年人、老年人、妇女、低收入人群等等[45]。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方面的探讨,也有案例研究。美国著名图书情报学家Chatman借鉴创新扩散理论[6]、意见领袖理论[7]、异化理论[8]和满意理论,提出了信息扩散理论、圆周生活理论[9]和小世界理论[10],对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行为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
反观国内,在众多的关注信息行为的文献当中,尚未发现专门探讨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研究。截至 2014年,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11]。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获取日常生活信息的行为和方式。实践表明,当需要饮食、购物、娱乐、休闲甚至健康[12]等各种日常生活信息时,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首先在网上搜寻相关信息分析、判断所找到的信息,然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信息。人们在搜寻和获取日常生活信息的时候,主要关注如何搜寻和获取相关的信息,如何甄别和判断信息是否准确以及是否有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对人们日常生活信息行为进行研究,无论在学术意义上还是实践价值上均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许多关注信息搜寻行为的国外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或者模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Savolainen的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行为模型。Savolainen 认为人们会藉由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寻找答案,这些经验同时影响日后信息搜寻与信息使用的态度。
由于日常生活信息搜寻会因问题情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为了弥补生活中的事情现状与原有情形之间的不一致,以达到日常生活连贯性的感觉,人们会有目的地去搜寻日常生活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找到所需的日常生活信息,以及如何甄别和判断已有信息是否准确、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在综合借鉴国外已有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研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 所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101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