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冲动性网购的影响因素研究(附件)
2本文主要探究影响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冲动性网购的相关研究虽然有,却研究主要是基于网络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对冲动性网购的影响。而笔者主要针对自身、家长以及学校的因素,给出这三方面的解决对策,这使得本研究具有一定新颖性。本文探究三个大类对大学生冲动性网购的影响自身因素、家长因素、学校因素。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自身因素、家长因素对于冲动性网购有显著影响,并得出了三者的多元回归方程式。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出了相关的结论,包括大学生自我的消费的现状、家长的管理现状、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现状,并给出针对大学生自己、家长、学校的建议来避免冲动性网购带来的消极影响。
目录
引言
引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1], 其中网上支付与网络购物的使用率分别达到了64.9%和63.8%。其中,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在整个网购人群中占比很大[2],然而由于大学生购买商品随意性较强,冲动性购买时常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经常可以看到拿着大包裹小包裹的学生,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他们潮流的更新换代总是伴随着网购,可以说大学生已经成为网购的主力军,然而大学生大多没有经济收入,经济又相对自由,父母也不在身边,对于他们的消费情况了解甚少,再加上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广告,很容易大学生导致冲动性网购,如何避免过度冲动性网购带来的不良后果,不仅大学生自身有责任,对于学校、家长也应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冲动性网购因素很有现实意义。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对关于冲动性购买的研究已经层出不穷[23],主要是站在商家的角度来研究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对于大学生的冲动性网购的相关研究虽然有,却研究主要是基于网络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对冲动性网购的影响。而笔者主要针对自身、家长以及学校的因素,给出这三方面的解决对策,这使得本研究具有一定新颖性。
一、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据2017年1月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我国网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其中网络购物的使用率已经高达63.8%[45],网购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g网络十分发达的今天,时间和空间早已不是网购的障碍,拿起手机动动手指,一个订单就完成了。各大电商网站的网页做的光鲜亮丽,产品宣传做的引人入胜,使人们的购买冲动大大的增加。此时冲动性的网购便相继而来,美国学者hausman的研究认为有左右的人有过冲动购买行为,而在所有购物过程中,有至少30%~50%的可以被认为是冲动性购物[6]。这些冲动性网购虽然说满足了购买者一时的欲望但是往往会出现很多消极的结果。产品实物和描述不一致,消费者在浏览时没有仔细查看某些参数,导致发生一些不当的购买,这给本来经济就不充裕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长,而大学生是一个既独立又不独立的群体,也就是说他们经济上是依靠于家人,但是花费上可以自己做主。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网购环境中,大学生需要面对很多的问题但是家长往往又不在身边,容易导致学生自己对实物的理解的片面性造成失败的网购。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发现,关于冲动性购买的各项研究已经较为全面,其中大多数论文都是围绕着个性特质、网络环境、商品属性来研究的,并且是针对全社会的研究。这些论文已经对冲动性购买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主要旨在对网络商家提出一些营销策略来刺激冲动性购买的发生[78]。而对于大学生冲动性网购的研究少之又少,可以分析得知影响大学生冲动性网购的影响因素首先是自身的个性因素,比如热爱户外运动的学生可能更不容易发生冲动性网购。其次是家长因素,家长管理严不严格的学生可能会影响学生冲动性网购。最后是学校因素,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可能影响学生冲动性网购。本文从3个角度出发:自身因素、家长因素、学校因素,来研究三者的行为对大学生冲动性网购的影响,旨在给出三者分别的解决方案,目的是让大学生合理的进行网购,减少冲动性网购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冲动性购买的概念界定
关于冲动性购买的概念,学术界的定义主要有三种。一是冲动性购买时非计划的购买,二是冲动性购买属于非计划购买,但不全是非计划购买,非计划购买过程中通常不受强烈的欲望或者情感反应的驱使[9],而冲动性购买是消费者没有经过事前规划,在瞬间被产品展示或商家促销活动等刺激下而引发的一种行动。也有学者认为冲动性购买行为是一种缺乏意志力的购买,具有非计划性的,未经深思熟虑就做决定,常常伴随着情感或情绪状态的波动。有代表性的定义如表1[2]。
表 1冲动性购买的定义
其中Rook(1987)[10]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这种行为,包括五大要素:一是突然的购买欲望。二是暂时失控的一种心理状态。三是是否应该控制还是去购买的心理挣扎。四是降低对产品的相应的认知评估。五是不顾购买的后果以及对来不及做效用最大化评估。由于考虑到问卷的调查对象的认知,笔者将冲动性购买的定义统一为:未经深思熟虑,临时的、非计划的购买,这种购买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弱化了购买者的认知水平。
二、研究方法以及数据分析
(一)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
自身因素中,笔者假设一个每天都运动的大学生更加的不容易发生冲动性网购,因为这个人群的空闲时间更少,而每天“宅”在宿舍的大学生,会更大面积的接触网络上的广告。所以我们将第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设置为热爱户外运动的程度。而记账的问题上,也能影响到大学生的网购行为。因为当大学生在明确自己的每一笔花销时,便会控制自己的消费以及总结之前的每笔花费的合理性,并为今后的网购提供参考,所以对于每笔花销的记录也列入了调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在网络上购买物品时,往往就是突然看到,觉得自己需要,但是这种需要也许并不是硬性需要,有很多时候购买者已经拥有了某一件物品,存在一种“喜新厌旧”的心态,倾向于买一个新的来代替旧的,但是往往旧的物品完全可以胜任它的功能。所以说这个因素也列入了问卷的考察范围。而兼职和社会实践依旧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因素,这种社会体验对于大学生勤俭的品性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家长因素中,我们着重研究家长与学生的日常沟通的频繁程度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家长虽然平时不在身边,但是事实上他们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这与家庭教育、家庭结构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而在假期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列入了我们的考察范围,因为在假期大多数家长和大学生接触是最多的,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严格或者是松散会影响到大学生在假期的网购行为以及今后的网购行为。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是毕竟自控力有限,所以我们将家长因素列入了考察点。
目录
引言
引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1], 其中网上支付与网络购物的使用率分别达到了64.9%和63.8%。其中,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在整个网购人群中占比很大[2],然而由于大学生购买商品随意性较强,冲动性购买时常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经常可以看到拿着大包裹小包裹的学生,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他们潮流的更新换代总是伴随着网购,可以说大学生已经成为网购的主力军,然而大学生大多没有经济收入,经济又相对自由,父母也不在身边,对于他们的消费情况了解甚少,再加上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广告,很容易大学生导致冲动性网购,如何避免过度冲动性网购带来的不良后果,不仅大学生自身有责任,对于学校、家长也应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冲动性网购因素很有现实意义。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对关于冲动性购买的研究已经层出不穷[23],主要是站在商家的角度来研究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对于大学生的冲动性网购的相关研究虽然有,却研究主要是基于网络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对冲动性网购的影响。而笔者主要针对自身、家长以及学校的因素,给出这三方面的解决对策,这使得本研究具有一定新颖性。
一、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据2017年1月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我国网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其中网络购物的使用率已经高达63.8%[45],网购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g网络十分发达的今天,时间和空间早已不是网购的障碍,拿起手机动动手指,一个订单就完成了。各大电商网站的网页做的光鲜亮丽,产品宣传做的引人入胜,使人们的购买冲动大大的增加。此时冲动性的网购便相继而来,美国学者hausman的研究认为有左右的人有过冲动购买行为,而在所有购物过程中,有至少30%~50%的可以被认为是冲动性购物[6]。这些冲动性网购虽然说满足了购买者一时的欲望但是往往会出现很多消极的结果。产品实物和描述不一致,消费者在浏览时没有仔细查看某些参数,导致发生一些不当的购买,这给本来经济就不充裕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长,而大学生是一个既独立又不独立的群体,也就是说他们经济上是依靠于家人,但是花费上可以自己做主。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网购环境中,大学生需要面对很多的问题但是家长往往又不在身边,容易导致学生自己对实物的理解的片面性造成失败的网购。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发现,关于冲动性购买的各项研究已经较为全面,其中大多数论文都是围绕着个性特质、网络环境、商品属性来研究的,并且是针对全社会的研究。这些论文已经对冲动性购买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主要旨在对网络商家提出一些营销策略来刺激冲动性购买的发生[78]。而对于大学生冲动性网购的研究少之又少,可以分析得知影响大学生冲动性网购的影响因素首先是自身的个性因素,比如热爱户外运动的学生可能更不容易发生冲动性网购。其次是家长因素,家长管理严不严格的学生可能会影响学生冲动性网购。最后是学校因素,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可能影响学生冲动性网购。本文从3个角度出发:自身因素、家长因素、学校因素,来研究三者的行为对大学生冲动性网购的影响,旨在给出三者分别的解决方案,目的是让大学生合理的进行网购,减少冲动性网购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冲动性购买的概念界定
关于冲动性购买的概念,学术界的定义主要有三种。一是冲动性购买时非计划的购买,二是冲动性购买属于非计划购买,但不全是非计划购买,非计划购买过程中通常不受强烈的欲望或者情感反应的驱使[9],而冲动性购买是消费者没有经过事前规划,在瞬间被产品展示或商家促销活动等刺激下而引发的一种行动。也有学者认为冲动性购买行为是一种缺乏意志力的购买,具有非计划性的,未经深思熟虑就做决定,常常伴随着情感或情绪状态的波动。有代表性的定义如表1[2]。
表 1冲动性购买的定义
其中Rook(1987)[10]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这种行为,包括五大要素:一是突然的购买欲望。二是暂时失控的一种心理状态。三是是否应该控制还是去购买的心理挣扎。四是降低对产品的相应的认知评估。五是不顾购买的后果以及对来不及做效用最大化评估。由于考虑到问卷的调查对象的认知,笔者将冲动性购买的定义统一为:未经深思熟虑,临时的、非计划的购买,这种购买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弱化了购买者的认知水平。
二、研究方法以及数据分析
(一)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
自身因素中,笔者假设一个每天都运动的大学生更加的不容易发生冲动性网购,因为这个人群的空闲时间更少,而每天“宅”在宿舍的大学生,会更大面积的接触网络上的广告。所以我们将第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设置为热爱户外运动的程度。而记账的问题上,也能影响到大学生的网购行为。因为当大学生在明确自己的每一笔花销时,便会控制自己的消费以及总结之前的每笔花费的合理性,并为今后的网购提供参考,所以对于每笔花销的记录也列入了调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在网络上购买物品时,往往就是突然看到,觉得自己需要,但是这种需要也许并不是硬性需要,有很多时候购买者已经拥有了某一件物品,存在一种“喜新厌旧”的心态,倾向于买一个新的来代替旧的,但是往往旧的物品完全可以胜任它的功能。所以说这个因素也列入了问卷的考察范围。而兼职和社会实践依旧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因素,这种社会体验对于大学生勤俭的品性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家长因素中,我们着重研究家长与学生的日常沟通的频繁程度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家长虽然平时不在身边,但是事实上他们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这与家庭教育、家庭结构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而在假期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列入了我们的考察范围,因为在假期大多数家长和大学生接触是最多的,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严格或者是松散会影响到大学生在假期的网购行为以及今后的网购行为。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是毕竟自控力有限,所以我们将家长因素列入了考察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