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求职信息行为分析(附件)
摘要:大学生求职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我们每个大学生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生活中的信息总量急速增加,求职的竞争已然演变成了人才的竞争、信息的竞争。信息的搜寻、分析处理、使用是每个大学生求职者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必经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从信息的搜寻行为、信息的分析行为、信息的使用行为三种信息行为着手,调查大学生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的信息行为,对调查结果做描述性统计并利用统计软件对该数据做定量分析,以揭示大学生求职信息行为并对其做简要分析。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words 3
一、引言 3
二、 综述——求职过程中的信息行为 3
(一)信息行为学 4
(二)求职行为 4
(三)求职信息行为 4
三、 调查分析情况 4
四、信息的搜寻行为 5
五、信息的分析行为 7
六、信息的使用行为 9
七、综合信息行为分析 9
(一)描述性统计 9
(二)数据分析 11
1.独立样本t检验 11
2.相关性检验 12
八、结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大学生求职信息行为分析
引言
引言
在当今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生活中的信息总量急速增加,求职的竞争已然演变成了人才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很多有关求职信息行为的调查均侧重于调查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而本次研究主要从大学生求职的信息的搜寻行为,信息的分析辨别行为与信息的使用行为这三个方面着手,对大学生求职中存在的信息行为进行揭示与做一定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综述——求职过程中的信息行为
(一)信息行为学
20 世纪 70 年代,“信息行为”概念开始逐步确立成为研究者所运用的核心概念,其概念源起于人们对“信息需求与利用”的行为描述。Feinmen 及其同事或许是第一批严肃地研究“信息行为”一词本质的人,并且将不同种类的“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息行为”概括为:个人内在的(intrapersonal)、人际之间的(interpersonal)和超个体因素(extrapersonal)的信息行为。[1]
国内外图书情报领域学者对于信息行为的解释众多,以下介绍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行为的定义:
T.D.Wilson认为信息行为是人类行为及与其相关的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的总和, 涵盖主动地和被动地信息寻求和信息利用。因此,信息行为既包括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也包括被动的、毫无目的的信息接受。[2]
Sonnenwald认为信息行为是一种个人与信息资源之间的协同过程,具体包括信息探查、信息寻求、信息利用和信息交流[3]
我国对于信息行为的概念探讨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段,最初学界称之为“情报行为”,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开始使用“信息行为”这一概念。以下介绍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行为的定义:
白海燕、赵丽辉等人认为用户信息行为是在认知思维支配下对外部条件做出的反映, 是建立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基础上,历经信息查寻、选择、搜集各过程,并为用户吸收、纳入用户思想库的连续、动态、逐步深入的过程,如明确信息需求实质、选择适当的信息系统、制定正确的检索策略等。[4]
信息行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系指主体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的信息需求, 在胡昌平认为外部作用刺激下表现出的获取、查寻、交流、传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为。[5]
(二)求职行为
关于求职行为的定义,西方学者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其一,求职行为是偏重信息搜寻的过程。如Steffy,Shaw和Noe将求职行为定义为“对职业信息的数量和适用性进行探索的行为,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息搜寻过程”。[7]其二,求职行为主要包括寻找工作的全部行为。图伯斯和易科贝格认为求职行为就是求职者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到寻找工作的一种具体活动。Soelberg认为求职是彼此相关的四种行为:识别理想职业、制订搜寻计划、搜寻并选择工作、确定并接受选择结果。[8]其三,Lazarus和Folkman认为求职行为是偏重于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9]
(三)求职信息行为
在孙平,孙丹丹等人的研究中,他们提出,对于每一位毕业生,就业信息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且搜寻、选取以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实质就是求职的过程。 搜寻和分析处理求职信息,是为选取合适的决策方案、确定职业目标和设计求职计划奠定基础。[10]
调查分析情况
本次调查所收有效问卷共206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问卷收集对象主要是中国一些高校中正在找工作或已经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这一群体刚刚或即将步入社会,正在经历求职这一现实问题。其中,男女各为141份与63份问卷,普通本科生有139人为占大多数,211学生问卷有46份,985高校学生问卷有9份,普通专科与其他类别有10份。本次分析所调查问卷中数据的工具是SPSS,主要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量化研究与定量分析,如根据性别的不同对数据做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对不同分类数据之间做了相关分析检验。
四、信息的搜寻行为
首先针对图1做一简要说明。该图表明,大学生求职者对求职信息的搜寻主要集中在“招聘职位”、“工资待遇”、“工作地点”与“公司福利”方面,而企业的名声、文化、性质等其他方面的求职信息较之明显减少,可见当今的大学生求职者多数更在意住行、收入类的现实问题。
对于求职者的简历填写,如图2所示,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真实地填写简历中的所有信息,简历写得再华丽,如果华而不实,迟早会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若涉及到信用问题,反而得不偿失,我想生活中大多数人还是不会在简历中用谎言来大做文章。除了多数求职者选择填写真实信息,还有一部分求职者会选择对一些信息跳过不填写,但仍有一小部分求职者会选择一部分填写虚假信息,本文不探讨道德方面的问题,但笔者仍然鼓励大学生求职者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因为上大学本就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
经过调查得知(图3),大学生求职者多是通过网络搜索查询来获取求职信息,其次是参加各种招聘会获取求职信息,这两个结果可想而知,网络随处随时可用,求职者总是可以从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中搜寻到各种求职信息,无论所得求职信息的质量高低,通过网络搜寻的确是最方便的获取求职信息的方式。对于参加招聘会,因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不能随时随地参加招聘会,但因在招聘会中各类企业单位集中,招聘明确有针对性,面试询问方便,便成了受求职者欢迎的另一种获取求职信息的方法。从图中可知有不足一半的求职者会通过朋友、亲戚、家人介绍来获取求职信息,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求职者会利用社交工具关注相关人士来获取求职信息。而这利用社交工具的三分之一的求职者中(图4),多数是联系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获取信息,或者通过搜寻好友关注好友动态来获取求职信息,这两种获取求职信息的方法均是通过认识的同学朋友来获取求职信息为主,而只有少数会关注相关人士来获取信息,可见大学生求职者还是更倾向于相信过去认识的人。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words 3
一、引言 3
二、 综述——求职过程中的信息行为 3
(一)信息行为学 4
(二)求职行为 4
(三)求职信息行为 4
三、 调查分析情况 4
四、信息的搜寻行为 5
五、信息的分析行为 7
六、信息的使用行为 9
七、综合信息行为分析 9
(一)描述性统计 9
(二)数据分析 11
1.独立样本t检验 11
2.相关性检验 12
八、结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大学生求职信息行为分析
引言
引言
在当今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生活中的信息总量急速增加,求职的竞争已然演变成了人才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很多有关求职信息行为的调查均侧重于调查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而本次研究主要从大学生求职的信息的搜寻行为,信息的分析辨别行为与信息的使用行为这三个方面着手,对大学生求职中存在的信息行为进行揭示与做一定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综述——求职过程中的信息行为
(一)信息行为学
20 世纪 70 年代,“信息行为”概念开始逐步确立成为研究者所运用的核心概念,其概念源起于人们对“信息需求与利用”的行为描述。Feinmen 及其同事或许是第一批严肃地研究“信息行为”一词本质的人,并且将不同种类的“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息行为”概括为:个人内在的(intrapersonal)、人际之间的(interpersonal)和超个体因素(extrapersonal)的信息行为。[1]
国内外图书情报领域学者对于信息行为的解释众多,以下介绍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行为的定义:
T.D.Wilson认为信息行为是人类行为及与其相关的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的总和, 涵盖主动地和被动地信息寻求和信息利用。因此,信息行为既包括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也包括被动的、毫无目的的信息接受。[2]
Sonnenwald认为信息行为是一种个人与信息资源之间的协同过程,具体包括信息探查、信息寻求、信息利用和信息交流[3]
我国对于信息行为的概念探讨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段,最初学界称之为“情报行为”,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开始使用“信息行为”这一概念。以下介绍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行为的定义:
白海燕、赵丽辉等人认为用户信息行为是在认知思维支配下对外部条件做出的反映, 是建立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基础上,历经信息查寻、选择、搜集各过程,并为用户吸收、纳入用户思想库的连续、动态、逐步深入的过程,如明确信息需求实质、选择适当的信息系统、制定正确的检索策略等。[4]
信息行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系指主体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的信息需求, 在胡昌平认为外部作用刺激下表现出的获取、查寻、交流、传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为。[5]
(二)求职行为
关于求职行为的定义,西方学者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其一,求职行为是偏重信息搜寻的过程。如Steffy,Shaw和Noe将求职行为定义为“对职业信息的数量和适用性进行探索的行为,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息搜寻过程”。[7]其二,求职行为主要包括寻找工作的全部行为。图伯斯和易科贝格认为求职行为就是求职者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到寻找工作的一种具体活动。Soelberg认为求职是彼此相关的四种行为:识别理想职业、制订搜寻计划、搜寻并选择工作、确定并接受选择结果。[8]其三,Lazarus和Folkman认为求职行为是偏重于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9]
(三)求职信息行为
在孙平,孙丹丹等人的研究中,他们提出,对于每一位毕业生,就业信息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且搜寻、选取以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实质就是求职的过程。 搜寻和分析处理求职信息,是为选取合适的决策方案、确定职业目标和设计求职计划奠定基础。[10]
调查分析情况
本次调查所收有效问卷共206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问卷收集对象主要是中国一些高校中正在找工作或已经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这一群体刚刚或即将步入社会,正在经历求职这一现实问题。其中,男女各为141份与63份问卷,普通本科生有139人为占大多数,211学生问卷有46份,985高校学生问卷有9份,普通专科与其他类别有10份。本次分析所调查问卷中数据的工具是SPSS,主要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量化研究与定量分析,如根据性别的不同对数据做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对不同分类数据之间做了相关分析检验。
四、信息的搜寻行为
首先针对图1做一简要说明。该图表明,大学生求职者对求职信息的搜寻主要集中在“招聘职位”、“工资待遇”、“工作地点”与“公司福利”方面,而企业的名声、文化、性质等其他方面的求职信息较之明显减少,可见当今的大学生求职者多数更在意住行、收入类的现实问题。
对于求职者的简历填写,如图2所示,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真实地填写简历中的所有信息,简历写得再华丽,如果华而不实,迟早会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若涉及到信用问题,反而得不偿失,我想生活中大多数人还是不会在简历中用谎言来大做文章。除了多数求职者选择填写真实信息,还有一部分求职者会选择对一些信息跳过不填写,但仍有一小部分求职者会选择一部分填写虚假信息,本文不探讨道德方面的问题,但笔者仍然鼓励大学生求职者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因为上大学本就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
经过调查得知(图3),大学生求职者多是通过网络搜索查询来获取求职信息,其次是参加各种招聘会获取求职信息,这两个结果可想而知,网络随处随时可用,求职者总是可以从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中搜寻到各种求职信息,无论所得求职信息的质量高低,通过网络搜寻的确是最方便的获取求职信息的方式。对于参加招聘会,因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不能随时随地参加招聘会,但因在招聘会中各类企业单位集中,招聘明确有针对性,面试询问方便,便成了受求职者欢迎的另一种获取求职信息的方法。从图中可知有不足一半的求职者会通过朋友、亲戚、家人介绍来获取求职信息,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求职者会利用社交工具关注相关人士来获取求职信息。而这利用社交工具的三分之一的求职者中(图4),多数是联系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获取信息,或者通过搜寻好友关注好友动态来获取求职信息,这两种获取求职信息的方法均是通过认识的同学朋友来获取求职信息为主,而只有少数会关注相关人士来获取信息,可见大学生求职者还是更倾向于相信过去认识的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1013.html